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触动人心的东西,其实是人的命运。《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的作者韩梅梅出了一本新书———《遇见一些人,流泪》,这是一本人物小记,也是一本心情手记。翻读它,就像触摸人物柔软的命运。不管是李叔同,还是三毛,还是诗人普拉斯、画家潘玉良、歌手科恩……他们的生命是多么伤感,孤独是多么深刻,情感是多么脆弱。他们的爱与恨,和他们的作品一样,让人爱怜,让人惊叹。
《遇见一些人,流泪》里面的人物都是历史上的名人,有关他们的传记或故事,早就汗牛充栋,很多也是耳熟能详。不过,韩梅梅却从一个十分细腻而温情的角度去解读去碰见这些史上名人:年少时,我们曾艳羡三毛的流浪,追随三毛驻守撒哈拉;年少时,我们曾为徐志摩的爱情争吵,你说他爱林徽因,我说他爱陆小曼;还记得你最喜欢的诗行“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还为郁达夫最终有没有被日本人杀害而跑遍图书馆……还有那个长着四根刺的玫瑰,还有张爱玲“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闲适……这些人,这些故事,是他们脆弱或坚强的人生。但同时,也是我们共度过的最美好的回忆。
遇见一些人,会让人感动,让人流泪。遇见一些书,也会触发心底的情愫,有时也会让人感动并流泪。张冠生的《纸年轮》,给我们带来的是“民国以来百年中国私人读本”。一个普通读者,以淳朴心情,在寻常可遇的读物中,从辛亥革命那年起,作了一次年轮式阅读。百年烟雨里的百种读物,书里书外的千字短文,渐聚成纸上年轮。
《纸年轮》的年轮,最里面的一圈从介绍1911年商务印书局创办的《少年》杂志开始,最外边的年轮以研究20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的《治理中国》收尾。“轮”中之书,有名著,如《宽容》、《傅雷家书》,也有教材、课本;有政治,如毛、邓著述,也有经济;有战争,如《第三帝国的兴亡》,也有和平;有歌颂,如《中国》,也有批判,如《娱乐至死》;有民国初年的《新修身》,也有新出不久的《荒废集》……不拘一格,随遇而读,如年轮之成,不规则,却自然,真实体现出了阅读的平民性质,如作者在序中所言,“原是每个读过书、写过作文的人都不难做的”。
100年,100本书。欲将百年历史浓缩在百本书中,或欲以100本书管窥从1911年到2010年整整100年的中国历史,绝非易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是个图书匮乏特殊时期,细查作者在这20年中挑选的书,外国著作10本,占一半,以政治为主,而其他时代的选书皆以中国人自己的著作为主。科学著作两本,其余的书与人物有关,毛泽东、周恩来、鲁迅和王杰等人赫然在目。及至改革开放的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关口,张冠生竟未选择一本经济书籍,而选了6本与人物有关的书,首屈一指的自然是《邓小平文选》,该书以著名的“南方讲话”压卷,指明了中国今后的道路。张冠生显然认为国家民族的富强,根本在于思想的进步。他罗列出如下人物:马林诺斯基(人类学家)、吴宓、陈寅恪、顾准、顾颉刚和徐铸成,还有《中和位育》的作者、教育家潘光旦。
余秋雨又出书了?是有新书,不过是其上课实录。《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一书的主体内容,是余秋雨以整整一年时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内容是中华文化史。它与大学规范的文化史课程不同,只探讨一个现代人应该对漫长的中华文化史保持多少记忆。
本书采用了一个新颖的形式来解读中华文化,即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再加上课后与学生间的“闪问”、“闪答”,精彩纷呈而明白晓畅。对于中华文化史的讲述,本书也不是按部就班地泛泛而谈,而是以点带面。对于文明早期特别强烈的文化亮点,在余秋雨看来,它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重点论述;而对于后期那些漫长的历史走廊,则快步走过。这是余秋雨心中的一部中华文化史,也是一部充满强烈色彩感的中华文化史。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