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宁陕小学是宁陕县唯一一所县直小学,是宁陕县历史最悠久的学校。学校始建于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前身是五郎厅太乙书院。随历史变迁,学校曾六次迁址,八次更名。1938年,学校从老县城迁往现在的县城。现在的县城历史上为五郎关口,所以地名一直叫关口,学校也因此曾用“关口小学”之名,宁陕人都习惯称之为“关小”,1996年定名为宁陕小学。
在宁陕小学的校史和荣誉展室里,屏风式展板上,关小校歌赫然在目。这是一首时间久远,且很有特色的校歌,校歌歌词是这样的:“白云山下,长安河边,柏柳成荫,花卉争妍。莘莘学子,共读共研,济济一堂,时闻管弦。发扬时代文化,培育桑梓英彦。唯我关小,任重道远。愿我师生,努力向前。爱国爱乡,建设宁陕。”此歌创作于1943年前后,距今已经七十多年了,但仍不过时,且愈久弥新。歌词寥寥数句却言简意赅,寓意深远且朗朗上口。体现了学校地域和文化环境,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要求和愿望,也反映了学校的精神风貌, 成为宁陕小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励学生成长、凝聚学校精神、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每当我见到这首校歌,想起这首校歌,或者聆听到宁陕小学的学生们吟唱这首歌,心里便生发出许多感概和怀念之情,因为这首校歌的词作者是我的已逝世的舅父黄朝禔(读shì。禔古读shì,今读tí,又读zhī)先生。
黄朝禔先生1922年出生于宁陕县汤坪渔湾村,1934年宁陕高小毕业后1936年考入兴安师范学校(即安康师范学校)。1938年,经安康地下党领导人刘文彬(首任中共安康地委书记)、鲁继冲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至1940年夏 ,担任兴安师范地下党支部宣传委员,期间同地下党其他同志一道,组织发动学生运动,宣传抗日,并介绍进步学生加入地下党组织。1940年夏,根据地下党上级指示,鉴于当时国民党愈趋反动,政治形势日益恶化,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更好地进行革命斗争,地下党员应该打入敌人内部,以隐蔽自己,而且隐蔽的越深越好。指示地下党员可以加入三青团、国民党,可以担任伪职。后又具体指示所有地下党员和民先队员(民族解放先锋队,共产党的外围组织)都加入三青团。黄朝禔先生在此时随同其他地下党员一起加入了三青团。此后,安康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经其他地下党同志联系,准备共赴陕北延安,但未能如愿。之后,地下党组织指示黄朝禔先生接受石泉地下党支部的领导,联系人为石泉地下党支部领导人黄朝宗,而此人正好是黄朝禔先生的堂兄。
1940年秋,黄朝禔先生由兴安师范毕业后,回到宁陕县在关口小学任教,国民党县党部怀疑黄朝禔先生是中共地下党员,诱令其自首,但他坚不承认,县党部就迫使其参加国民党。黄朝禔先生即到石泉县两河镇向黄朝宗汇报请示,黄朝宗根据当时地下党“隐蔽精干,积蓄力量,打入敌后,待机再起”指导方针的精神,同意他加入国民党,并可以在国民党内任职。
1940年秋至1944年,黄朝禔先生在宁陕县关口小学任教,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关口小学校歌》。为校歌谱曲的是一个名叫李功洲的人,过去曾听黄朝禔先生说起过,此人是某部队文化教员,其详细情况已无可考。这期间,为便于地下党的工作,黄朝禔先生又到石泉县马池小学任教一学期。1945年,应家乡乡政府及学校的邀请,黄朝禔先生回到当时的汤贾乡中心小学任教。1947年,宁陕县成立初级中学,黄朝禔先生又被调到宁陕中学任教。1946年之前,黄朝禔先生曾先后担任过三青团区队附、区队长、县干事会干事等职。1946年至1949年冬,曾任宁陕县伪参议会汤贾乡参议员。在此期间,黄朝禔先生利用伪参议员身份,与时任汤贾乡乡长张乐天(原也为中共地下党员,后与组织失去联系)合作,营救解放军中原突围的王震三五九旅部流落在汤贾乡的掉队和负伤的七名干部战士,使他们安全脱险归队。宁陕县解放前夕,黄朝禔先生以教师身份,教育和争取青年学生,促成宁陕县的和平解放。而也正是此时,石泉地下党员黄朝宗因病去世,黄朝禔先生便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1949年冬,宁陕解放。1950年2月,黄朝禔先生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同年8月回到宁陕,任宁陕县关口小学代理校长,1952年秋调石泉中学任教。1958年底,在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下,黄朝禔先生被定为“叛党分子”,被开除公职并被判处管制二年。1959年初,回到家乡宁陕县汤坪渔湾从事农业劳动。1983年黄朝禔先生的历史问题始得平反,重返石泉中学。1993年,黄朝禔先生病故,享年七十一岁。
黄朝禔先生无论在小学还是在中学,一直教授语文课,对文学有一种特殊的偏好和执着,特别是古典文学,造诣颇深。他性格有些木讷,不善交际,不善言谈,但一旦提起文学,又能滔滔不绝长篇大论。他的文思敏捷,文笔犀利,而且观点新颖。只可惜他的文稿资料在众所周知的历次运动中,特别是在文革中被清理查抄,全部遗失损毁。1980年代落实政策平反复职后至1990年代初,黄朝禔先生辑录编写了《汉江流域诗词选注》,其中部分文稿以《汉江流域古诗选》为篇名,参与了1990年陕西省文联、安康地区文联、安康地委宣传部、安康地区文教局联合召开的首届汉水流域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入编《中国汉水流域文化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但《汉江流域诗词选注》至今仍未正式出版面世。
黄朝禔先生对后辈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除了他正直敦厚善良儒雅的道德品行,还有他读书的嗜好与习惯。在他的一生中,无论环境怎么变,无论条件怎么差,只要生活着,就一定得读书。真正到了“一息尚存书要读”的境界。在学校任教时自不必说,除了教学工作,余下的时间便是读书。1958年底,被定为“叛党分子”开除公职判处管制遣送回家后,环境非常恶劣,生活非常艰辛,唯一不能舍弃的还是读书。再苦再累,只要有一点空闲,便捧书细读,全然不顾其它,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为此,也留下不少逸闻趣事。有一年,临近春节的一天,因为天气不好,不能上坡干活,家里便乘这个机会,把好不容易弄到的几斤黄豆准备做成豆腐。黄豆磨成豆浆经过滤后便盛到大锅里熬浆,家人便让我舅父黄朝禔先生烧灶火,他便捧着一本书,坐在灶门口边看书边烧火。熬豆浆需要一段时间,灶房里的人便都忙别的事去了。过了一段时间,有人进灶房来,一进门便惊呼:“完了完了,一锅豆浆完了!”原来,熬制豆浆火不能过大过猛,火过大过猛,豆浆便会产生很多泡沫,豆浆会随着泡沫溢出锅外。此时,黄朝禔先生只顾看书,全然不知一锅豆浆几乎全部溢出,流到满灶台满地全是,过年豆腐当然也就成了泡影。在那个年代,过年能吃上一点豆腐已经是一件很高兴很奢侈的事了,不料想连这点希望也未能如愿。黄朝禔先生理所当然的受到家人的指责和抱怨,他只是喃喃地说:“你们让我烧火,灶膛里的火我可是烧着的啊!”文革开始后,黄朝禔家里被多次搜抄,藏书大多被没收焚烧,几乎到了无书可读的地步,同时,为了生存的需要,黄朝禔先生便又四处求借读起医书来。俗语说“秀才学医,笼里捉鸡”,凭借他深厚的文学功底,时间不长便掌握了中医基础理论,先开始的实践,只是为了方便自己和家人,慢慢地一些亲友也来找他治病,由于他为人忠厚诚实,看病仔细认真又不要报酬,知道他能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后来附近十里八乡的乡邻也常常登门求医,惠及了不少群众。
黄朝禔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二十年了,人们,特别是他的亲友,他的学生,他的乡亲,都没有忘记他。最近,我走访过黄朝禔先生的一些学生,这些人也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一提起他,便会回忆和讲述许多有趣的往事,一提起他创作的《关小校歌》便都能随口吟唱出来。现在,这首七十多年前创作的校歌,更焕发出新的光彩,宁陕小学的师生们人人都会唱这首歌,而且,在每周的升旗仪式时,师生们都会齐声唱这首歌。我不知道这嘹亮而悠扬的歌声能否飘到天国,我也不知道黄朝禔先生的在天之灵能否听到这歌声,如果能听到,黄朝禔先生一定会感到非常欣慰。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