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端午,念起粽香,这便是乡情。乡情与乡土相关,“一方一水土养一方人”说的便是这个理儿。
按地理学来说,依山傍水便是人杰地灵之地。故里虽是镇子,素有东江口的美誉。依秦岭,畔东江,河流交汇,命名为江口是恰到好处的。无论是晨曦露白,还是渔歌唱晚,故乡,是颗靓丽的宝石镶嵌在洁净的洵河上。
历史的脉络里,美食与民族一脉相承。古城西安回族聚居,清真饮食街可谓“名声在外”,在何时它都是清真饮食的一张名片。
故里,是回乡,也是热土。多样的美味里“片碗子席”可谓名角,十分夺目。提及这些,没有推介之意,美食本身就是文化符号,象征了时代下民族的精气神。
“片碗子席”又称“十大碗”,是家乡的美味。古往今来十分讲究,在回乡的婚、丧、嫁、娶场合里必不可少,没有“片碗子”不成席的说法一直都有,“片碗子”端上桌,回乡的情义浓。
“片碗子席”和其他清真美味一样,都是牛羊肉为主料。搭配自家丰收的萝卜、白菜,自家磨的豆腐,荤素搭配合理自然,这种吃法历史悠久。曾在青海求学,品尝过地道的东乡族白条手抓和牛羊肉烩面,那是牛羊肉的另一种吃法,可怎也替代不了浓浓的乡情。
小时候听父辈讲,在吃糠咽菜的旧社会里,“片碗子席”便是他们的梦想,即使做席或吃席的机会很少,可到今天,父辈们做席的技艺经久相传。
在宴席里,“片碗子席”不像鲁菜有名,实属招呼宾朋好友的佳肴。做“片碗子席”以家乡特产的黄牛肉为上品,在家乡,黄牛惯于散养,多运动,吃青草,肌强肉健,实属天然食品。待阿訇宰好牛,挑选精肥得当的肉整块下锅,用八成火慢炖,不时的撇去汤面上起的沫子,待第一次开锅,包满大红袍花椒、朝天辣椒、肉桂的佐料包便可下锅,相继中火慢炖,三次开锅后,移开锅盖,股股肉香、料香四溢,娴熟的用竹筷一戳,便知牛肉熟的程度,肉熟而不烂,香气扑面,便是火候到了。肉香汤浓,麻辣色泽更是突出,不用品尝,便能勾起垂涎欲滴的食欲。
回乡的男人也是做席的好手。萝卜、白菜、豆腐等都要用肉汤炖透,做为“片碗子席”的碗底。把棱角分明的熟牛肉“片”成肉片,过程讲求刀工利落,肉片薄厚、大小均匀,层层的肉叠在萝卜、白菜、豆腐上,不仅光色泽匀称,层次也更加分明。碗子片好后,用竹笼清蒸是必须的工序,只要火旺,半小时出笼,肉熟的更透,浇上油泼辣子、生姜末、蒜末等调制的酱料,色香味美的“片碗子席”就正式出锅了。
等阿訇讲完“沃兹”(聚集穆斯林宣讲教法、教规或国家政策方针的场面)便可开席了。回乡的“片碗子席”席,还得配上特制的“油香”。吃法上也很讲究,八人一席,支客(看席或招呼客人入座的人)招呼长辈、远方的客人先入席,坐上(正)席的更得用心招呼全席的宾客吃好,喝好。每人一个油香,待热腾腾的“片碗子”端上桌,两两相同的碗子摆放也是一门学问,按相应的位置主菜摆在中间,其他配碗在四周有序搭配。吃席的顺序也是讲求先荤后素,老者、长辈、贵客先动筷,各自互相谦让,主菜四人一碗,配碗两人一碗,目的是把席上的每碗菜吃完不剩、不能浪费,传承和发扬节俭、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席毕后宾客共同起身感谢主人这热情的招待。此时,倒茶的小伙递上一杯热腾腾的清茶,冲淡油腻,茶香意浓,闲聊几许。“片碗子席”的形式是流水席, 一轮子席接着下一轮席,好客的主家张罗不息。
而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回乡的“片碗子席”也在不断传承着。在故里小镇的清真餐馆或清真农家里便能目睹和品尝这故里美味。
假若,你来了。驻足秦岭南麓的故里回乡便是文化返璞和自然回归。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