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0年的第一场雪还没融,汉滨区大竹园镇灾区七堰村的山里还透着一阵阵刺骨的寒意,村民林小明的农家乐,经过几个月东拼西凑借钱,在政府的帮助下顺利办齐了手续,赶在年前最后一个月里开业了!阵阵鞭炮声、阵阵欢声笑语,驱散了冬日的寒气。
林小明的农家乐就座落在七堰村灾后集中安置点——七堰社区新址的河街边上,这是他租用村民的。房间里几乎没有装修,只是墙壁刷的雪白,三张大圆桌和五六张小方桌满满当当地挤着来为他们恭贺的镇村领导、亲友乡亲,他这个和小饭馆差不多的农家乐现在主要满足新七堰建设工地上工人们的一日三餐,林小明告诉我们,估计一天有一两百块钱的毛收入。
下午,送走了客人,帮妻子李发兰忙前忙后、里里外外收拾打扫停当,妻子就带着女儿去领镇上发给他们一家人明天的每人一斤的口粮和10元的生活费了。林小明跋涉了3公里多山路,来到了当初灾难发生的地点——七堰沟,几个月中,他几乎每天都要来一趟,一个人待会,他说,这样,心里能稍稍踏实一些。
七堰沟两边的村宅院落早已不见了踪影,斑驳的雪覆盖着仍让人触目惊心、堆积如山的巨石,这下面,长眠着29位亲人……
林小明站在自家被掩埋的房子的位置,看着曾经生活了几十年,现在却面目全非的家园,点起一支烟,猛吸了几口,喃喃的说:“爸、娃儿,政府说以后要在这里建座纪念碑,把你们的名字都刻上,我天天都来!咱家的农家乐开业了,我们都会好好活下去!”安康“7•18”特大暴雨泥石流灾难夺走了他的父亲、儿子和来走亲戚的两位妻姐和两位外甥。至今他仍不愿提及这个噩梦般的日子,惊闻噩耗从外地赶回来和镇村干部和乡亲们一起挖的双手流血、每晚和妻子女儿抱头痛哭,这些,都历历在目,让他有种刻骨之痛,那个可怕的日子,他不愿提及。他聊的最多的话题,是心中的那份感动。
灾难发生后的几个月,对他来说像过了几个世纪。从最初的痛不欲生到重拾生活的信心,从不知道以后的路在何方到现在红红火火地办起农家乐,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这短短几个月的转变。
“我是个电枪工,算是个手艺人,以前常年在外打工,收入还算不错,现在父亲和儿子没了,我也没心思在外面干了,还是回来,陪着他们,心里踏实,毕竟这里是我的根!更何况,有党和政府,还有那么多关心我们的人!”
返回的路上,经过七堰社区集中安置点建设现场,我们遇到了村民林家平,他驾驶着三轮摩托,负责在工地上跑材料运输,他家也在“7•18”变为废墟,现在他和家人住在政府集中安排的活动板房里。一家人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吃的、穿的都是区、镇民政部门发的,林家平告诉我们:“不能老等靠要,自己是个男人,我要坚强、要自食其力!现在工地上帮忙干点活,既能给自家盖房子,还能照顾到家人,而且还能挣到一天80元的工钱,总要为以后的生活做点打算”他这次也在第一批安置的重灾户名单中,“我的新房子就在那边”顺着他的手指,我们看到,一片开阔地上,30多幢规划整齐的砖混结构连体楼房已盖了一层多了,工人和农民们在工地上忙碌着,和沙、砌砖、扛钢筋……再过几个月,第一批因灾倒房无房的76户重灾户将搬入新居。
傍晚,笔者提出想和林小明他们共进晚餐,亲身感受一下受灾群众现在的生活,村支书黄锋从自己家提着一小袋米和一兜菜到林小明家临时的厨房里放下。我们环顾了一下他们现在的“家”,一排蓝色的活动板房,一模一样的门和窗子,走进屋门,屋里正中央,一个安装着烟囱的蜂窝煤炉子为这个房间带来些许温暖,墙角一张漆都快掉完的课桌上,堆放着已经淘洗干净的蔬菜和调料,简单的厨具,这就算是厨房了;旁边码着整整齐齐的两排蜂窝煤,再往里靠着几袋米和面粉,最里面是一张宽宽的木板床,上面铺着军用棉被和叠好的衣物。
没用多久,林小明的妻子李发兰已准备的停停当当——四个瓷盆里分别盛着白菜豆腐、土豆炖肉片、青菜和四季豆。
林小明招呼女儿和在他农家乐里干活的服务员吃饭,这个服务员是本村的一位15岁的小姑娘,在灾难中她爷爷和家里的房子一起被掩埋在泥石流中,父亲患有障碍性贫血,家里的重担一下子压到了母亲身上,为了早点让这个家庭重新站起来,母亲现在只身一人到江苏打工去了,照顾父亲和两个不到10岁的弟弟妹妹的责任就自然落在刚刚初中毕业的她身上。看到和自己女儿一样大的小姑娘这么艰难,虽然开农家乐已经身负几万元债务,但林小明还是毅然决定,让她白天来自己的农家乐里帮忙,每个月开500元工资,帮他们把日子过得稍微好点!
当问及以后怎么解决村民们的经济来源时,村支书黄锋信心满满地说:“虽然灾难夺走了我们的家园,夺走了我们的亲人,但是我们懂得,只有坚强地活着,活的好好的,才对的起死去的亲人!现在,有党和政府支持我们重建家园,而且,高速路就要通了,以后,我们要在村里办养殖场、种植茶园、搞农家乐,把城里人都吸引到这里来,我们一定会好起来地!”从黄支书眼中,我们看到了信心和勇气,从林小明眼中,我们读出了坚毅和憧憬……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