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雷德志先生《织锦城杂记》时,所得到的享受和感觉与我一生所读的书是不一样的。雷德志先生是我最敬重的领导,是我视为兄长的知心朋友。他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和散发出来的睿智才气,我几十年来切身地感知到了并且深深思索着它的渊源和成因。写作是一项留存个人记忆的行为。一个人如果再回首,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能记住很多,那就说明这个人一生不乏精彩。他的这本《织锦城杂记》,是些记载以往的文字。他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叙说家族的传承,儿时的趣事,对亲人的眷念,对友情的珍爱,以及对历史典故的阐释和人生路上包括仕途上的感慨,他所经历的往事都被新的意义所浸润。你可以看到一个老人儿时的聪慧甚至顽皮,年轻时的好学和对知识的渴求,成人后无论干事和做官的品格和交友待人的宽容、大度和善良。他给我们以启发,回望走过的路,路是蜿蜒曲折向上的。作为过来的人,能够淡淡如涧溪,坦然地述说那五彩斑斓的过去,而对现在和未来,心满意足,不乏憧憬,也是一种难得的智者心境。
我和雷德志先生相识相交,纯属偶然。1985年春,县级机关整党,初来乍到的他,朝气蓬勃,雷厉风行,给人一种精明强干,求真务实之感。有一天早晨,我因事到机关迟来了十几分钟,在院子里和他碰了个正着,他厉声问:“你没看几点了,怎么才来上班?哪个单位的?”我低着头一声不吭地走进办公室。在常人眼里,我虽不至于倒霉,起码不会给书记留下好印象。但出人意料的是,几个月后,我由宣传部副部长的位置上调任县委办公室主任,这倒令人奇怪了。这就是他,作为县委书记,作为领导,他看得见我身上的弱点甚至缺点,但他更看重这些缺点和弱点所遮掩不住的忠厚和才华。此后相处竟是6年,朝朝暮暮,形影不离,同甘共苦,心心相印,在两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们构筑的不仅是上级和下属的信赖和支持,更是兄弟般的情谊和理解。几十年了,当我们都步入老年的时候,友谊仍如当初,老酒愈酿愈纯。我也知道,这是终生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
华阴是我的家乡。离开它后我还是经常回到那里。不论是茶前饭后,拟或是街谈巷议,人们时常还会提起这位离任已经20多年的老领导。人们还在传颂着他在华阴的政绩和美德,津津乐道着当年他主政华阴的奇闻趣事。口碑是竖在民众心中的丰碑。一个地方的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多年以后还能得到当地老百姓的赞誉,这无疑就是最大的褒扬。
他在华阴主政,就是全心全意投入到华阴的工作中去。他在生活上简单清贫,工作上辛苦劳累。那时候白天下乡,晚上阅文,有时候还要接待干部群众。只要书记的灯亮着,我这个办公室主任也不能擅离职守,常常是深更半夜。每年夏收时节,他都要骑着自行车沿着田间阡陌小道,把全县从东到西的村庄几乎跑遍,察看夏粮收成和防火安全,与农民兄弟促膝相谈,亲如一家。防汛时期,常常是晚饭后出发察看河堤滩地,黎明时分才返回县委,彻夜在外奔波。遇到危难情况,他更是挺身而出,以行动昭示干部群众。即使平时,风云突变,下起大雨,他也是夜不能寐,不断地询问和查询有关汛情。有一次洪水淹没了道路,下去防汛的人们踟蹰不前。他二话没说,鞋子一脱提在手上,率先趟进没膝深的水里开了路,干部们见状也都跟了上来,直到把群众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他才乘橡皮舟回到机关。6年间他就是这样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一个领导干部的公仆形象走进华阴人民的心中。
岁月并非天天如歌。县委书记也有他的烦恼和苦闷。他一旦发起火来也是急风暴雨,毫不留情,令人无招架之力。但人们并不计较,因为在批评的同时,他的内心深处总离不开对同志的关心爱护和一片诚意。越是熟悉的同志越是要求严格,不讲情面。有的同志被批评了,反而认为这是领导心中很在意他。他常说:华阴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把自己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华阴这块大地,我和华阴同志们的情感是高山难阻拦,流水割不断啊!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和雷德志书记在一起的日子,给人留下的记忆犹如一座富矿,是挖掘不尽的。20多年了,过往的事情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今天,雷德志这样的县委书记,我这样的办公室主任历史地消失了。我们都在回望着过去,享受着人生道路上结下的友谊和难以忘却的真情。现在,雷德志先生饱蘸着激情从他丰富而漫长的人生路程中,打捞出珍贵的记忆而成书《织锦城杂记》即将出版,对我们相知相交的朋友来说是件大好的喜事。我们期待着,我们都将沉浸在它所散发出的浓郁的书香里。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