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编撰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光荣、艰巨、富于创造性的事业。一个优秀的史志工作者,在编撰工作中真正做到资料性、科学性、时代性、地方性的统一,这就需要修志工作者具有以下方面的修养。
一、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
编撰社会主义新方志就是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判断是非,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因而,史志工作者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修养。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有可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才不会走进历史的误区而降低志书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完整地、准确地掌握其科学体系,只有具备这样的修养,我们看问题才会全面,分析问题就不会断章取义。
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就是要求我们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同工作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世界在进步,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客观情势都是瞬息万变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只能在实践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加以研究、分析和解决修志工作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才有可能保证社会主义新方志能够真正地对当前的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客观、真实的记述,才有可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防止那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片面性。
二、要有广博知识作支撑
史志的涉及面极广,它是百科全书式的。要编撰好史志,非有广博的知识不可。唐代诗人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是广博知识对写作的重要作用。而编纂史志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面和科学面更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广博的知识。作为一个史志工作者,应重注在“博”字上下功夫,这是提高史志编撰水平的重要条件。读书是增加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史志工作者来说只有通过阅读大量实用的包括方志理论、逻辑学、修辞学以及汉语语法等和专门性的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社会、法律,以及天文地理、数学、统计、心理、教育和各种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获得大量知识,这不仅在有关章节中用得上,而且对史志书籍的质量也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除了读书获得知识,提高文化修养以外,还应当熟悉并且善于利用各种工具书、图表、统计资料、年鉴手册等。在具体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要甘当小学生,虚心求教于各方面学有专长的专家,借用人家的知识来提高志书的质量,这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合
史志具有继承性、规范性,又具有灵活性、创造性,这两方面是矛盾的统一。如果否认史志的继承性和规范性,就会无章可循,无规范可讲,但如果片面地强调继承性、规范性,否认了灵活性、创造性,方志也就成为千篇一律的,不具有地方特色的,缺乏价值的东西。因此,方志编撰应在强调继承性、规范性的前提下,提倡灵活性、创造性,重视创新,要抓住本地的特点,写出自己的特色。
史志编撰创新的天地极为广阔。在格式章法方面,方志的大局是固定的,尤其当前的第二轮修志,要把第一轮修志的内容接续下去,这就要求其格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事物发展了就要不断创新。例如,在第二轮修志中,电信业就出现同第一轮完全不同的情况,出现了电信、移动、联通、铁通等群雄并起的局面,因此,就要采用新的写法,不为稳定性所束缚,大胆地坚持创新。在语言方面创新的天地则更为广阔,它受方志内容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所制约,其变化主要集中在语法和词汇两个方面。从词法修辞角度,方志语言使用的是消极修辞,它是抽象的、概念的,必须处处同事理符合,说事实必须合乎事情的实际,说理论又须合乎理论的联系。对于因时代、因地域、因团体而产生的差异常常设法加以消除。有时还怕各人的理解不一致,预先加以界定,临时加以说明。总之,力求意义明白,而且容易明白。中国的语言是丰富的,在表达上应从各种同义词中选出一个表现力最强、最准确的词,像一些网络语言,就不能掺进方志之中,以保持方志语言的稳定性。
四、要有甘守淡泊、勇于奉献的精神
勤奋刻苦是提高史志编撰水平的途径。史志工作者从四处奔波收集材料,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初稿形成都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就是到了总撰阶段,也仍然是艰苦异常。谁都知道,要干好一件事就必须坚持到底,然而要坚持到底,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却也是万万不能的。作为一名史志工作者,要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看待史志编撰工作,志在为国为民,不求名、不求利,甘守淡泊,勇于奉献,肯做无名英雄,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部“信史”。
作为史志工作者,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具有渊博的知识,有甘守淡泊、勇于奉献的思想,就一定搞好史志工作。
作者:李忠厚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