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缘结西乡,茶和天下”。这幅宣传西乡、诚邀朋友的广告用语,被县旅游局树立在西汉高速公路的两个出口——西安的南边和汉中的东边。当我目触此语,随之眼前一亮,感到在路边诸多标示中,多为一语见的之语,而此则多了一份文化内含,每每令人玩味和思考,并蒙生尽其拙笔予以解读的想法,现已落笔成稿,全当是“奇文供欣赏,疑义相与析”吧。 一、缘与茶的自然遇合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缘”的注解是:缘故,缘分等。说缘分是迷信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由命中注定的遇合的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这与宗教界的认识基本一致,佛教认为缘是产生世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根源的学说。认为万物、人生及各种现象的产生都是有缘的,即一切事物均处于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依照一定的条件发生并变化。而茶是一种文化,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称。包括茶业的物质生产,流通活动和人类各种方式饮茶的精神内涵。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现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经济贸易等方面。 这里的“缘结西乡,茶和天下”,正是利用了宗教缘起说和茶的文化内涵,揭示了魅力茶乡的神韵和引力,以及对西乡茶叶走向世界的渴望。 第一、通过抽象的“缘”和具象的“茶”,把西乡和天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缘是起因,茶是媒介,茶事活动中折射出的“和”,则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来西乡品茶,与西乡结缘,让外界了解西乡,让西乡走向天下。见贤思齐,筑巢引凤,实现强县富民的目标。 第二、西乡古属梁洲,屏巴山而带马源、背秦岭而襟洋水,山青水秀,气候温和,物产丰富,适宜人居。早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们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热土上创造了举世文明的李家村文化。三千二百平方公里养育着四十一万人口,纯朴的民风,高旷的胸怀,包容着八个民族和五大教派,生存和发展的机遇不可估量。缘结西乡是我们对外界有识之士发出的强烈召唤,达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才是我们的目的。 第三、产茶品茶,以茶待客,以茶会友在西乡有着深厚而渊远的文化底蕴。茶已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和强县的重大战略之一。目前,茶园面积达22.48万亩,有5万余户茶农和265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年生产加工能力超过6000吨,产值达5.2亿元,对全县的GDP贡献率达17.7%。茶的社会功能和保健作用,正通过各种茶事活动和茶文化的广泛传播而遍及全球。喝西乡茶已成为社会各界和文人骚客的时尚。也是广大群众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所以,茶和天下正是我们对茶文化内涵的深刻感悟和精神追求。 二、茶话中的古往今来 饮茶,始于中国,兴于亚州,传播于世界。因此,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秦始皇统一巴蜀后,茶已进入人们的生活,不只是祭祀的珍品。到西汉时茶叶作为饮品得以推广。四川一带饮茶种茶日趋普遍,茶叶已作为商品进入市场。 唐代茶叶经济迅速发展,茶叶产区十分广大。朝庭开始设置贡茶院,专门负责制造上等名茶上贡朝庭,中唐始继盐和酒之后,朝庭开始征收茶税,其主要原因是,饮茶成为习惯,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这时,我国北方非产茶区的少数民族地区多以食肉为主,对茶叶的消食解腻功能逐渐认可,随之成为茶叶销售的大市场,贩茶便可牟取暴利。因此,茶叶税制由此产生,致使继丝绸之路之后对外销售的“茶马古道”[蜀(四川)身毒(印度)道],得以强化和发展,形成了亚洲大陆上庞大的以茶为纽带的古道网络。 茶产业的发展,给文人墨客以无限的艺术灵感,从而茶也成为他们对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品饮成为增添其生活情趣的重要手段,不少艺术家同时也是精湛的茶人,茶与艺术相得益彰,也使得茶文化有了鲜活、生动的内容。如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超的《与赵莒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容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宋苏轼的《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有“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宋杜耒《寒夜》一诗中有“寒夜客来茶胜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名句。又如清代七品县令郑板桥有《竹枝词》一首,诗中写到“盆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用茶传情,以茶联姻,表现了茶与婚姻的关系。 茶不但是文人们“琴棋书画酒诗茶”的风雅之物,也是历代君王名人所喜好的生活必备,茶与名人有着不解之缘。许多名人通过饮茶来品味生活,宴请群臣和好友,借茶遣兴,以茶抒怀,追求一种高雅的艺术创造和艺术享受。同时,借助于他们的品评,许多种茶叶得以脱颖而出,名扬天下。唐代卢仝有“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名句。宋徽宗赵佶,朝政腐败黑暗,但他工书画,通百艺,在音乐、书法、诗词等方面都有较高的修养。对茶艺颇为精通,他以皇帝之尊,编著了一篇《茶论》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御笔作茶书,在我国历代帝王中是仅有的一个。 大清乾隆帝弘历,曾许诺在位执政时间不超过其祖父康熙帝玄烨(在位61年),他85岁退位时(在位60年),身边一位老臣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却幽默地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也”。已故领袖毛泽东,终身离不开茶叶。第一次国共和作时期,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曾与柳亚子先生共事一段时间,柳先生给毛泽东写过“云开倘许同国忧,粤海难忘共品茶”。毛泽东则在《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诗中用“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涂州叶正黄”。的诗句作答。 茶文化的精髓是茶道,即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茶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把中国茶道的精神归纳为“廉、美、和、静”,即“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茶道哲学思想融和了儒、释、道诸家精华而成,她的核心精神是“和”。儒家从《周易》“保和太和”的理念中推衍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情理上存尚理性节制;在言行举止上讲究适可而止,追求“敏于事而慎于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反对竭泽而渔;在人与人及社会的关系上,强调和为贵。道家从“和”这一哲学范畴引申出“天人合一”、“知合日常”的理念。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圣人法天顺地,不拘于俗,不诱于人,故贵在守和”。注重亲和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以及“至清导和”的养生理念。佛家提倡人们修习“中道妙理”,“和诚处事”的中和哲学,由于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从坐禅需要出发,饮茶成为“和尚家风”。顺行“禅茶一味”,把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和会”。伊斯兰教严禁饮酒,认为从茶的功能出发,能使人和睦相处,更不会乱性。通过饮茶修炼道德,使人宁静清心,与人为善,同心同德,最符合真主的旨意。 综上所述,古往今来,茶从产生到发展,从神秘的祭品到生活的饮用,从庙堂之上到下层百姓,从杨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等,凡此种种,茶的风情,茶的魅力,茶的功能,茶的博览,茶的贸易,无不彰显出茶的神圣和高雅。而今,茶文化已风靡全球,带给人们无穷的享受和乐趣。 三、道不尽的美丽茶乡 在我的记忆中,“中国最美丽的茶乡——西乡”,这个调子初始于二千零六年底至零七年初,是新一届县委政府提出茶业强县战略之后。那么,美丽的茶乡究竟美在何处,以本人之见: 首先美在山。西乡北靠秦岭,南临巴山,群山万壑,高峻层沓,颇有淡远耸峭之势。尤以“陕南胜景”午子山最为驰名,三峰削立,二水环流,让人产生“平地飞峙三观立,登临放眼二水流”、“苍松千尺迎彩凤,香烟一寸入云端”的感慨,正如古人杨尔桢题武子山云:“香雾空蒙万界青,严灯如雨复如星。寒潭不入人间气,绝壁常留太古形”。相传善卷拒绝舜帝传位之后,曾在武子山右仙人坪北庵庙隐居。汉王敕建武子观,为爱妃戚姬焚献之地,戚夫人在涂脂施粉时不慎将粉盒翻倒,香粉飘染苍松,留下了东南亚唯一的三叶白皮松。 其次是水美。西乡属长江水系,地跨汉江(境内流长34.4公里)、嘉陵江两个流域,有大小河流70余条。其中六条主要河流,流域面积3300多平方公里,年径流量达108亿立方米,水质中性,适于人饮。七星湖、枣园湖、牧马河、泾洋河交相辉映,奔泻汉水之中,融汇长江大海。正在打造的两河四岸和县城水坝,使秦巴水城更具特色,使美丽茶乡锦上添花。明代巡察御史傅振商有诗为证:“萧森山树绕如屏,落日憩吟古驿亭;榄底江声月里白,枕边山色梦中青。兴飞水国游还怀,人在烟岚醉亦醒;何处啼猿惊客宿,卧看春影写疏棂”。 第三是人美物美。西乡这块热土,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在外界多有西乡出美女之称,汉王宠妃戚氏夫人可谓杰出代表。县志记载:“城东二十里即古洋川,汉戚夫人故里也”。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洋川是汉朝戚夫人的诞生地,汉高祖对她十分宠爱”。“后来为表彰戚夫人诞生的吉祥,又把她的故乡命名为祥川。洋川城就是后来的定远城。汉和帝永元七年封斑超为定远侯,把汉中郡南郑县的西乡封给他,就是这个地方”。古人申奇犹描写为:“入宫见妒古如斯,何况倾城倾国姿。汉代已迁高后庙,洋川犹志戚门楣。”近代以来,在政治、军事、教育、外交、艺术、历史、体育等方面,出现了李文敏、陈浅伦、江 隆 基、张养吾、李强奋、陈因、李范文、李白瑜、汪建华、黄小平等杰出代表。西乡樱桃、牛肉干、松花蛋、菜豆腐久负盛名,其中有一幅对联作了概括:“面皮子首推城固、菜豆腐当属西乡”,横批“不信你尝”。 第四是茶更香。西乡产茶历史悠久,始于秦汉,兴于唐宋,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他把全国的产茶地分为八区,南山区中有梁州(陕西汉中),而我县的贯山、罗镇、司上、高川、五里坝等属巴山之脉,山高壑深,昼夜温差大,茶之叶片肥厚,制出的茶栗香味重,且富含锌硒,享誉国内。在盛唐时期由荔枝道作为贡品送往京都长安,明代陕西提学副使王云风在《子午谷》中写到“马前铜笛数声频,柳底行来汉水滨;且喜晚秋来子午,曾经春忆风庚申;采茶路曲穿林女,放濑声高荡江人;却叹盛姬几误国,荔枝飞骑独沾尘”。 以上四点只是概要,限于篇幅不可备细。想必大家也有同感。美丽的茶乡和茶乡的美丽,情系我辈,神驰以往,需要我们再认识,再打造,再宣传,倾其笔墨加以宣染。唐代大诗人张继夜泊在苏州河畔的枫桥,留下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著名诗作。元代词曲家周卿作有《双调折桂令》,“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开,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由于两位大家的品题,使苏州的寒山寺和杭州的西湖成为世人触目的必览之地。所以,故人姚效先说“佳丽之山水,必有贤人才士为之品题,而后可表扬于世,显晦之际若有幸焉。” 今天,我们提出的“秦巴水城,魅力茶乡”、“缘结西乡,茶和天下”都是为了把西乡介绍给每一个朋友,她既是一张名片,更是一种精神。让我们放声齐唱茶乡战歌,以浓郁的茶乡之情,感召天下,使明天的茶乡更加壮美。(作者系西乡县政府副县级咨询员)
作者:陈建洪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