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间,腊月接近尾声,年也随之而来。在城里过年,总找不到童年时的热闹印记,年味也没有乡下的浓,与老公商量,决定回他老家过年。
回到乡下老家,看到的是袅袅炊烟在瓦房屋顶漫舞,听到的是鸡鸣、狗吠相呼应和,闻到的是自制豆腐在院里飘香……曾经的羊肠小道已消失不见,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延伸到大山深处,三五成群的摩托车在欢快奔跑,年货摞在车架后面,主人的笑声撒在冬阳里,变成幸福的乐章。
三十那天,大人踩在凳子上忙着挂灯笼、贴对联,婆婆、姐姐一天都是围着灶台转,像要把这一年贮藏的最好吃的东西全部拿出来,做出美美的食物让全家品尝。团年饭熟了,这里的年饭在天黑前进行,桌子上摆满盘盘碟碟,香味钻进我们的鼻孔。吃团年饭前,先请过世的祖人先吃,装上饭,倒上酒,点上香。这时,孩子们跳进房里,拖出早已准备好的的鞭炮,整齐而均匀地铺放在院坝上,不一会儿噼啪噼啪地响起来。邻居听到声音,猛地打开门,跳出来张望,找寻烟雾的源头。
吃罢团年饭,乡里的风俗就是守岁。守岁的夜里,大人总会给小孩一些压岁钱。在农村里,有了压岁钱,新的一年才有钱用。我把压岁钱用红包包着给孩子们,红包里包的不仅是钱,而且蕴藏着诸多祝愿。8点整,我们坐在炉子边,嗑着瓜子,看着春晚,有说有笑。
天还没有放亮,山湾山沟、屋前屋后响起连串的鞭炮声,声音依旧那么响,那么脆,那么震撼,像要炸亮一片天空,炸去人们心里的浮躁与忧郁,炸出一片美好与希望!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为寻找一年的好兆头。我家快两岁的孩子也身穿新衣,拿着红包,嘻嘻笑笑,跑出跑进。不知谁教了她,逢人便笑语:"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美好的一年在孩子的笑语中迎来……
圆圆的汤圆,吃进嘴里,甜在心间。吃完汤圆接着包饺子,全家齐上阵,老公竟然会包"柿子"、"金元宝"等各种饺子,真让我为之惊赞。看到一个个象征着“招财进宝”的饺子像乖巧的小士兵整齐排列在筛子里,大家都乐呵呵的,也许我们满足的不是吃多少、吃多好,而是享受自己动手其乐融融的气氛。
初一的夜晚,来了几位客人,火锅热气腾腾。我破天荒的喝了几盅包谷酒,还打了关。等火锅宴结束,只觉自己轻轻飘飘的,躺在床上,一会儿自言自语,一会儿傻笑,一年的劳累也随着清洌的包谷酒而消融……
大年初二了,恍忽中,耳畔传来一首歌谣:三十起的早呀,上香又烧表呀,初一不出门呀,初二初三外婆门呀……是谁?是他!一个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的模样:身穿几年如一泛旧的外衣,头戴虎头帽,手拿烟卷—用我废旧作业本卷成的旱烟,背靠结实的土炕沿儿,嘴角上扬,一遍一遍的唱着,还有很多句,真后悔没记住,多想再听听。那幅模样一直定格在童年,定格在六年前大年初七的凌晨……于是,泪如雨下。天亮了,静静的黎明用怀抱拥览我,抚平心中的忧伤……
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也许不能回归,但心里暖暖,因为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
乡下的年,在鞭炮声中,在团年饭中,在走亲访友中渐行渐远,但那份家的温暖,那份童年的快乐一直留在心底……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