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的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终于可以用到如此的句子了,总想为自己不在的青春留些什么,但追忆似水年华的话题太沉重,又索然无趣,惟儿时与玩伴,关于老县城的片段如昨般清晰明亮。
记忆中没有所谓的什么老城,新城,只是笼统的都叫做——县城。
(一)游艺乐园——体育场
提起我们那时的体育场,但凡当时生活在那的人都知道,那就是我们这代人的迪斯尼乐园.早上学校早操,学校的体育课,学校的运动会,所有大型室外活动表演,大人们休闲,老人们锻炼,小儿蹒跚学步,以及正直淘气如我之辈的自由活动场所,真是一派热闹的景象呀!常常能记起学校的运动会,在每次运动会召开前一天我们便会来这里整理场地,拔草,清理石块,玻璃等障碍物,再就是看着体育老师用白石灰划跑道,那时感觉特别幸福!
因为书上和老师常说:劳动最光荣!
运动会召开当天,好象所有大型活动的组织那样,整齐统一的方阵,主动崇高为班集体争光的决心,“白色的跑道被他们甩在身后,赛场上的健儿们加油吧!”主席台的广播里不时传出那另人激动的加油呐喊声。运动员更是信心百倍,迈着稳健坚定的步伐朝终点奔去。“XX班加油!XX班加油!”我们啦啦队的成员卖力的挥动着胳膊,用无比虔诚的声音嘶吼着,直喊的眼冒金星,体力不支,自认为把毕生精力传到场上方才罢休。一天的活动结束后,总会带着好友来我们班坐过的方阵,回味烈日下那根冰棍的香甜。这是关于组织的记忆。
那个可爱的地方,不是只在上学期间做做操,开开运动会我们才去的。
很幸运,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那时我们就在体育场住。那时可以整日整夜地在那边玩耍。跳绳、跳皮筋、打沙包、丢手绢、去河边玩,摘花、用长得很深的草搭小房子,折柳条编草帽,因为体育场边上就是很有名的“柳树林”,几乎所有我们那个年代的小孩都在那玩,一帮帮的,特别家族,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伙伴。最有创意的恶搞游戏也是在那发明的。那时候足球场的草很高,常常会没过我们的膝盖。一日,不知是谁忽然用过膝的草相互打了个结,一位不小心的路人被毫无征兆的绊倒,这个整人游戏便在我们当中流行了。无一幸免作为这个游戏始创者的我们都在这上面摔过跟头。
那时候男孩、女孩玩得不太一样,双方都会不屑于对方的“幼稚”,但有个游戏却可以男女同场。就是那个叫做什么“天上过过财呀,地上过过财呀,把你们小孩叫过来,叫谁过?叫XX过”的游戏,被叫方为攻方,主叫方为守方,守方的队员一个拉紧一个,攻方队员卯足劲往前冲,如将对方防守冲开便可带对方队员来自己队伍,反之要留在对方,最后看哪个队的人最多便是获胜队,那时男孩便是全队的主力核心。
因为体育场紧挨河边所以水肥条件都很好,那里有好些一块一块整的特别细的“菜园”。夏天的时候,那带刺的小黄瓜,透亮通红的西红柿,常常被我们顺手摘下,也不是特别想吃,就为好玩。为了几个黄瓜什么的,蔬菜主人也不会特别在意,常常嬉笑着追赶一会便罢。时间长了,蔬菜主人会送些时鲜瓜菜,这样没意思了,便也不常去了。
经常去体育场的原因还有一个,因为那的人多,所以小商贩也就多,在这种人多,熟人也多的情况下,父母常会无奈的为我们买这买那。我们也就能常常地吃些小吃。
……………………
今年五一的时候,去了那久违的体育场,健身器械多了,场地标准了,篮球场馆重建了,管理也规范了,儿时的体育场却不见了。
(二)启蒙圣殿——幼儿园,城关小学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关于学校学习的记忆也是较为完整的,常会忆起儿时的同学,儿时的老师.儿时的教室,儿时的课文…….
二十多年前的一天早晨,我被父母隆重的交给了幼儿园.进来之后发现这里是那么的陌生,没有熟悉的父母,没有慈祥的爷爷,也没有总也吃不玩的饼干,只有那道阻隔我回家去的大铁门.”哇,我不要上幼儿园”,就撒起脚追赶边走边往后看的父母,.旁边的阿姨赶紧过来拉住我,又是哄,又是劝的,又给我拿了些玩具,方才暂时的稳住了我.
玩了会儿玩具,又跟着那位给我玩具的阿姨玩了半天滑梯,转椅,摇椅,忽然又发现父母竟然不在身边,便又忍不住扯起嗓子吼起来,“妈!妈!”撕心裂肺,拼命的跑去大门口,抓着铁门的栏杆使劲的踢打,直哭的背过气去,这才眯着眼睛四下望望,原来大门口有这么多的“哭友”,一个个小脸通红,泪渍黑一道,白一道,还有个小胖子哭的鼻涕糊了一脸,还冒着泡,看着看着,也哭累了,好象也不那么想哭了,就不哭了。于是,特意找了一级最高的台阶坐起来,看他们哭。小胖子好象发现有人在看他,也回看几眼,就这样一来一去大家都不哭了,都乖乖的跟着那位笑容可掬的阿姨坐进一间摆满小桌椅的屋里。
几天以后终于弄明白了那位阿姨叫“老师”,那间摆满小桌椅的屋子叫“教室”,也就是在这里开始了我今后十几年的读书生涯。慢慢的习惯了集体的生活,也在幼儿园认识了不少小朋友,发现这里玩起来比在家一个人好玩,玩具多,小朋友多,游戏也多,还能学着背儿歌,能上台表演节目,还可以每天下午带一朵小红花回来炫耀,就每天吵吵着要上幼儿园。那里还有直到现在还会常记起的胡奶奶,那个慈眉善目的园长,我们那时上幼儿园的孩子都叫她胡奶奶。
就这样几个寒暑假过后,我就顺利的上了小学。那年暑假张罗着买书包,买铅笔,买文具,渐渐淡忘了幼儿园。
开学后,发现学校不象想象中的那么有趣,竟又生出几分不习惯。直到那次回家后我顺利的独自写出自己的名字,爷爷,爸爸,妈妈好一阵夸奖,并逢人便讲,我们家孩子才进学校几天,就会写名字了,还写的那么工整,好几天我都是我们那孩子块的榜样。这件事大大提高了我读书写字的兴趣。
之后,在小学阶段又陆续的学会了拼音,识字,造句,写话,唐诗,作文,修辞。
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从别的地方调来了一位语文老师。那时的她很严厉,象个一丝不苟的英国管家,从课堂到课外,从学习到生活,从教书到育人,容不得你有半点错误,因此散漫不羁的我常会与父母同时去到学校。
因为她与父母同龄,便会时常来家走动,少不了会带来些我在学校的动态,奇怪的是老师走后我并没有挨打,挨骂什么的,相反父母会以赞许的目光检查我的作业,日记。这样以来,我愈发的喜爱语文课了。最先发现我偏科的便是那位语文王老师了。经过王老师,罗老师,父母轮番苦口婆心的说教后,我对数学的兴趣也没多大提高,也就能应付着考考试。那日无意间算出了当年的几道奥数题,那位当时已年逾六旬的数学罗老师以为发现了“良驹”悉心的栽培起来,没过几日便怀疑起来,开始质疑当年奥数题的科学性,最终放弃了对我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想法,我对于数学的兴趣嘎然而止,不了了之。
在关于学校的记忆中还有学校的那棵参天大树——古柏.
那株古柏颇有些历史,据说父辈们念书时她已经在那了.记得小学作文时常有人会这样写:“那棵古老的柏树犹如一个时间老人,任岁月的沧桑侵蚀着,也记载着我们的成长与欢乐”是呀,骄阳下常会有一群群在树下嬉戏的同学,或在某个早晨会有一位位晨读的学生,那棵古柏就默默的陪着我们读完了六年的小学.,而今坚韧的古树仍然守护着心中的母校。
记忆中的学校仍然在送走迎来中继续,已经决定:抽个时间去母校看看,去看看老师,去缅怀已离去的读书时光。
(三)避暑圣地——灵崖寺
现在好像不叫灵崖寺了吧,在哪里看到过灵岩寺。但保证是同一个地方,以前那儿没开发前,我和父、母亲常去的。也是因为母亲工作的原因,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暑假都会去那里住上几日。
去灵崖寺的路上总是很艰难地,先渡船,接着爬山,好久还在路上。索性赖坐在路边,这时父母就会说“快到了,在坚持一会,马上就到了!”又走了一会儿,发现口渴了,母亲便拿出备好的饮料;再走几步,想歇会儿,父亲笑着摇摇头,陪我玩上一会儿;这时又发现了一株平时不曾见过的小花,又蹦蹦跳跳的观察好长时间;忽然觉得很累,也不知道还要走多久,便哭哭啼啼撒起娇来,父亲又变戏法的拿出些小食品,才哄的我哼哼唧唧上路。几个小时后,累到不行的我趴在母亲小宿舍的床边就睡着了。可现在感觉没走几分钟就到地方了,每次约上三、五好友不知不觉,手中的水瓶才耗掉小半就上到了小院门口。
母亲和她的几位同事以前工作的地方现在成了名副其实的寺庙。听起来有些可笑,但确实是这样的。
那个小院子还和以前一样分为上院、下院,在下院靠左手边有株桔子树,右手边因为没有宿舍就有一架很不错的葡萄和不大的一块“自留地”里面总会有些葱呀、蒜呀的。现在也记不清究竟有没有尝过那里的葡萄了,只记得第一次学习描写植物,就是观察的那株葡萄。因为得到一位叔叔的指点,那次习作被当作范文在墙上贴了好久,极大的提高了我写作的热情。
出了院门,有十来步青石条台阶,走完台阶一汪矩形碧水池呈现眼前。满眼的荷叶,熙熙攘攘,一个挨着一个,晶莹剔透的珠子在玉盘里晃动着,偶尔会窥见一尾红色鱼儿,如若无骨的飘来飘去,无意激起的涟漪一圈圈漾开……如此诗画,赏赏足矣!
池边有棵粗壮的核桃树,在暑假期间常和长我几岁的邻居哥哥去打核桃。因为没经验举起竹竿一阵胡抡乱打,拳头大的核桃纷纷砸下来,滚进池塘,落到路下谷底,只剩下一少半会捡进篮子里,即便这样也很高兴。刚才用脸盆反过来护住头脸,落下核桃“咚咚”的打在盆底声,另我们兴奋不已。绕过核桃树的路边,有窄窄地一渠水,那是院里的饮用水。因为夏天的暴晒,暴雨院里常常会断水,我们会闹着替母亲去挑水,实际就是跟着母亲去山下的沟道里玩水。每次都是浑身湿透才尽兴的回来。
在快要到院子的一段路上有块石碑。忘了刻着什么,当时觉得蛮神秘的,时常会跑过来看看。因为与灵崖寺相对的山那边有个古将军塔——孟达塔。现在才知道孟达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大将军。对孟达塔的认识仅限于此。
在灵崖寺的时候常会偷偷去一个地方。那个木质阁楼,楼上楼下都黑洞洞的好象藏宝的地方,每次去都觉得这个地方挺阴森,挺恐怖的,还挺热的,里面净是些玻璃小瓶,和塑料袋,气味也不大好闻,进去没几分钟就大呼小叫的跑出来,心还扑通扑通好一阵乱跳,可就是耐不住好奇老想去。直到前几年和母亲提起才知道那是菌种房。通俗的说就是种蘑菇的地方。哎~~
站在灵崖寺的后楼上可以看见以前的县城,后楼的墙上有个特大的喇叭。那个庞然大物是用来通知汛期洪水水位的。
很久没去过灵崖寺了,强烈怀念那时的…………
(四)恍若隔世——下城,后城
也不知道下城,后城是怎么划分的,反正从祖父那一辈都这样叫。
在洞子口入县城的左手侧,有条依山而筑的小路,路边是几座七八十年代的小居民楼,楼下就是那条绕城而过的旬河。小路很窄,三个人并行就显得十分拥挤,在往上看那突兀的山壁泛着岁月的光亮,偶尔会望见石壁间几株喜湿的植物,葱茏的长着。
小路走完,恍然间好似回到某个年代的山城古镇。青石石板台阶,人工铺设,青砖墙面散发着浓浓的古韵。走在上面的人儿,都不忍踏步,会生出些许淡淡诗意……
拾阶而上,县城西城门跃然入眼,那座古老的建筑~~
据父辈们言传,西城门是战时防御所建,城门高 米,宽 米,在以前城门顶部是有官兵把守巡逻的,两扇木质大门后重,坚实,依稀得见当年朱红大门,金色卯丁的恢弘气派。如今的西门已是寻常百姓纳凉,消遣之所。
剥落的青砖,陈旧的炮台仍堆砌在明代兴起的洵阳城中,顺着山势蜿蜒前去,那座洵阳古城已随年华褪去,只有那断断续续的古城墙垛见证着当年的烽烟……
在下城后方的一条老街叫做后城,这也是儿时常来的地方。后城住着我的外祖父一家。后城现在大不如以前热闹呢!大部分儿时的记忆已寻它不见,“发小”也搬走不少。盘踞在太极之巅的衙门口,早已改为人民政府,迁走十多年了。
后城龚家梁有一座古时为祭祀孔子修建的文庙。庙宇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庄重华丽。庙宇正殿经修复复原,布局基本如初,体现出洵人崇尚儒家思想之虔诚。院内月台,石桥,花池沿中轴线对称,在西北角上树有明碑一座,碑旁古柏参天,黛枝四面张开,合称为“古树铜碑”。整个院落被烘托的庄严寂静,现在文庙早已改为县博物馆,靠大殿的几间廊房已作文物陈列室,罗列着年代不一的古物,馆内珍藏着千年的汉水文化积淀,不少懵懂小儿在此启蒙心智,自豪之感油而生。
记忆古今交替,杂乱无序,惟有关于老县城的记忆清晰不紊。
愿旬阳老县城越来越好!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