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过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点雄黄,
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自然与屈原有关。
屈原,名平,字原,后人多尊为屈子。战国时著名诗人、政治家。初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谗谄蔽明,邪曲害公。屈原遭绌,流放汉北。楚怀王听信秦王与齐绝盟,最终客死秦国。太子顷襄王继位,重用令尹子兰、上官大夫等人,三闾大夫屈原再次被流放。屈原寓居汨罗江畔的玉笥山,行吟泽畔,写下《离骚》、《九歌》、《天问》等伟大诗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作家和诗人,宗为“诗祖”。秦兵攻破楚国都城郢,屈原自知报国无门,病不欲生,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夏历五月初五端午日,怀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千百年来,屈原“魂归于泉,尸归于坟,灵归于祠”,屈原投江后,楚人最早在其南阳里故宅立祠祀之。湘阴人杨际晓诗《竞渡谣》云:“罗中人吊水中仙,往古遗风今尚传。踏青斗草俱不事,年年端午竞龙船。”
五月五日,沿门插艾悬葛藤。划龙舟为竞渡之戏。具角黍。酌蒲觞,以雄黄、朱砂和酒饮之,用以辟邪。或造纸船游闹街市,谓之送瘟。”这些都说明,端午节的起源,最初是为了祭水祭龙,避恶辟邪。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殉国之后,人们很自然地将端午节定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采取包粽子和划龙船等方式来祭祀屈原。并逐渐得到了中华各民族的认同和历代朝廷的认可,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农历五月,是仲夏疫病流行季节,俗称“恶月”。而五月初五为重五,称“恶日”。从时令上看,刚过夏至而进入盛夏之时,古人认为这个时节天地间有毒气产生,需要特别防护。《夏小正》中就提出:“是月蓄药,以蠲除毒气。”
民间农历五月初五日称小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也吃粽子、包子、盐鸭蛋,但仍以小端阳为重。
门前悬挂艾草、菖蒲。艾草、菖蒲,均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艾草可以做成灸条,是传统中医针灸疗法中不可缺少的用品,点燃艾条可以针灸治疗多种疾病。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可杀虫。菖蒲,叶长如剑,辟污禳风,端午悬挂,增加节日气氛,驱邪辟毒,清新空气。
系五色丝,或佩戴香囊、朱符。旧时以青、赤、黄、白、黑五色丝线合成彩索,或挂于门户,或系于手臂,据称能避恶辟邪,甚至于避兵。起源于汉代阴阳五行说的流行,故有长命缕、避兵缕、续命缕之称。至今流行在本命年系上红腰带或穿红色内衣,当是其遗风。
沐浴。《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屈原《九歌》中,亦有“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的诗句。民间流行端午节,采集艾叶、菖蒲、松针、夏枯草等煎水洗澡,防生疮,强身健体。
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橘黄色,有光泽,入药能解毒。雄黄酒,据说能驱除体内的毒气。小孩不宜饮酒,大人会用手指头蘸上酒中的雄黄,在小孩额头画上一个“王”字,意为小老虎,可使百鬼畏惧,长命百岁。
粽子。端午节包粽子,按不同口味配好食用碱以及绿豆、红枣或腊肉等馅料的糯米,用调羹盛入箬叶内,用筷子筑实,三角形的粽子便带着清香堆积起来。在酷热即将来临之际,食用这种清热降火的米制凉食,同样有辟邪与祈求平安度夏的意思。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