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成功,关键在人;用人之髓,重在识人。孔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又曰:“众恶之,必查焉;众好之,必查焉”。从这两句话我们至少可以看出这样两点:一是君子否定用片面的观点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和修为,不会因为某个人言语动听去举荐他,也不会因为某个人口碑不好而一概否定他的建议;二是君子看待一个人采取的是实事求是的观点,即对待一个人,大家都讨厌的时候,不要人云亦云,而大家公认好的时候,也不要轻易相信,要通过亲自考察再做判断。
人们常说“言为心声”,语言是人思想的流露,所以“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但是语言毕竟代表不了行为,言语所表达的只是一种可能,却不一定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光是有言不行,而且孔子尤其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强调行为和语言的一致,同时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他以言辞浮夸、华而不实为耻,主张在用人上既“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有的人能干,但是不善言表;有的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却是言中无物,甚至言过其实,不能脚踏实地地做事。所以,决定对一个人的任用,不能只看他是否能言善辩,也不能只看他口碑如何,而是要看他在实际工作中做的怎么样。
诚然,古往今来,“以言举人,以人废言”的例子不胜枚举。孔子最初对人也是人言亦言,后来偶然从弟子宰予白天睡懒觉这件事上认识到这种看法的偏颇,于是改变了原来的想法。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认为,对一个人,不仅要听他说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观其行”,也就是要考察他的实际行为。
又如战国时(《资治通鉴》)赵孝成王以言取人,任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老将廉颇,造成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败”,四十万赵军被俘活埋。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素有知人之名,但也同样犯了以言取人的毛病,忘了刘备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遗训,用了不懂实战的马谡当大将,结果铸成大错,失了街亭,最后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再如人们常常说“人微言轻”,其实这句话也是以人废言的一个典型例证。理解“人微言轻”的含义,正是希望能够重视所有人,不使言论之道单一或者堵塞,减少因忽视一般人的见解所可能造成的损失。要像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说的那样:“不管是什么人, 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懿德贤能者未必都有身分、地位。换言之,贫民百姓当中可能也是藏龙卧虎,满腹经纶有经天纬地之才者不乏其人,大可不必执着其身分、地位而对其嗤之以鼻,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同样可以断言,能够“不问出身”、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的必是君子之举,更能显示出其超人的知人用人的智慧修养。这也正是我党坚持的选人用人标准的实质所在。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