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读了不少书,写了二十多年文章,觉得知识面比较宽了,写作功底也不错了。
前不久写了一篇旬阳县组建三支队伍进乡村的通讯稿,花了许多功夫,写的十分认真,感觉也很不错。送给县委书记马赟审阅,结果多处修改,有两个地方还作了较大调整。
一处是写旬阳组建文艺宣传队,把科学发展观编成文艺节目,巡回各地演出,受到群众欢迎。书记说这样写缺乏生动性,应把演出的代表节目点上几个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按照书记的建议,加上了“一曲《一江清水送北京》唱红了汉水儿女的心声,群口快板《学习科学发展观》道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汉调表演唱《河源文明谱新篇》展示了旬阳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探索与实践。”
另一处是写理论宣讲队巡回乡村宣讲,激发了群众创业热情,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形成10万亩烟、10万亩桑、110万头蓄的农业主导产业新格局。书记说这一组数字是多年发展形成的,用在这里不合适,应该换成2009年与2008年的对比数字,才能体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年来的发展变化。根据书记的意见,将数据调整为“烟草由去年的10万亩发展到去年的12万亩,实现产值1.5亿元;生猪饲养量由去年90多万头发展到今年的110多万头,出栏60多万头,实现产值15亿元;蚕桑产业在市场不利的形势下稳步推进,今年发种45500张,实现产值3300万元。”
回家细细品味,越品越觉得书记说得很有道理;拿着修改稿与原稿反复比较,越比越感觉效果不一样。在演出中加上那段话,既点明了演出的代表曲目,增强了真实性和说服力,又介绍了演出的表现形式,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现场感;文中换的那一组对比数字,确实反映出了旬阳的发展变化,具有动态感,增强了可信度。
稿子交给报社记者,又做了较大修改和删减,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凡是马书记修改的地方或添加的内容竟然一字未动,而我原稿保留的内容却删去很多。
看着反复修改过的稿子,我深切体会到“学海无涯”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从而感到自己知识层次不够,写作功底不深,需要学习的东西不少,亟待提高的地方很多很多。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要进步,就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县委马赟书记是一位学者型领导干部,他曾经从事过教育工作,先后担任过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县长、县委书记,出国留过学,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按理说,县委书记是很忙的,但他忙里偷闲,坚持常年手不释卷,笔耕不辍,确实是一位值得我学习的良师。
记得我曾经写了一篇旬阳县推行“阳光选人”的稿子,马书记先后为我修改了5次,每次修改,都使我得到新的收获和启示。旬阳县推行“阳光选人”新机制,之所以能够被《人民日报》一版和《陕西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一方面是旬阳县的做法值得推广,另一方面是我为记者提供了较好的素材,引起了记者的关注和采访,当然,素材的形成主要得益于马书记的直接指导。
最近,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对马书记进行专访,县上安排我起草访谈提纲。马书记对我交待的思路非常清楚,访谈的框架设计的也很明朗,但我总是写不出令人满意的稿子来。马书记多次给我讲解旬阳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历程,以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现代河源文明的思想,使我思维开阔了,认识提高了,在稿子中融入了理性。他还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修改,反复进行比较,力求做到主题鲜明,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用词准确,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使我深受感染。
事情过去好多天了,马书记教我写稿改稿的情景依然萦绕眼前。我不止一次地把他修改过7次的访谈稿件,认真比较,反复领悟,感觉修改过的稿子内容是一次比一次好,立意是一次比一次高,笔法是一次比一次活。尤其是用他定的第七稿与我写的第一稿相比,优劣差距显而易见。
回过头来看看我的写作历程,尽管注重读书,坚持写作,先后发表新闻作品千余篇、理论调研文章百余篇、散文作品50余篇,也曾经出版过新闻作品集《旬河浪花》、调研文集《汉水情思》,但其中的很多文章是肤浅的、粗糙的,真正的精品力作却是凤毛麟角。
学无止境,要想得到更多收获,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一个人只有不断发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并坚持在不断学习和提高中缩小这种差距和不足,才会有所进步,成功才会向你招手。这是我参加工作二十三年来学有初成的一点体会,也是我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不断取得进步的动力。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