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已久的年,终于来到了。大年三十一大早,淡淡的,乳白色的雾,薄薄的飘在村子中。是过年的天气,太阳光五颜六色的照遍整个村子,一片喜庆的气氛,此时,家家户户都要到龙井挑水,直到大缸满、小缸流,才放下扁担,因过大年期间,是不挑水的。三十的早饭较为简单。一般都是把事先蒸好的馍托热,煮碗甜酒而己。吃过早饭,便开始贴对子、贴年画、挂灯笼。准备团年饭。当大红的对联贴上门框,花花的年画,贴上墙壁,大红的灯笼挂上屋檐时,气氛即刻大变,喜气洋洋,年真的来了。此时,我们小娃子一边乐着,一边再把屋内外的卫生打扫一遍。然后把柏树或黄里木疙瘩搬到火炉里,备好引火干柴,把酒盅酒壶统统清洗干净,把一些杂七杂八的活儿全做完,以便晚上专门玩。约摸下午四、五点的时候,团年饭开始了。家家都在堂屋正中摆上八仙桌,正上方摆上两把大木椅,其余三方是大板凳,没有八仙桌的,则摆上圆桌或小方桌。待所有的菜肴端上桌后,父母亲或高堂大人坐上席,其余按辈分年龄坐定后,男主人点亮堂屋悬挂的灯笼,烧着火炉疙瘩,点着围窑,然后,鸣放铁炮和鞭炮,当阵阵火药香味儿随风飘来时,全家人便开始吃团年饭。这时,整个村庄沉浸在幸福欢乐中。格外甜蜜。那炮子的硝烟、围窑冒出的青烟,交织在一起,袅袅升起。天空、山峦和村庄,被无边无际的轻纱般的薄雾所笼罩,显得格外神秘。团年饭很是丰盛,象包谷面蒸肉,甜酒蒸肉,豆腐乳蒸肉,萝卜茧炖肉,猪血巴儿,豆芽、豆腐、凉粉、豆腐干等,十几一二十个菜,那时虽没有酱油口醋,没有味精调料,没有生猛海鲜,就连鸡肉也很少上桌,因母鸡要下蛋,要换盐购物,公鸡要留下做种。但是那时吃的是最原始的自种自制的菜,经母亲的精心烹调,味道极鲜美。团年饭是要慢慢享用的,劳作一年到头的一家人,此时似乎精神全放松了,围着桌子,边吃边喝边说着话,气氛格外和谐,直到夜幕降临,檐灯齐放才收席。魏家湾的团年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近亲友邻,互相邀请团年,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欢声笑语,满院飞扬。平时人们之间的一些隔核,矛盾此时都一笔勾销,烟消云散了。大家满面春风,喜上眉梢,陶醉在快乐的气氛中。
团年饭结束后,大人们便相互串门守岁,大家坐在火炉旁,主人泡上一缸茶,这个喝几口递给那个,那个喝几口便用手把茶缸口一抹,递给另一个,再就是吃旱烟,烤火话家常,那时不兴抹牌赌博,更无电视广播,就是在融融的灯光下烤火说话守岁,一夜到天亮都不睡觉,守岁守通夜,新年身体好。
我们小娃子在吃过团年饭后,母亲便找出新的或洗净补好的衣服换上,再嘱咐一些不要说不吉利的话后,便点亮灯笼,出门和小伙伴们玩去了。我们村庄的院子很大,分老屋院、新屋院、中院、后院。几十个小娃子,打着各式各样的灯笼,每个院子,甚至每户人家都走到,大家排成一字长蛇阵,边走,边高声喊着“挑灯”、 “挑灯”,叽叽喳喳,一路的欢声笑语,有时玩着玩着,有的灯笼因倾斜过度或蜡倒了,“扑隆”一下,那灯笼便烧个净光,大家伙儿没了主意,齐声说“快回去换、我们等你”。有时也到人家屋里去,屋里屋外院子里站满了小娃子,主人见状便笑盈盈的拿出吃货,但一般都说“不要”。转完了院子,大家便开始玩游戏,什么躲猫儿、碰腿、牵羊等,玩得很熟炼,因家家户户都挂着灯笼,灯光映照得张张小脸红光油润,又因活动量大,个个头上热气直冒,很多人头发都湿了,大伙儿还不时的说,过年太好了。直到午夜,大家才在大人的催促声中慢慢散去,回家睡觉。那时大部分穷啊,睡得是稻草上面铺张破旧的席子,冰冷异常。平时把衣服脱下来垫着还好点,而过年的衣服不是新的便是补好洗净的,谁都舍不得垫。于是便把颈脖、屁股、脚后根三处先挨着席子、腰和腿都弓起来,过一会儿再慢慢的放下去。尽管如此,还是把冰凉的床暖热了,想着晚上玩得那么畅快,憧憬着明天早上捡炮子的事,慢慢的进入了梦乡。
突然,“叮咚!叮咚!”那巨大的三眼儿铳的鸣放声,把我们从梦中惊醒,接着劈里啪啦的鞭炮、地炮声相互交织,彼起此伏。大人说,五更头儿了,开始出行了。我们便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顾不上洗脸,便朝外跑,那里放炮子,就往那里赶,目标只有一个——捡炮子。那魏家坝是一个盆地,四周群山环抱,炮子爆炸的声音格外的大。当各种类型的炮声齐鸣时,山摇地动。那不绝于耳的炮子声、那弥漫的硝烟,那浓烈的火药味儿,一直持续到早饭后。我们一群小娃子,从东院跑到西院,前院跑到后院,那里炮子响,便一窝蜂涌向那里。一到场便争着在地上捡那些没响的哑炮。一装两大荷包。记得有一次,一个娃子在慌乱中,抓起一把哑炮塞进荷包,谁知其中有个正着的炮子“啪”的一声响了,顿时引响了其它哑炮,新荷包被炸的到处是窟隆,他炝得哇哇直叫,喘不过气来,主人忙扔下手中正放着的炮子,跑过来施救。大伙见此景连连咋舌。但捡炮子还是在急切的进行着。
捡炮子的同时,还要看“出行”。院子东头有户人家,老母亲八十多岁,她是出行的主持人。当东方刚露出霞光的时候,她便吩咐儿孙搬出小方桌,摆在院场中央,上面铺张红纸,放几盘糖果点心,三个酒盅,一把装着热酒的铜壶。一切就绪后,只见她点燃香裱,面向东方,双手合一,念念有词,鞠躬叩拜,礼毕,吩咐家人“放炮”。然后,她在前,儿孙在后,向着大吉大利的方向行走,整个出行仪式算是结束。我们小娃子是不讲究这些的,东西南北,胡窜乱跑,只图闹着玩。初一早饭都是吃饺子,囫囵吞枣的咽下一大碗饺子,把碗朝桌上一甩,几个箭步冲出了家门,大伙儿凑在围窑旁比着放哑炮,炸得灰尘火星四溅,同时便开始打“坡牛”、“碰腿、牵羊、打秋千”,一会儿都不歇。院子前有棵大古树,年里砍柴时,备了葛藤,搭好了秋千,到这时大家排着顺序荡秋千,看谁荡的高、荡的远。有时也不讲顺序,一窝蜂的揪在一块,谁争到手谁就荡。总之,想尽各种法子玩儿。
过大年,不仅是小娃子们的极乐之时,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劳作一年到头的大人们身心放松,难得的休闲畅快的时候。从大年初一开始,大人们最乐的就是接春客和“闹酒”。这是祖传的风俗,养成的习惯。邻家们商量着,排着顺序,天天接,一直接到正月底。有时一天好几家同时接,有时一家要接好几桌。所接的客人一般都是叔辈长上,乡邻要好,至亲挚友。款待客人的通行习惯就是喝酒。主人请客时,就作了计划,那些是喝酒的,那些是大喝家,分别招呼。一般一桌十来个人,菜肴摆满桌,主人便招呼入席。那时喝酒不象现在那样文趋趋的,什么讲几句,先提几杯,而是主人说声“喝”,大家端起酒杯,不约而同,杯杯喝清见底。直到有八成醉意时,才开始划拳“打通关”。那打通关很有讲究,一般主人先开拳,人人见面,见人一打(即十二杯),有时也划半打(六杯)的。不会划拳的“猜宝”,啥都不会的“硬喝”。一般打通关的人不情愿硬喝,想多赢拳少喝酒。而不会划拳猜宝的人打通关时,一律硬喝,很脑火。主人打完通关后,席上所有的人,依次进行,人人当通关。没有一个退缩的,非要喝醉几个才肯罢休。只见那席上,划拳行令、猜宝对饮,乐不胜表。你看那划拳的双方面对面,紧握拳头双目对视,敝足了劲儿,半天吼一声,“五魁首哇!”“六连升啦!”“九长寿啦!”其势压人,其声浩荡,几里路外,都被震撼,不喝、也醉了。酒场上,酒量小点的就遭秧了,不喝就得钻桌底,并且不准出来,就蹲在桌子下边,有的钻桌底实在敞不住了,便自己要求爬出来,依旧转关,喝醉了事。
正月闹酒,魏家湾大名在外。个个都是那么豪气,个个都是酒侠,以致那些前来走亲戚拜年的客人都是躲着藏着,胆颤心惊,但因大都是些常来常往之客,总也逃不掉人们的视线,特别是姑爷、姑夫、“挑担”、老表等,那更是在“整”之例。那些人有时乖乖的,有时也不示弱,但主人软硬不吃,非整醉不可。实在没办法了,他们就有的说好话,有的钻桌底,有的吃完一大钵肉顶酒,也有在席上借上厕所想溜的。一次一个客人偷跑了,席上人立马就追,因是晚上,他慌不择路,就一头扎进一堆包谷杆集子藏起来,主人们四处寻找不到,拿起竹杆就在包谷杆集子四周捅,边捅边喊“快出来,再不出来就点火烧”。逃者没法,只好束手就擒,依原入席,至喝到吐天哇地,几天饮食不进为止。这样的笑场儿多不胜举,大凡一到中下午,站在坝子中央,只听四面划拳之声震动河山,人们那喜庆豪爽之气,在一片吉祥、和谐、友好的气氛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正月拜年,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习俗。大年初二一大早,当山峦田间的雾霭渐渐散去时,大地展现出一片生机,到处是新年新气象。那穿红带绿,南来北往的拜年的人们,喜笑颜开的行进在乡间大道和田埂小径上。他们人人肩上都用一根木棍撬着一个红包袱。那时,几乎家家都有一块约2尺见方的红布,专为包裹礼品而用。又叫红“饭单”。其所以用红布做包袱,一是图红色吉利,二是简单方便,三是那时就没有什么礼品袋、包装盒等洋玩意儿。拜年的礼品很质朴厚实,基本上都是蒸馍,又叫发馍。碗口大小,有油旋子(现在名花卷儿),有包子(里面有的包的油渣子,有的包的炒菜,也有少数包糖的),也有啥都不包的“甜馍馍”。数量一般最少12个,最多16个。另外加一包食盐,或一包红糖,或一包油炸麻花之类。有的还装上一土罐甜杆酒,或拐枣酒,或柿子酒。没有包谷酒,那时政府不准用粮食烤酒。到了人家以后,主人满面春风的接过红包袱,热情招呼的同时,女主人便将包袱锁到箱子里,如果客人没玩到时间,是不给包袱的,因客人走时都要带走包袱。这是一个规矩。拜年是要“回接”的,也就是“还礼”。不仅是还礼品,更重要的是还礼节。一般都要过上几天,才进行。因此,相互间的以拜年为基本形式的串门走动,几乎要持续一个正月。旧有“正月正半年”和“拜年拜到十七、八,老豆芽子臭豆渣”之说,可见拜年的时间之长。
拜年是大事,因拜的大都是娘舅、岳父母、姑爷、姑夫等至亲,故而家家都很慎重,一般都是大人们亲自去,根据所拜对象,男女主人都有恰当分工,有时也根据情况派小娃子前往。但行前,大人都要对娃子们进行培训,把如何称呼,怎么说话,坐在何处等都要细说一遍。最要嘱咐的是再三强调,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如“瞎了”、“短阳寿”等等,待小娃子都记住了,才放行。一般小娃子都喜欢走人家,因为那时,人们很少外出,有的庄户人家的大人一辈子到老都没出过门,更别说小娃子了。正好借此机会到别处走一走,使自己那幼小的好奇心得以满足。因此,出门后格外小心,特守规矩,很讨人喜欢。但有时也有出偏差的。有这样一件真实的笑话,邻家有小伙儿,生来不会说话,人称“小老拙”。他妈让他到姐家去“回接”,嘱咐说,你可啥也别说,吃顿饭就回来!那“小老拙”到姐家后,一句话也不言传,只在火炉烤火,等到吃过下午饭,临走时向他姐姐认真的说,姐呀,今儿个我可啥也没说,明儿你娃子死了你可别怪我哟。大正月初几的,姐姐听后,差点儿摊了下去,半年没回娘家。此事成一大笑话,流传至今。
从正月初三晚上开始,狮子船灯登场了。这可是小娃子盼望已久的极乐场合。我们天天跟着狮子船灯转。走了这家到那家,玩了河西去河东。烟茶糖果都不沾,个个不辞劳苦,主动帮大人背那威风凛凛的狮子皮。搭那五彩缤纷的排灯。那排灯一扎就是几十盏,有花瓶灯、鲤鱼灯、罗汉灯等各式各样,各种形状,四周用五颜六色的彩纸飘带绕挂,然后用一丈多长的连枝带叶的竹竿撑起来,一字排开,象条火龙,伴以铿锵的锣鼓声,婉转的飘动在魏家坝一河两岸的家庭院落中。当舞狮子玩船开始时,这些排灯便在院场四周,用以照明和烘托气氛。
魏家坝玩狮子是很有讲究的,不是乱蹦乱跳,全是玩经典。如狮子抢绣球,狮子拜堂,天鹅抱蛋,魁星典斗,兰玉莲担水,凤凰大展翅等等。那领狮(既舞狮)的人以一位七十多岁的长者最为突出,我们叫他良爷。别看他年逾古稀,可精力不减当年,只见他手持锈球,一会翻筋斗,一会上桌子,一会骑狮背,一会倒竖阳桩,身手十分敏捷。尤其是玩魁星典斗,他和狮子都要上到由多张大桌子、大板凳搭起来的云架上,并以倒挂金钩姿式与狮同舞,如同玩杂技一般。顶狮子的是两个人,一前一后,前边顶头的身强力大,腰上系根布带,双手撑起狮子头,左右上下摆动。后边是个身手敏捷的小个子,他一手抓住前边人的腰带,一手握住狮子尾巴,随着顶头人的动作上下翻滚。很是了得。一般有一大一小两个狮子,大的玩把式,小得打场子维持秩序。我们小娃子经常趁大人吃烟喝水休息,也学着顶起小狮子玩几下,过把瘾。
采莲船紧随其后,当狮子谢场退出时,采莲船便在锣鼓号炮声中花枝招展的登场了。那船扎得十分讲究、轿子顶、小船身、船头船尾各有一盏白菜灯,娇子顶上四角各有一盏花灯。坐船的是年轻美貌的少妇,船身两边各有两个花姑娘伴船。一个装太公的蓄着胡须把着浆,系着红腰带,在一片锣鼓声中载歌载舞。撑船的、坐船的、帮船的、看热闹的,都亮开了噪门争先恐后的唱起了花鼓子,所唱内容,大体是新春贺喜之类的,也有情歌笑话等。但每到一家的开场歌词基本都是贺春祝福的,如:“轻易不到贵府来,贵府门上挂大牌,大牌上面写大字,字字行行写下来,添喜又添财”。“轻易不登贵府门,贵府门上路不平,一个包包一个坑,包包好比摇钱树,坑坑好比聚宝盆,一天不扫三寸厚,三天不扫九寸深,再把个几天不来扫,斗大的黄金就滚进了门”。主人听了乐滋滋的,又是倒茶,又是装烟,还朝船头上放很多的自制糖果典点。越到此时,花鼓子越唱的欢,锣鼓越是敲得响。狮子船灯一至要玩到正月十五。这元霄节更是大聚会,人山人海,耍狮子的,玩船的分外有精神。直闹到天明才散。
我们那里正月十六是“送年”日,白天要上山游百病,据说,“游百病”后一年不害病。而到了晚上,家家都要点亮檐灯。狮子,采莲船还要再玩两个时辰。然后,便把狮子,采莲船堆在一起点火焚烧。每到这个时候,我们一群小娃子,便虔诚的守在火堆周围,依依不舍的看着狮子和船灯化为灰烬,大家心里涌动着一阵阵的酸楚,泪水汪汪的感到很失落。不约而同的把目光转向良爷问道:为什么要烧呢?良爷不紧不慢地装上一锅旱烟,用火堆中的篾片点燃,深深地咂上一口,低声说,今年的年过完了,明年过年又扎新的。说罢他头也不回的离去。我们一群小娃子还站在那里,不愿离去,望着火堆,那热闹的年仍在眼前跳动,那浓浓的年味儿,总叫人心潮澎湃!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互动平台: 三秦游网站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sanqinyou 三秦游网站腾讯微博: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公共平台: sanqinyou 或用微信,添加朋友,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