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淘米这一去除夹杂在米粒中的泥沙杂屑技术逐渐被简单、方便的免淘米、卫生米所淘汰。淘米这一概念也多被现代年轻人理解为做米饭前用水将大米冲洗干净的过程。其实不然。
在我国,自从有稻谷种植历史开始,人们就围绕着稻谷的晾晒、脱皮等想尽了办法,真的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受南北地域的影响,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的人们所采用的方法各有不同。八十年代以前(现在仍在使用),稻谷晾晒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在收获稻谷较近的地方找一晾晒场地,早晨将稻谷摊开,晚上又收堆集中,晾晒时要不停的翻动稻谷。若阳光足、天气好,一周左右稻谷即可装仓入库;若是阴天多雨,则时日会更长一些。晾晒场由于受条件限制,绝大多数都未硬化,翻动稻谷的过程中,许多沙土和杂物极易混入。在粮食短缺、经济欠发达的年代,也有一些唯利是图的商人,为了增加稻谷的重量,不时将稻谷里添加一些沙子。
那时加工大米的工具主要有石磨、石碾、砻磨等,到了七十年代才开始有了打米机,这些设备无法将混入稻谷中的沙土和杂物筛选出来,不可避免米粒里就混有少量的沙粒。因此,做饭时淘米就成了一向重要的技术活。
过去农村婆家检验未来的媳妇是否能干,会让她做顿大米饭,一是显示婆家家底殷实,二是从做饭这件事情来检验未来的媳妇能否操持家务,这看似简单的淘米,却让不少姑娘继续待嫁阁楼。
淘米对于年龄稍长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个慢活,性急不得。淘米的工具最好是木质水瓢或葫芦瓢,因为这两种工具更易于沙子和其它杂物留存。淘米时,把要淘洗的大米放入瓢中,用凉水冲洗一下,去掉里面漂浮的谷壳和杂物,然后单手不停均匀用力前后波动盛米的瓢,让大米随水入锅或盆,沙子和其它杂物因为较重,会随着波动下沉至瓢底,这样就去除了夹杂在米粒中的杂物。如果大米中沙子和其它杂物较少,淘米的人技术娴熟,这一过程只需一至二次;如果大米中沙子和其它杂物较多,淘米技术不好的话,这就需要三次或者更多。淘米技术过关了,吃饭的人才不会挑剔。
随着机械程度的提高,稻谷的收割、烘干、加工、包装全程机械化,避免了沙尘杂物混入稻谷这一环节,干净、卫生的免淘大米备受青睐,传统的淘米技术已逐渐被人们所淡忘,这也表明人类文明的脚步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