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88年以后,我市各县(市、区)、各部门在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探索,给后勤服务工作带来了勃勃生机,有效地保障和促进了机关整体工作的有序运行。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则成为广大机关后勤工作人员所要思考的问题。
一、改革旧的服务意识,树立新的价值观马克思说过,服务就是商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一定的交换价值。这一著名论断揭示了机关后勤工作的根本属性是经济工作的科学道理。从产业的角度讲,机关后勤服务属于第三产业,是一种服务劳动,一旦进入流通领域,进行等价交换,就成为商品,表现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商品属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后勤工作是附属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纯粹消费性的服务工作,其商品价值被严重扭曲,更说不上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活动。长期以来的“吃皇粮”、“铁饭碗”,使一部分单位和个人产生了因循守1日、不思进取、单纯依靠“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服务劳动积极性不高,没有竞争、发展的活力,甚至养懒了一批人。如果说还有一点经济管理上的要求,那也仅限于节约开支、减少浪费之类。随着改革开放的El益深入,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服务也是商品的观念,逐步得到社会承认,同时也改变了后勤服务工作的传统思想。从八十年代中期起,我市的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纷纷破墙开店,面向社会开展服务;一些原有的后勤服务在搞好对内服务的前提下,开展社会服务,参与市场竞争。作为第三产业发展最初形态的后勤服务业,既锻炼了机关后勤队伍,又增强了自身实力,改变了后勤的落后面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主管部门的依赖。
因此,可以这样说,服务价值的实现,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后勤工作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前提。没有这一观念的转变,就没有后勤工作的改革。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后勤工作,结论有二:一是在旧的管理体制下,后勤工作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确实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包袱;二是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后勤工作成为一种产业,可变包袱为财富。
二、改革旧的服务体制,树立新的全局观从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角度来看,我们现行的机关后勤管理体制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供给制、福利性、小而全、封闭式的自我服务特征和运作方式,造成劳动生产率低、服务质量不高和行政管理负担重,机关后勤人、财、物、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这种管理体制,既制约了政府职能的发挥和办事效率的提高,又束缚了后勤服务生产力的发展。为此,从年起,我市各级机关后勤服务单位先后进行了行政经费包干、简政放权、变统收统支为自收自支、独立核算的系列改革与探索,逐步由单一的无偿服务向服务与经营相结合的开发型、社会化服务方式转变。这些改革措施,为的是减轻后勤服务单位对地方财政的依赖,减少机关行政经费的开支。但实际上,由于改革的不配套和就后勤论后勤的改革方式,使机关行政经费的困难和富余人员的压力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从某种程度上讲,现在所推行的改革依然是低起点、低层次上的改革。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全局观,以邓小平后勤管理是一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后勤服务体制的改革和后勤管理的实践。从经济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大局出发,贯彻积极稳妥、实事求是的精神,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益为指导思想,坚持政企、企事职责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将机关后勤服务职能从机关行政序列中划出,向社会化改革的目标迈进。在与外界交往、沟通及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健全、完善自身的管理和经营机制,形成有机关特色的新的后勤服务体制,将是我们深化后勤体制改革的着眼点,实现产业化经营则成为一个重要途径。仅就机构改革和实行公务员制度而言,机关正在或将要陆续精简一批人,包括后勤部门的职工。我看去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创办自收自支的服务经营型实体,加快发展第三产。这对机关后勤工作来说,既是机遇,又是考验。抓住机遇,机关后勤就能通过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不断发展壮大;失去机遇,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三、改革旧的服务方式,树立新的效益观传统的管理和服务方式是制约后勤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随着服务体制的改革而改革。从理论上讲,后勤工作作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应该有自己的“名份”与地位。整个社会已经逐步进入市场经济,我们仍用计划经济的观念来看待它,就会在认识上束缚住我们的视野,不利于推进后勤体制的改革,不利于将它从封闭的、福利性的旧模式中解救出来。从实践的角度看,形成一定规模的机关后勤服务业,有了一定经济实力,只有走向社会,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效益观,加速后勤服务的社会化进程。实际上,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主要是把机关后勤服务设施和人力资源推向市场,成为社会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走出去服务;一是引进来服务。走出去服务,是指有条件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不影响保密和安全的前提下,将现有的信息、咨询机构和内部服务设施、交通运输工具向社会开放,开展有偿服务,并创造条件使其与原单位脱钩,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实体化道路。引迸来服务,是指鼓励社会服务组织承揽机关的后勤服务项目,推动各项服务事业形成规模,由此打破“闭关”自守状态,逐步从“小而全”的圈子中走出来。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全过程,实质上是走出去、引进来N Ji--方面相对运动的历史过程。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式自我服务体系,是后勤工作逐步实现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重要前提。当然,在机关后勤改革过程中,会有一些无偿服务变有偿服务,其价格会随着市场价格的波动而变化,但其为机关服务的宗旨不会变。进而言之,后勤工作改革,不是为了制约后勤事业的发展,而是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借助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契机,增强机关后勤服务工作的实力,提高为机关干部、职工工作和生活服务的效率与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机关后勤服务单位办经营型服务实体,即走产业化道路,是后勤服务社会化全面到位前的准社会化过程,要着眼于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这个大局,按照多层次、全方位的要求,加速机关后勤服务的产业化步伐。目前,后勤经济刚刚起步,关键是要正确引导,热情鼓励,积极扶持,促其发展。
作于l996年夏月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