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需要回味的,有的回味起来,心旷神怡,使人平添几分神气、快乐、自豪;有的回味起来,无奈、苦涩甚至悲伤,大有艰辛少年不堪回首的味道。
2009年,汉滨区给公务员兑现了生活补贴,我的工资收入每月涨了近500元,春节期间,我家桌上的饭菜不仅增添了花样,而且相对上了档次,全家人笑逐颜开,沉浸在幸福的生活中。此情此景,感慨万端,许多往事倏忽间浮现在眼前,开启了我那久已尘封了的记忆,我的思绪穿越时空隧道飞回到那苍凉的年月。
我家住在地无10亩平的贫困山区,在我的记忆里,村里的绝大多数农户都要在农历二三月到粮站买返销粮,买粮的钱多数靠打草绳、编草鞋卖给供销社来筹集,晚上和雨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坐在屋里搓草绳,家家屋子的墙角都码着象酒缸似的绳疙瘩,户户院坝都有绞绳车,乡亲们给编了句顺口溜:“养女莫嫁穷山岗,家中无粮心里慌,大小木凳都磨光,石磨推是返销粮”。我记忆最深的是1976年那是个饥慌年,村子里的榆树皮全都剥光了,磨成面吃了,腐烂的红苕、谷糠、菜蒿都是村民充饥的主食,上了年纪的人多数都得了肤肿干瘦病,正当青黄不接的时候,我父亲怕村里饿坏人,他背着用玉米皮做的干粮,座火车到河南给村民们买回了红苕片,渡过了慌年。
我上高中时,生活水平虽有改善,但生产队每人一年只分得40公斤小麦,一个劳动日一天只有一毛三分钱,主食是玉米、红苕,在校生的生活状况大致划为三大类,甲类学生多数是城市和水电、铁路子弟,他们自豪的站在教师的食堂窗口卖饭,每天至少能吃一顿白面馒或大米饭。乙类学生排队站在学生食堂的窗口打饭,一天两顿玉米粥和一份5分钱的炒酸菜,中午吃一顿大米饭或白面馒加一份水煮青菜汤。丙类学生就吃不起这样的饭菜,我是住校生,也是丙类学生,父亲每周给我伍角钱生活费,除灌9俩煤油用煤油炉子煮饭开支叁角叁分外,所剩无几,吃的主食是玉米粥和玉米面拌汤,吃的菜主要是从家里炒好的酸菜,为了节省开支,有时从家里带一些炒熟的玉米面,饿急了就用开水冲着吃,那年月想大米白面和肉食简直是一种奢望……
那一段生活早已成为历史,但它永远是我挥之不去的记忆。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伟大的复兴,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让我不由自主地抚今追惜起来。那时一段应当永远记住的时代,不仅对于个人,对于我们的国家,对于我们的民族,都应当记在心。每当我们一帆风顺时候,想起那段历史,可以提醒我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每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想起那段历史,可以激励我们团结一致,奋勇前进。
我的童年经历了那段痛苦的岁月,是不幸的,但我赶上了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赶上了国家恢复高考的阳光快车,让我走出山门,进入城市工作,说起来我又是幸运的!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