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一帜
记大荔县新关村致富带头人屈奕鸣同志
金秋,是个成熟的季节,也是个收获的季节。
踏着九十年代第三个初秋的温馨,我乘车专访了大荔县新关村党支部书记、村农工商总公司经理兼朝邑镇党委副书记屈奕鸣同志。也是偶然的机会,该县常务副县长靳逢元同志作媒,我们相识了。随靳县长对他和他的人们,以及黄河畔边那片原并不起眼的黄土地了解并熟悉了。
我们乘车跑遍了纵横交错的柏油马路,进厂房,下车间,串村庄,去河滩,但见:井然有序的小高楼,齐齐矗立,花砖砌的墙壁闪着光泽。近村的公路,接连涌现出道道铁门,座座厂房,幢幢高楼,坦窗、水塔……,以及那一个个淳朴、善良的面孔,这就是新关村。我陌生的心不由一震,于是一连串的数字就在我脑海里涌现:截止今年上半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超80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500多万元,人均收入l200元,为国家上交利税40万元。
啊!这就是新关村,她位于大荔县朝邑镇的黄河之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动下,屈奕鸣带领全村乡亲,针对人多地少、经济落后、生活水准低的状况,看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路子,发展村办企业。他ffl禾'J用当地麦草资源,发展起以造纸为龙头的各种加工、服务、制造、运输行业,形成十三个工业单位“十轮并转”的新格局,发展了经济,状大了集体。他们这一举动,使我省东部又独树起一帜崭新的改革大旗。
一、屈奕鸣其人滔滔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从禹f-j口飞流而下,成了秦与晋的天然分界限。一步一险,一险一湾,一湾一情。凶涌的波涛不时托起无数斑澜的梦,淙淙细浪向大地诉说着路途的艰辛。到这里,它似乎是为了找到了一个恋情,找到了一个伴侣,猛然问就转了弯,放缓了速度。于是,这里就滋生出一个在中国版图上曾未标出,且又不被人们注目的小小村庄,也就是屈奕鸣的出生地--新关村。
老屈珍爱这块黄土地胜过爱他自己的生命,他的祖辈们也曾居住在这里。
他是一个典型的关中汉子。虽然,他已年过半百,但却格外精神,中等个儿,胸脯宽宽的,显得强壮结实。饱经风霜并带有棱角的一双慧日艮,闪烁着敏锐的光和智慧的光彩。他#Jtli确额边过早地爬上了鱼尾皱纹。他说话象撞钟,嗡嗡作响,就让人觉得是个直爽的火燥性子,说话连珠炮,不给人插话的机会;出言粗而不俗,有条不紊。从着装到讲话,一举一动,浑身散发出黄土高原赋予的那种粗犷、纯朴、热情的气息。
解放前,这个出身在贫苦家庭的穷娃,给人下苦打短工。解放后,五十年代合作化运动时就担任了农业社会计、生产队长。1971年当了大队长,1976年担任党支部书记。以后随着时间的延伸,又兼任了朝邑镇党委副书记之职。村农工商总公司经理是时代的新名词。如今他是省劳动模范,省七届人大代表,省政府命名的“农民企业家”。
他的确是个地道的关中汉子,淳朴的黄河的儿子。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在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的启动下,他思想敏锐,瞄准看稳,大胆探索,敢与和旧的传统观念决裂,走出了一条“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新路子。也是为民,他去雷北,上袁家,下江南,创村办、联办、户办企业,使得集体经济壮大了,人们生活好过了。
就是他,带头扩大集体福利,投入54万元,实行学生上小学到高中全免学费。考上大学每人奖励300元,中专元。并坚持为合作医疗筹资补助,为困难户救济公款。
就是他,带头改变了村自然环境,投入30余万元,使七个自然村,村村厂厂通上柏油马路,巷巷铺上水泥路面。
就是他,带头以工促农,使全村粮食总产达90万公斤,平均亩产581公斤;棉花总产815万公斤,平均亩产公斤以上。
就是他,如今把一个历史上贫穷落后的小村社改变为工农商一体化,立意标新,独树一帜的致富典型……二、致富的带头人五十年代初,随着共和国的诞生,他从中学校门里走上了正在进行合作化运动的农业战线。当时,他完全是可以吃上商品粮,奔上“双职工”,但他却放弃了。
六十年代,组织上安排他脱离农业生产去银行系统的合作信用社当主任,他又让给了别人,从而又挑起村大队长这个“官”。也就是从此,他安下心,扎下根,大干起来了。
但是,屈奕鸣,他毕竟是个人,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他没有孙悟空的神通,拥有2100口人的新关村走向何方?人均耕地面积不足l.4亩,乡亲们如何致富?在农业战线上磨炼了30个春秋的屈奕鸣,他苦苦地思索着。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拂着祖国大地。
从宽阔的海洋,穿过华北大地,来到临近潼关古渡的古有“半图义包,’的黄河岸畔。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覆盖了新关村这个“高产穷队”。
据人们回忆,七十年代的新关村,当时就是先进村,曾经创造了粮食亩产过千斤、棉花亩产高达183·6斤的纪录送进北京城。但高产为什么队穷?屈奕鸣和大伙们都在苦苦地思索着“高产穷队”这个怪题。
七十年代,在那“以粮为纲”的日子里,为生产队办砖瓦窑而偿到甜头的屈奕鸣,猛咋醒悟了,要富裕就得发展村办企业。办什么样的企业,如何办好企业,这就是他“无工不富”的思源地。
他决定出外学习考察。
正月,年气未消,当人们还陶醉在欢度新春佳节的日子里,屈奕鸣背着他老婆的烙馍,急匆匆上路了,他用自己的钱买车票直达袁家。袁家那宽敞的柏油马路,舒适的住室,可观的收入,村民晚上绽开的笑容,他醉了,倾倒了。随后他又骑自行车专访了本县雷北,整齐的树林,直直的渠道,舒坦的柏油马路,平平展展的农田,整齐而又时兴的村民住宅建设,别致的小高楼,又使他大开眼界。
他决心直下--闯深圳。
三月,也就是象当年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一样,他带领村干部远去江南,去学习,去大开眼界,去适应气候,去实地考察。
终于,宏图在他心中形成了。那就是坚持“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农业不能只解决温饱,而要发展工业,不断状大集体经济,才是解决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屈奕鸣清楚地知道,随着改革大潮的崛起,关键是要冲击旧的习惯势力的王国国土。打不开人们的精神枷铸,要解放生产力,那就步履艰难,阻力重重。
不能说他一个就有回天之力,但他是一个决策者,驾辕的。屈奕鸣在统一干部思想的基础上,开展了“怎样致富”的大讨论。人常说,百姓、百姓、百人百姓,家有十五,七嘴八舌头。传统的农民意识和小生产思想却固执地认为,农民就是天生的庄稼汉,农村搞工业是瞎胡闹。‘。大跃进,,炼钢铁还不是劳民伤财。屈奕鸣心伤透了,但他并没有灰心。他更加坚定了,他毕竟是几十年党龄的中共正式党员和千垂百炼的农村基层干部。
想干点事,尤其是想于点前人没有于过的事,新与旧的交替,必将会发生激烈的撞碰和交击。特别是面对黄河岸畔这块古老而又遥远的新关村,固步自封,保守封闭的观念更有历史传统的“自然气候”。
但是,他看到了,也认准了,党的每项政策的贯彻落实,都得经过党支部带头指路,发展农村经济,立足本地资源,这条致富路子无疑是对的,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走到底。
屈奕鸣根据先进队成功的经验和江南考察的10个项目和干部群众讨论的意见,就地取材,兴办造纸产业。
在省、地、县有关领导的直接关照下,新关村造纸厂的计划如愿批准了,方案可以实施了。
屈奕鸣知人善用,那些拉长套的同事们用的也都是猛劲,绳索都拉得紧绷绷的。一个个造纸厂建成了,投产了,有了企业效益。春天的太阳普照着多姿多彩的大地,老屈和他的人们的脸上呈现着成功后的喜悦,也呈现着对前景的自信。
随着纸厂逐年上涨的利润,屈奕鸣又以造纸为龙头,采用“母鸡下蛋”,或者说“滚雪球”的方法,扩大发展经营项目,发展了加工、服装、制造、运输等行业,一体化生产,逐步走了农工商的综合发展之道。
事业成功了,经济发展了,村民富裕了。但是,屈奕鸣却消瘦了,体重明显减轻了。可他从不叫苦,从不退缩。他逐步还清了贷款,还宽宽有余。那些曾沉溺于温饱即安、反对办企业的人,脸上也绽开了笑容。村民风趣地说,新关村能有今天是屈奕鸣用他身上的血和肉换来的。
三、无私的奉献屈奕鸣,的的确确称得上一个地道的关中汉子。透过他的双目却能感到精神、倔强、不屈不挠的性格。他是一个纯朴的农民的儿子,走到今天这个位置,每增加一个高度,不知付出过多少艰辛与努力。
五十年代,屈奕鸣象许多憨厚子弟一样,带着共同富裕的理想,带着改变家乡面貌的雄心壮志,从只念了两年的中学门里,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放弃了“商品粮,,和“双职工”,决然地走上了“身居黄土地,心怀全世界,,的农业战线,与大地共枕,与日月共存。
六十年代,他又转让了信用社主任这个“好差使”,担起了大队长这个苦担子。
七十年代,他兼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创造了高产队,记录送进北京。 。
八十年代,他坚持“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新关村就‘象黄河岸边一颗明珠,为东府大门添了彩。
九十年代,他又把这里“农工商为一体化”,继续带领人民致富,发展了历史上空前的好形势。这一切,千言万语拧成一句话,他一L-里永远装着新关村。
为了让老年人欢度晚年,对60岁以上的l90名老人,按照对集体贡献大小,每月发给养老补助费7--11;rl5。每到春暖花开,组织村上老人们出外旅游或参观,解决老人养老难的生活具体问题。这些问题甚至连他们的儿女们也办不到,让老年人真正看到了祖国的春天,尝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古今的道理。有人说,鱼,都买小轿车,“皇冠”、“桑塔纳”一流一串的,你不买车,也买辆摩托骑上。屈奕鸣说,咱还是骑上自行车习惯,安全也方便。
人类崇高的价值在于无私坦荡的奉献。新关村的造纸厂、石粉厂等15家企业,形成“一体化”,都是屈奕鸣大干苦干的结果。许多人都搞起“双职工”,有的人成天泡在小日子的天地里,什么电视机、摩托车、老三件、新三件……。屈奕鸣,他唯独没有自己,对家事也不过问,也不关心。
当年,正当他集资百万元为建第五个造纸厂奔波的时候,他的结发老伴,却积劳成病,病倒在床上。他没有因此放手不管,仍为图纸、材料、机器、配件及成套设备苦苦地奔忙着。
他又要下广州了。要带着推销员去联系用户,推销产品,收回资金,引进设备,等等,这些都是别人无论如何代替不了的责任。此时的关键时刻,老伴病危,患脑益血。屈奕鸣设法把老伴送到县医院抢救,并流着泪要大夫一定要救活她,他不能离开她。可是,经过抢救无效,她默默地却消瘦了,体重明显减轻了。可他从不叫苦,从不退缩。他逐步还清了贷款,还宽宽有余。那些曾沉溺于温饱即安、反对办企业的人,脸上也绽开了笑容。村民风趣地说,新关村能有今天是屈奕鸣用他身上的血和肉换来的。
三、无私的奉献屈奕鸣,的的确确称得上一个地道的关中汉子。透过他的双目却能感到精神、倔强、不屈不挠的性格。他是一个纯朴的农民的儿子,走到今天这个位置,每增加一个高度,不知付出过多少艰辛与努力。
五十年代,屈奕鸣象许多憨厚子弟一样,带着共同富裕的理想,带着改变家乡面貌的雄心壮志,从只念了两年的中学门里,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放弃了“商品粮,,和“双职工’’,决然地走上了“身居黄土地,心怀全世界,,的农业战线,与大地共枕,与日月共存。
六十年代,他又转让了信用社主任这个“好差使”,担起了大队长这个苦担子。
七十年代,他兼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创造了高产队,记录送进北京。 。
八十年代,他坚持“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新关村就’
象黄河岸边一颗明珠,为东府大门添了彩。
九十年代,他又把这里“农工商为一体化”,继续带领致富,发展了历史上空前的好形势。这一切,千言万语拧成一句话,他一L-里永远装着新关村。
为了让老年人欢度晚年,对60岁以上的l90名老人,按照对集体贡献大小,每月发给养老补助费7--11元。每到春暖花开,组织村上老人们出外旅游或参观,解决老人养老难的生活具体问题。这些问题甚至连他们的儿女们也办不到,让老年人真正看到了祖国的春天,尝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古今的道理。有人说,鱼,都买小轿车,“皇冠”、“桑塔纳"一流一串的,你不买车,也买辆摩托骑上。屈奕鸣说,咱还是骑上自行车习惯,安全也方便。
人类崇高的价值在于无私坦荡的奉献。新关村的造纸厂、石粉厂等15家企业,形成“一体化”,都是屈奕鸣大干苦干的结果。许多人都搞起“双职工”,有的人成天泡在小日子的天地里,什么电视机、摩托车、老三件、新三件…...。屈奕鸣,他唯独没有自己,对家事也不过问,也不关心。
当年,正当他集资百万元为建第五个造纸厂奔波的时候,他的结发老伴,却积劳成病,病倒在床上。他没有因此放手不管,仍为图纸、材料、机器、配件及成套设备苦苦地奔忙着。
他又要下广州了。要带着推销员去联系用户,推销产品,收回资金,引进设备,等等,这些都是别人无论如何代替不了的责任。此时的关键时刻,老伴病危,患脑益血。屈奕鸣设法把老伴送到县医院抢救,并流着泪要大夫一定要救活她,他不能离开她。可是,经过抢救无效,她默默地离开了人间。老屈的眼泪直流不断,疼痛难忍,他恨不得放声大哭,因为他没有忘记,老伴的身骨子全是被他的事业累垮的。她是个贤内助,又是个女强人。她是为这个家庭费尽了心血,是为了支持新关村这个带头人--自己的丈夫累倒的,并过早地走了。
春、夏、秋、冬,一万多个El日夜夜过去了。人们也曾记得屈奕鸣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乡亲们--家庭--老伴子女,甚至连他自己的老命。
通过采访,笔者不尽深受感动,从他的身上找到了,这就是不谋私、不为己,专为大伙致富的大公无私的奉献者。
四、共产党员的形象屈奕鸣自入党的那一天起,他执着地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党。他说:“从现在起,我是这里的小小“九品官”,我同时又是一名党员,我要大伙跟我一块大干快上”。他又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特别是一名党支部书记,要把家乡的事办好,才能对得起生我养我的父老乡亲”。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干的。铁的事实,家乡的巨变无声地做了完满的回答。
大伙说:“群雁高飞头雁领,你支书说到那里,咱们就到那里,你指到那里,咱们就打到哪里。新关村人今后再不能不相信支书的能力和眼力了。’’
实施兴建造纸厂的开始,屈奕鸣就带领群众平整了公路旁一块三坑四洼的非耕地,盖了厂房。硬是一不灰心,二不气馁,集资10万元,办起了第一个造纸厂,顶住了“新关村要出败家子”的恶言。
屈奕鸣的夙愿实现了,第一批纸造出来了。他们造的是工艺板纸,并千方百计找开了销路。为了再上一个新台阶,党支部一班人,综合分析市场需求后认为,他们所造的工艺板纸不仅只用于像框背板,还可做帐本、纸夹、影集等文化工艺品的内垫。就这样,用途更广了,订货更多了,产品供不应求,怎么办年前半年,他们用l00多天时间,投资40万元,办起了第二个造纸厂。后半年,又投资150万元,建起了第三个纸厂。第四纸厂基本上是现代化建筑,钢梁屋架,水泥地面,成套设备,操作、裁剪、拉运,俨然都是正规生产线。 .今秋,正当我去采访之时,一次投资400万元人民币,引进世界一流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第五造纸厂建成并投产了。
新关村致富了,屈奕鸣身体却垮了,当老伴看到他满头长发,满脸胡子茬茬,心疼地抱怨他为村上的事累得半死不活,图个啥?老屈他却直率地讲:“图我是个共产党员”。 一办村办企业,困难大,拦路虎太多。如贷款,一次一次要找人,他跑破了几权布鞋;拉电缆,今天跑了明天跑,一蹲就是几天,有时为了找人,在人家门口站上好长时间,一分钟也不离开。拉运机器,每每出差去西安,说好话,看人脸,受尽人间艰难。终于,用庄稼人的老实和诚朴,一次次换来了领导、同仁们对他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为了让企业有活力,他决定实行企业承包制度。有人要他降低承包指标,有技术专长的人以“辞职”要挟屈奕鸣放宽政策,有人劝他得饶人处且饶人,忍字-C,-上一把刀,让条路,不就是数万元吗!屈支书认为,我们共产党人是为人民谋利益的,集体经济是全体村民的心血,集体生产资料不能变成个人发家致富的资本。他坚持原则,坚持认人唯贤,不开后门,不循私情。支委会决定了,集体家业不能分给私人,经营方式可以灵活,集体所有制性质不能变,采取投标承包。屈奕鸣他们做对了,既保住了集体的家底,巩固了集体经济,又发展了生产,提高了效益。
随着村民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村上狠抓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成立了综合治理办公室,结合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强化了村、厂社会治安,保证了经济建设的正常进行。企业内部开展爱厂如家大讨论,举办职工之家、青年活动室等等。人们议论着,说也奇怪,就在有人认为共产党员逐渐失去吸引力、“党员不党员,只值五分钱"的今天,而新关村的党员们,还努力珍惜自己,看重自己,努力塑造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形象,时时事事都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这些都是偶然的吗?屈书记非常清楚自己的份量有多重。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丝毫没有动摇过自己的坚定信念,作为镇党委副书记、村党支部书记,他没有忘记火车头的作用。同时,更是觉得搞好党员自身建设的深远意义。
近几年来,村党支部先后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党支部工作职责”、“党费收缴和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制度”、“党支部向党员大会汇报工作制度”等等。同时,他们还坚持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和“双文明户”活动。坚持走访贫困户,扶贫帮困,扶持他们走上了共同富裕之道。
此时,也就是在此时此刻,“文明村”、“先进村”、“先(作于l993年秋进党支部”、“模范党支部”、“先进团支部”、“创利税大户”
等等,数不清的荣誉和奖状,一顶顶贵重凤冠接连而来。
当历史抱着巨轮,风驰电掣般地向前滚动的时刻,当二十世纪已进入最后尾声的重要时刻,屈奕鸣他作为当家人又在筹划着新的打算。那一幢幢新绘的蓝图,宏伟的目标,激励着他前进的步伐。向前!向前!创业者永远向前进。 .屈奕鸣,勇于思索,敢于求实,虽然没有惊人的豪言壮语,却那么平静地把一个平淡淡的新关村摆在了世人面前。
老屈呀!你走出新关村,又走回新关村,这究竟为着什么,乡亲们深信,只有在你的带动下,才能走向更加光明灿烂的道路。如今人们都过上了好日子,而你马不停蹄,又在为2000年扬鞭进军了。
采访就要结束了,但是屈奕鸣及其他的人们,以及黄河畔那片黄土地却久久留恋在我的心房,永远难以磨灭。
“因为我是共产党员”!这多么铿锵有力的回答,多么真挚的情操,多么无私的奉献,多么高尚的品德,从而使我们看到了党的英明、伟大、正确愿天下所有中国共产党员、党支部都能象新关村、屈奕鸣一样,为党的事业、人民的江山做出赤诚的奉献愿所有致富领头人,都能象屈奕鸣,万把灯火,独树一帜,拓展四方,象鲜花一样漫山遍野。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