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书法艺术的布白美
我的毕业论文
在学习探讨书法艺术中个体造型雄健、流畅、富于节奏变化的线条美的同时,研究通篇的布白美,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如果在章法上恰如其分的谋篇布白,处理得当,相辅相成,神采兼备,韵味无穷。换而亳妄,一幅书法艺术作品,如果没有布白意识,章法上应虚的不虚,犹如八旬老翁,老态龙钟,毫无生气;应实的不实,好象孱弱病夫,举止无力。包世臣在《艺舟双揖述书》
中转述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的话:‘‘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的这段精避论述,辩证地道出了布自在书法艺术中的密与疏、虚与实、黑与白的书法效果,对我们有大的启示,很值得反复品味。
布白是神韵的载体之一。“神韵’’是艺术境界,也是审美标准。有“韵”味是人们对书法珍品的评价。书画同源,其艺术要求是相通的。大家知道,最早提出“韵,,并将有韵或无韵视为品评书作的六条标准之首的是谢赫(《古画品录》)。五代时的荆浩,在《笔法论》中,将谢赫的“六法,,分析整理为“六要”,即“气、韵、景、思、笔、墨”。单独突出了“韵”,并说“韵,,者隐迹之形备遗不俗。”即是说,“韵”的表现是很隐晦的,隐隐约约的,不露痕迹的,暗示的而不是和盘托出的。进而明确了书画艺术讲求“韵味”、“余味’’和“象外’’等审美标准。
韵,,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呢?前人曾有“虚”以成韵的说法。如庄子说,“虚实生白”,“唯有集虚”。老子听说的·知其自,守其黑”。笪重光“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画答》)。高日甫:“即其笔墨所未到赤有灵气空中行”
《论画歌》)。如上所述,“虚可以达到实,不差一字,尽得风流的意境。我们可以了解到虚把人们想象的境界引向深远,“虚,,才能使人们浮想联翩,余味无穷。只有“虚”才能使人咀嚼那种神秘的、言之不尽的艺术韵味的最高境界。所以说,“韵”似乎是通过“虚”来表现的。
书法的虚与实,就黑白的对比而言,即指章法布局中的空白,就实中之虚而言,又是指用笔上的虚锋和不着力之处。同时也包括萧疏、天真、简谈生拙的风格追求。因此,要追求书法作品的韵味,必须着眼于布白的变化,从“虚”中求神韵。
古人论书日:“书在有笔墨处,书之妙在无笔墨处。有处仅存迹象,无处乃传神韵”。意即笔法作品的有笔墨处仅能得到具体的迹象,而迹象之处的无笔墨处,能给人们提供更丰富的想象,即意在相外。如杨凝武的字原从欧阳询、颜真卿入手,但其同毛(以《韭花贴》为例)出于颜,写功夫。我们知道,颜体大凡都写得行距宽,字距窄,空白排得较为匀整。而杨凝武却故意拉大字l7E矛l:i行距的空白,有的字中的空白也有意拉大。如“实”字的宝头与下部拉开距离,留下一段空白,给人以疏朗的感觉,引起人们的意想,韵味便也以这空白处生出。又如他的行草《夏热贴》、《神仙起居贴》等写得错落、斜正参差,排行为横风斜雨,行间之空白则为雨后百斛泉水勃发争流,总是凭着参差、斜正多变的空白,充分表现出杨凝武的字天真烂熳,突出神韵。再如郑板桥的《论书轴》,纵无行,横无列,不仅书法艺术若拔飞舞,结体用笔颇得山谷“欹侧之势”,奔放自由,疏密有度,和谐统一,自然成趣也成序。这是他独特风格的代表品,其行款被喻为“乱石铺街”,乍看大小参差错落,歪歪斜斜。忽长忽高,完全不受拘束。但仔细体察,则是一气呵成,如银河溅天,珠湖泻地,气势贯通,给人以参差错落、气象万千的美感。上述所举杨、郑二位大书法家作品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正是由于重视布白变化、追求韵味的结果。
所以,书法作品的创作,要追求空白美的韵味,就必须注意布白变化,并力求做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如此得到“虚实相生之妙’’,进一步理解于“虚”、“空”之处求味的道理。
总之,从总体上、系统上把握,我觉得一部书法艺术作品,抛开其它要素,仅由布白上研究和考虑,应该处理好三个层次的表现手法。
首先,统篇作品上章法要讲究。在楷书作品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突出。因为,在统篇上不注重章法结体,不突出书法整篇布局;就表现不出艺术性和美感,更体会不到中国书法固有的特点。王羲之的《黄庭经》一书就充分表现了书法艺术整体意识的强度,可谓是统篇作品上章法布局的代表书作。它横直竖成行,错落有致,行距均匀,字问适宜,举目清晰,从通篇给人一种传统、规范、严谨、庄重的舒适之美。
其次,群体字造型上布局要讲究。如张旭《肚痛贴》一书就突出了群体字造型上的布白美。它虚实结合,实而不过,虚而有韵,轻重相间,错落有致,字形大小并用,有骨有肉,线条粗细适度。其中,“忽肚痛”与“不可堪”用大小、粗细明显的形体书写,给人一种潇洒、协调、流畅之感,其妙处主要是突出了群体字造型的布局,整篇作品,即得体又耐人寻味:
再次,个体表现上笔际也要讲究。郑板桥为周老先生学写的“黄山云似海,天姥日为丸”六分半书联,就从四个方面突出了个体笔际的讲究,即:一是从总体看,这幅作品横虽稍错位,但竖直成行,流畅潇洒,刚劲有力,势如高山纵水,又布白均匀,表现出书法艺术强烈的动意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大凡看过此作的人都不乏有此感。二是字与字之间相互对应,衔接协调,形成一种明显的无形的线条。如“黄”字最后落笔与“山”字的始笔落起分明,前呼后应,尽管笔墨无迹,但运笔有形地连贯起来,使人看到,特别是想到用线穿起来一样。因为写前一个字就拟定了后边字的笔意,从中体会到了“虚”处的神韵。字字相联,形成一体。三是就一个字的本身,也要讲究部位之间的笔际。如“黄”、“似”、“山”字的各自部位,笔画之间也是前后相应,有起有落,相互连贯,无一不显得内在统一、实在。
就是说,一个字的内部的笔际直接影响字体本身的形象、面貌,也就是质量、水平。四是单就在运笔过程中也要注意笔际的艺术水平。一个笔画之内,似断非断的运笔走墨,甚至运笔转折也注意了动态的笔意,把它写的活神活现,真是处处皆神韵……只有这样总体构思,系统谋篇,意先笔先,环环紧扣,才能达到布白左右逢源、随心所欲的地步。进而在笔法和墨法效果上显示出神入化的境界。到此时,也只有到此时,人们才能品味出中国书法的艺术美,我们也无不感到欢心鼓舞。
笔者作为书法战线上的一个新兵,参加“函大,,学习近三年,对于书法章法布局经历了一个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提高过程。前些年,自己也常看常议书法作品,有时还动手写些字,同时也评头品足地说东道西,避长论短,现在觉得不少东西浮浅得很。当然,仅从这个角度上说,也是激发参加书法函大学习的动因之一。
通过函大学>--j,与过去相比,在书法素养上自己有了较大的提高,懂得了不仅字要写好,而且也要从审美角度,提高书法艺术的内函;也要认真研究并提高布白水平,因为书法美学包含布白问题,它是书法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改过去凡能龙飞风舞的运墨走笔就是“内行”
的“书盲,,的认识。因为书法章法的布白(虚实)的水平也和写字本身一样,应当相提并论,同等重要。
今后,我将要在三年学习的基础上。在书法艺术领域里,不断开拓自已的视野,不薄古人爱今人。继续认真扎实地在继承传统书法艺术的同时,广泛吸收营养,不断充实提高进取,从理论和实践中求实创新,进一步在书法艺术上陶冶自己的艺术个性,开辟蹊经,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