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第一次在收获花椒的田园里见到堂弟。
35岁的堂弟,身高只有1.55米,一张纯朴黑瘦的脸上写满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堂弟家的政治成分原是富农。堂叔曾因成分问题多年抬不起头,同那个年代的许多人一样,尊严、理想、婚姻、求学、就业受到歧视和限制,连基本的话语权也无法保证,许多出人头地的机会与他失之交臂。给堂弟起名新争,就是企盼新一代能争取到自己梦想的一切和应有的尊严。堂弟新争15岁就辍学在家务农,成了堂叔长时间抹不去的一块心病。
他辍学回乡务农的那一年正好是分田到户的第六年,时年农村开始实行多种经营。他紧跟堂叔的脚步,点点滴滴地掌握着小麦、玉米、绿豆、荞麦、油菜、红薯等农作物知识,仅用三年时间就熟练掌握了有关农作物从种到收的本领,此外,还学会了苹果树的管理。他不满足于做个传统的农民,于是,跑到农业科技服务站虚心向专家请教,吸纳了农业科技专家的建议,依据渭北山地干旱适合栽培花椒树的地理特点,在满山坡地、种粮地畔上起早贪黑栽起了花椒树,一年又一年地辛勤劳作,整整坚持了18年。如今在他的自留地、承包地、自行开垦的荒地上已经长成了花椒林,汇集起来有万棵之多,总面积超过15亩。施肥、打农药、除草、修剪,他从来没有马虎过。他养育的花椒,色泽正,颗粒大,味道浓。远远望着由他的青春和心血浇灌成的花椒林,令人肃然起敬,似乎看到的不是花椒,而是喷薄的火焰,舞动的女神;那浓浓的香气顺着山路飘出山外,飘向大江南北,飘向世界各地。
听乡亲们说,新争特别勤奋。他农忙季节每天睡觉顶多3小时,废寝忘食似乎成了他的专用名词。凌晨2点钟,头顶矿灯钻进花椒地除草,到了凌晨5点30分,放下锄头骑着摩托车将两个孩子送进5公里外的城区上学(周围村子的学校已全部停办),返回6点半,再开着农用三轮车到10公里外的地方拉回帮工摘花椒,7点30分准时带领10多人的帮工队伍一起摘花椒。利用中午帮工们吃饭的间隙,晒、滤、收、装前一天收获的花椒,到了晚7点还要把帮工用三轮车送走。晚上11点前将一天采摘的花椒叶捡净后进行晾晒,这一天就算告别了。闲暇的时候外出打工,他打工有个特点,专挑短平快的活干。身高1.55米体重不足55公斤的他,干活从不惜力让人,做的最多的是装卸水泥、钢筋、磁砖等重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速度快、数量多、用工方满意度高;在农民工的队伍里,他每天的报酬总比别人多20—30元,最多时一天能收入130元,一年打工能挣2万元。
堂弟是个本分人。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乱花一分钱,这是乡亲们的一致认同。他唯一的爱好就是看看电视新闻和农业科技讲座。堂弟是个有生活目标富有思想的农民,他的故事让人感动,听他说话同样是一种感动。他说:自己没有把书读成,看着和自己一起长大,学有所成事业发达的同学,除了羡慕就是自责。现在就一个想法,勤劳致富,拚命挣钱,让孩子不再像自己一样没有文化,享受和城里的孩子一样的教育,争取在10年内,在城里买两套房,两个孩子一人一套。年底,准备添买一台镟耕机,帮助更多的农友摆脱耕地难问题,尝尝山村农业机械化的滋味。
堂弟的故事一直揪着我的心,透过他,我看到了当代中国农民身上哪种最本真的东西——吃苦耐劳、艰苦创业、顶天立地、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看到了改革开放锻造的农民脊梁!
[网络编辑:王晓霏]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