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桐木镇三岔河口东西两条河交汇之处的悬崖峭壁上,矗立着一座历史久远、饱含沧桑的庙宇——岩屋寺。它所处地势险峻,云蒸霞蔚,如今香火不断,已成为远近香客、游人朝拜、观光的好去处。
据史料记载,岩屋寺始建于唐朝中期,受到历朝历代香客们的庇护得以幸存,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据老年人讲,该寺院曾经也住过尼姑,所以当地人也叫“岩屋庵”。文革时期“破四旧”,给“岩屋庵”带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香客供奉的佛像、经书被洗劫一空,留下的只是几尊无头的石佛像和几块世人建寺修缮的碑,该寺院香火一度凋零。直到福建佛学院结业的道学法师出现,他先后筹资10万余元,翻新了寺院、修筑云梯、请进了“佛祖”像,才使得这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寺院破旧衰败的面貌得以改观,香火得以续延,寺院得以正名。
认识道学法师,实属于“佛法”中的缘分,因为他发小时曾是我的铁杆玩伴。那时候我们彼此家境都不太好,为了生计,我们曾经一起进山“寻宝”,补贴家用。我们一起摘“乘榴子”(五味子)、寻“被子”,(肚蓓子),挖“火滕根”(野黄姜)。天凉时在山洼里升起一堆“篝火”取暖;天热时,便一头扎进清澈的河水中洗个痛快澡,再到光溜溜的“石皮”上睡个好觉。贪玩的我们总是时常玩性大起,忘了回家的路,直到父母焦急的呼喊声一路寻来。后来因为家庭的变故,他只身闯荡江湖,听说是去了少林寺拜师学艺(亦或是钻研佛法),再后来便渐行渐远,杳无音讯了。
再次邂逅道学法师,已经是二十年以后的事了。彼此的我们已经年少不再,曾经天真稚嫩的脸上多了些许沧桑、几点成熟。我求学归来,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他也学有所成,成为了一名佛法无边的高僧。当相逢的手再次相握时,眼神中似乎已经没有发小时的亲切感了,我想这也许就是生活磨砺的结果吧。
因为有着道学法师的这层关系,以后去岩屋寺的时间似乎多了起来。我用“人心向善”的心体验着它的古老与久远,我用“回归大自然”的心解读着它不老容颜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沿着南面青石铺成的百步石梯而上,映入眼帘的是古代龙飞凤舞的壁画,回荡耳边的是潺潺的流水声和啾啾的鸟叫声。站在殿前的走廊上,清风徐来,令人神清目爽、心旷神怡。来到大殿中,望着肃穆的神像虔诚地拜倒,一时间竟有飘飘欲仙的感觉,恍惚中疑似来到了仙境。
道学法师对于我的每次造访都很高兴,他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难得有人还记得我,难得还有人“一心向善”。我笑了笑,不予可否。我问:“那当你独守青灯的时候,你想没想过还俗?”他沉默了很久,幽幽的说道:“世上有千万条路,只是每个人的选择不同,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乐园,不是吗?”。看着眼前这个熟悉亦或陌生的道学法师,我一时无语。抬望眼,红日当头,已过中天。
在肃穆的梵音声中,我告别了道学法师。沿着百步石梯而下,向着自己的方向走去。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