格律是什么?我们学习格律诗,最起码是为了看懂格律诗,那么首先了解什么是格律诗?格律诗又是怎样发展的呢?中华文化五千年包含了诗、词、曲、赋、歌、小说等等,为什么经久不衰,老幼皆宜的是唐诗,那个孩子不会吟诵几首?许多精妙的截句更是广为流传。
下面我们结合诗的发展,来说说。
一、什么是诗
历史上,把韵文体的作品,统称为诗。诗,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包括诗三百(《诗经》)、先秦诗、乐府诗等等,自然也包括律诗。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是为吟咏言志的文学题材与表现形式,汉代以后“诗”则专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诗经》的篇章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在汉乐府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其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这是—组由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情调感伤,言短情长,委婉含蓄,质朴精练,被誉为“一字千金”、“实五言之冠冕”。建安时代,“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文人诗歌却呈现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局面,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中心组成邺下文人集团。
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坛骤添异彩。陶诗多写田园生活,风格自然冲淡,“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语),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鲍照擅用七言古体抒发愤世嫉俗之情,风格俊逸豪放,为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诗体完备,流派各异,名家辈出,成就卓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稍后的陈子昂,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颓靡诗风,发出清新健康的歌唱,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齐梁体——就是格律诗的前身。盛唐时期首先出现两大诗歌流派:
一是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多摩山范水,抒写闲情逸致,风格清新自然。
二是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或慷慨悲壮,或雄奇瑰丽
“诗仙”李白继承和发扬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情奔放炽烈,风格豪放飘逸。
“诗圣”杜甫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风貌,被誉为“诗史”,感情内在深沉,风格沉郁顿挫。
晚唐之世,诗风趋于卑弱,感伤色彩较浓,惟杜牧、李商隐成就最高,有“小李杜”之誉。
杜牧擅七绝,咏史怀古、抒情写景,无不清新俊逸,风姿绝代。
李商隐工七律,风格深情绵邈,绮丽婉曲,尤其是“无题”诗,更是意蕴隽永,兴寄深微,沉博绝丽,独擅胜场。
诗歌从四字一句的“四言诗”发展到今天仍然很通行的五字或七字一句的“五言”、“七言”诗体。
二、什么是近体诗
(一)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
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种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格律诗成熟于唐末。北宋欧阳修等人,奉命整理而完成的格律。称为格律诗,简称“律诗”。 我们学习格律诗,以欧阳修的宋律为准,违者即失律。 此类作品,包括宋诗,元诗,明清诗,民国,和现在我们要学的格律诗,自欧阳修之后,格律诗的格律要求就无变化了,一直沿用至今,唐朝,共四次颁布关于诗的格律条例。
格律诗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
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什么是古体诗:古体诗是针对近体诗而言
(二)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1、 以格律分类:
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
2、 以字数分类
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
3、 以句数分类:
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4、 以用韵分类:
(1) 古体诗:
A、 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
B、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
C、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D、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E、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2) 近体诗:
A、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B、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C、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
D、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E、都用平声韵。
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三、什么是律诗
律诗:顾名思义,有律的诗,写的时候要遵守纪律,否则就不是律诗。律诗因格律严谨得名,起源于汉末,成熟于唐末。
A、指历史上一切有“律”的诗,“律”代表官方制订、发布的规则。
B、指唐宪宗、唐哀宗时期的诗,李义山等人在总结近体诗、今体诗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由官方颁布而执行。也就是俗称的晚唐诗。
C、指北宋欧阳修等人,奉命整理而完成的格律。称为格律诗,简称“律诗”
D、今天所说的律诗,指历史上相对符合(未必全面符合)格律的诗作品,亦包括唐朝时候,并未归在律诗范围内的民间作品。
有没有人认为格律很死板呢? 对,律诗很美,有格律,有韵律,还有意境。之所以说他死板那是因为 我们现在还不十分理解。就如同音乐的旋律,一首曲子的乐谱是一点也错不得的。一旦错了,估计也就跑调了,音乐的美就没有了 。所以,我们学习律诗,学写律诗,首先就要了解律诗.。我们要理解律诗的律虽然是死板的,但却是存在着合理性的,因为就是这些律才造就了律诗独特的美感!才是1300年来依然受到朋友们的喜爱。
相信接触过诗词的朋友,都听说过格律这个词,什么是格律呢?
格律=格+律
格就是格式,它包括:起、承、转、合、平仄、字数、替、对、粘、对仗(偶句)和押韵。
律包括音律、声律和韵律.。那么,格和律合起来就是格律。
什么是“平仄”呢?平仄就是汉字发音的声调,按照《中华新韵》(普通话)来说,凡是发一声、二声的汉字就是平,凡是发三声、四声的汉字就是仄。但是,近体诗(格律诗)要遵循《平水韵》中汉字的发音,古诗所讲的平仄,是声调问题。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宋末)汉字字音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四声”。古诗所讲的“平仄”就是针对这古“四声”而归类的:四类声调归并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平声本身为一大类,仍称“平声”,或简称“平”;上、去、入声又合归为一大类,统称“仄声”,或简称“仄”。两大类简称“平仄”。
古“平声”的字,声音高而平且长,从头至尾保持一致,不升不降;“仄声”的字读音不平,或升或降,或拐弯,或短促(如入声字)。平仄声的字在诗词中按一定的规律交替使用,可使句子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吟诵时在声音上给人以美感。
《平水韵》属于中古音,把汉字的发音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声。由于普通话的改革和推行,使得现在汉字的发音与古代汉字的发音有了一些区别,这个区别在于《中华新韵》中没有入声字,而《平水韵》中有入声字。我们发现入声是一个难点,特别是今天读平声的古代入声字,现代人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入声在近体诗词中发挥的作用却很大,所以我们应该对入声字加以掌握。
现在辨别古诗字音的“平仄”声所要做的事,就是如何用我们现在的语音去辨别每个字的读音,属于古代的平声还是仄声。大家总是简单地以为第一第二声是“平”,第三第四声是“仄”,其实这是不全面的。因为有很多的古代入声字,现在是读平声的。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
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
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
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
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
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要分平仄的话,上声、去声、入声都是仄声。
那么“今四声”和“古四声”是个什么关系呢?
1、古平声,普通话演变成阴平和阳平。
2、古上声,普通话仍是上声,有一部分演化成去声。
3、古去声,普通话绝大部分仍然是去声。
4、古入声,在普通话里完全消失,分别并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
看情况吧,我们以后找个时间,专门说说入声字。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182616467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互动平台:
三秦游网站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sanqinyou
三秦游网站腾讯微博: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公共平台: sanqinyou 或用微信,添加朋友,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作者:佚名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