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今年的元宵节,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头一年,很多地方在传承的同时丰富创新,让元宵节更“牛”气更热闹。
元宵佳节在中国已传承了两千多年。农历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早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东汉明帝笃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并令官府百姓都挂灯。祭祀、礼佛、民俗三项活动叠加,使元宵节越过越热闹,规模越来越大,节庆时间越来越长。汉代仅1天,到唐代已变为3天,宋代则长达5天,明代更是从初八点灯到十七落灯整整狂欢10天。清代节庆时间虽然有所缩短,但活动内容更加丰富。
除夕和正月初一过大年,虽然是中国人最重视的全民节日,但传统上是以家庭为单位欢度的,而且祭祀祖先神灵也强调庄严肃穆。元宵节则不同,它是所有传统民俗节日中唯一以“闹”(欢乐热闹)为核心内容的,讲究的是走出家门普天同乐。封建社会平素不允许抛头露面的年轻女性,元宵节也可以在灯火下载歌载舞,甚至会一会情人。所以,老话说“闹元宵”,此话把元宵节的定位凸显出来。这正是:元宵节奇在灯,贵在闹。你想,在流光溢彩、五光十色的灯的海洋里,人们舞狮子、耍龙灯、放鞭炮、猜灯谜,岂能不热闹?清嘉庆年间,兴安知府叶世倬曾写《乙亥上元日汉阴》,就真实的记录了陕南汉阴元宵节的热闹情景。
笔者昨日由深圳赶回家乡汉阴城过元宵节,却不料这里的元宵夜冷清清,静悄悄,没有舞狮子、耍龙灯、划旱船等传统文娱活动,体现不出万人空巷“闹元宵”的韵味。看来,国务院虽将元宵节等传统佳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要真正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落实在行动上又多么不容易。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