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故乡老家不过三百米的岚河古渡--莲花池渡口,不知何时所建?在我对此渡引以为少年之乐产生关注时,就是那位瘦高个,略有圈脸胡,穿着粗布大褂的老太公,用长竹篙撑着一只发白且有灰黑色水渍的水船。把过渡人一船船载到彼岸。 那紧绷着脸,前弓后箭的撑船形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成了岚河上的一尊偶像。
渡口南岸是布满鹅卵石和狗尾巴草的荒滩。渡口北岸东边是名不副实的耳朳山,不成气候的树木和庄稼稀稀疏疏地分布着。大块裸露的是岩石和瘠薄的黄土地。从耳朳山下到莲花渡,一段坡路极陡峭,行人到此,眉长三寸,怨声载道。在这里跌倒的老人和担挑子的汉子,不计其数。大有行道难,难于上青天之感。渡口北岸的西边是一大片平坝子,名曰肖家坝。坝上的人全是以种蔬菜为主的菜农。过渡人大多是北岸坝里山里,进岚皋县城的卖菜人,掏粪人,卖柴人。在我的印象里,他们的脸上总是写着一个愁字。老太公也很少有笑容,偶尔吼一声号子,便会逗得大家一乐。
莲花渡是以渡口不远处的莲花池而得名。传说以前莲花池里有一个偌大的莲花盆,夜半子时有粉白和艳红的莲花在水面绽放,红花绿叶煞是好看。同时还有一对金鸭子在莲池中戏游,时而发出嘎嘎叫声。后来天主堂的外国神父盗走了金鸭子,莲花再也没有开放过。
莲花池的金鸭子是传说,而莲花池是个看不到底绿茵茵的大深潭,潭水形成一个漩水涡却是事实。就因这个事实,这里不知发生过多少令人心寒的悲惨故事。同时,因打救溺水人而发生的英雄故事,也一次又一次地在我的故园传播。
后来,莲花渡的渡船,由年代久了的灰白色木般,改为用桐油油过了的红黄色的新木舟。竹篙撑船也改为用篾环链拉船。这不但方便了过渡人,也为船工省了事。他们可腾出时间多干点别的营生。这时的船太公是那位老太公的儿子,一位棒棒的小伙子。据说撑船摆渡改为拉船摆渡就是他创造发明的。
时代的车轮总是在向前运转。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岚河两岸。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方便的拉链船也不满足了。因为小渡船可以渡人,却渡不了大车。不久,莲花渡建起了有结实支架撑着的铁索吊桥,较渡船虽有很大进步,而汽车仍无法上桥。人们的眼中自然还流露着一个新的期盼。
故乡巨变,与日月争辉。短短几年后的九十年代初,人们的期盼变成了现实。在莲花渡吊桥同时保留的情况下,离莲花渡仅只百余米的下游河面上,又建起了一座钢筋水泥大拱桥,直通肖家坝。拱桥设计新颖,桥的护栏美观,入夜,亮灿灿的路灯辉煌,如同白昼。一下为岚河披上了现代气息的新装。第一个“五一”黄金周,我从安康怀着一股喜悦的激情回到故乡,首先拜谒了我心中的莲花古渡。那气派的岚河大桥上汽车奔流不息,河堤上绿树成行,一排排粉红的,大红的石榴花争奇斗艳。三五成群的外地来岚的游客,无论男女老少都是笑逐颜开。他们指点着近处毗连的高楼,远处绿化的青山,有说不完的旅游话题。好一幅岚河旅游图啊!此时我心中鼓动着一股难以表达的热流,默默地念叨,那位岚皋作家说的真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养一方水土。
日前,有老家生意人来安进货。见面总少不了聊聊家乡的新变化新发展。听他们说,耳朳山再不是过去萧条冷落的耳朳山了。现在的这面山,已经是林木覆盖,山色如画,曲径通幽,莺歌燕舞的休闲胜地了。双休日城里人常到那里散步游玩。那条下到莲花渡口令人犯愁的陡峭的山坡路,早成了拾阶而上的漂亮盘道。盘道拐弯处还有新建设的凉亭,可供游人小憩。走完盘道,上面便是翠竹绿树掩映的农家乐小院,又是人们工作之余的好去处。渡口之南的石滩地已是高楼林立,灯红酒绿的市井之地。内环路和外环路横贯东西。我一边聆听,一边心驰神往,想象着古渡的沧桑巨变,丽景新姿。
http://e.weibo.com/sanqinyou
三秦游网站腾讯微博: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公共平台: sanqinyou 或用微信,添加朋友,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作者:娄学斌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