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作品首页 | 西安作品 | 宝鸡作品 | 咸阳作品 | 铜川作品 | 渭南作品 | 延安作品 | 榆林作品 | 汉中作品 | 安康作品 | 商洛作品 | 杨凌作品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平利县艺术作品大全 > 正文

八仙八珍小记

 2015-5-30 9:19:01   来源:石泉县旅游局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有人把八仙美食中的几样家常菜称为八珍,为便于记诵,还编成了顺口溜,是这样说的:“豆腐坨坨炖猪蹄,洋芋粑粑天仙米,椒叶天蒜鸡蛋皮,苦荞粑粑粘蜂蜜。”这确实是藏在大山大沟深处的珍馐美味。

 


猪蹄,是八仙腊肉的精华所在。众所周知,八仙人喂猪,青饲料多用坡上的猪草,俗称百草药,精饲料主料是包谷。仔猪从十几斤长到二、三百斤,差不多是一年的时间。到了腊月,农村家家杀猪炕肉,最不好炕的就是猪蹄。猪蹄集中了瘦肉、筋肉、肉皮、骨头等,在烘炕时稍不注意,就会炕出臭味来。所以在炕之前,淹肉要细心,精盐炒热拌上花椒面,在鲜肉上一点一点的涂抹,还要在簸箕或大盆里淹一两天,让盐一点点的浸进肉里,再上架挂起来,因为受重力的作用,肉里的水份就开始顺瘦肉的纹路往外渗,盐份重的地方往盐轻的地方浸,这样肉内的盐份就慢慢均匀了。

炕肉开始是熏,把包谷芯子点燃后堆在一起,不要太大明火,任由烟雾往肉堆里钻,直到肉的表皮变成黄色了,再用一点点明火提温,这时才炕,直炕得表皮成醋色就行了。曲指一数,不知不觉炕了半个多月。

猪蹄和腿筋肉,是猪身上最好的肉,是农村给最亲最好的人送礼的首选,也是招待贵客的最佳肉品。炖猪蹄的前期工序是非常麻烦的。先是烧,农村烧肉大多用的是柴火或煤炭火,因为猪腿的不规则,在烧的时候搞不好有的地方烧焦有的地方没烧到。看人烧猪腿,简直是看艺术表演,大火上的肉丝丝作响,油肉焦味和烟雾满屋弥漫,烧肉的人蹲在地上围着火炉转来转去,一手拿火钳夹肉,一手拿肉温度低的地方,偶尔也会被烫得又吹又甩,额头上鼻尖上都急得累得热得直冒汗,看那全神贯注的模样,哪是在烧肉,完全是在雕刻一件艺术品啊。

再是洗。烧好的猪蹄要反反复复的刮洗,直到表皮金黄亮色,已经有一丝淡淡的腊味出来了,下一步的工序就是剁,把猪腿剁成一截一截的;当然,也有锯的。剁用的是斧头,在猪腿下边垫一个木墩,按一寸多一截的剁,这样剁出来的肉碎骨头多,也不好看;有的用锯,就是用钢锯来锯,要两人合作,一人按一人锯,锯好的猪腿是一个个月饼大小的圆饼,既好看又没有碎骨头。

 


先把猪蹄炖熟后,根据主人的原料准备和客人的喜好再确定加什么再炖。加豆腐就成了豆腐坨坨炖猪蹄,加香菌就成了香菌炖猪蹄,加竹笋就成了笋子炖猪蹄,还有加洋芋的、加山苕的、加萝卜的、加藕坨坨的、加胡萝卜的。总之,无论怎么加,那独有的浓浓腊味在其他辅料的鲜味混合下,就这样飘散在大山的每个角落。

洋芋是八仙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粮食,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洋芋的吃法既是主食,又可以做菜,而且花样繁多,洋芋粑粑就是其中之一。在八十年代以前,还时农村大集体的时候,人们的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平时都要在生产队做活路,哪有时间磨洋芋粑粑。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每年的六月,父母和几位叔叔婶娘给祖母做寿,几家远房的亲戚都来,父亲有四弟兄,一家待一顿客,轮家我们招待客人的时候,因为刚从生产队分得了洋芋,父母就叫我们兄弟去刮洋芋好磨洋芋粑粑。我们也都知道有好吃的了,大家争着去选个头大的洋芋,准备了水桶,刮的刮皮,磨的磨。才挖的洋芋水份多,刮皮的人一手拿铁皮做的刮刮,另一只手拿着正刮的洋芋,洋芋在手上灵巧的转动,十多秒钟刮好一个。任那洋芋粉乱溅,直到刮洋芋的人脸上、头发上、胸面前的衣服上全是密密麻麻的白色粉点。磨洋芋粑粑的工具是一块不知从哪里捡来的厚石板,一边被打磨得光光的,另一面却是十二分的粗糙,它静静地躺在盆底,任凭洋芋在它上边磨来磨去,渐渐地,一个个大洋芋,变成了一盆盆的洋芋浆,直忙得我们额头上、鼻尖上全是汗。母亲把先煎好的洋芋粑粑拿来几个给我们兄弟,这是给我们的奖励。我们一边香香的吃着洋芋粑粑,一边往外走,去我们门前的花果树下玩耍。

因为是大集体,要等到队上放工才能吃饭。下午父母叫我们兄弟分头去接客人,等到客人到齐才能开席。我们小娃子是没有资格上席的,只是舀了饭,夹点菜,在屋外阶沿上吃,有时也到堂屋里,席上的长辈有看见了的就喊过去给我们夹菜,有夹肉的,有夹素菜的,我还喜欢洋芋粑粑炒腊肉,因为加了大蒜和韭菜,每片粑粑上都巴满了韭菜。吃起来感觉上像腊肉,但又不油腻,越嚼越香。

 


祖母的生日过去了,我们就开始盼望祖父的生日,因为这又可以磨洋芋粑粑了,再就是过年才有。一年一年的日子,都是在这种期盼中度过。现在好了,市场上一年四季都有卖洋芋粑粑的,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天仙米,这实在是一种奇特的东西。在八仙,很少有人成片成片的种在菜园或旱平地里,大多撒在或栽在“五边”地里,所谓五边,就是田边、坎边、沟边、路边、坡边。这些地方都是土脚最薄地力最瘦的地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它也依然顽强的生长,从无怨言。还是小苗苗的时候,人们就选密的地方扯,洗干净了倒进开水里一焯,再倒进清水盆里漂洗,凉拌出来的天仙米秧,有一种久违了的青草气息,把手放在鼻子前一闻,手上有;把衣裳角角扯起来一嗅,也有哇!哦,天仙米呀,是在和人捉迷藏。于是,哪个地方有一碗泥巴,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扯根天仙米秧栽到。

人们种它,不单单是为了收获它做粮食,而是为了做猪的青饲料。在长到一米高的时候,掐掉它的尖尖,它就象明白了人们的心思一样,从主杆上的每一匹叶子上都会新发一个芽头,在连阴雨天不方便出坡打猪草时,“五边”地里的天仙米就帮了大忙。秋天到了,天仙米也长到有烟袋杆粗细了,枝繁叶茂结满了深红色的天仙米。人们一背篓一背篓的从地里背回来,挂在房前屋后的树杈上,撑杆上。初冬的时候,亮晒的天仙米变成了黄色,有的人干脆把它揉成干糠准备喂猪;有的人则在簸箕里边揉边抖,那针鼻子大的一棵棵天仙米抖落在簸箕里,由开始的一捧到后来的一升一斗,就是这样积少成多的。

天仙米的下步加工就时炒,要有两口锅在一起的灶,或者要准备一张空簸箕。在文火炒的时候,一手拿一把高粱刷,一手拿天仙米往锅里洒,天仙米进锅就炸成一个个小米花,所以要迅速的用高粱刷刷到邻近的锅里或簸箕里,不然就会烧糊。一般情况下要一人烧火一人炒,而且要配合得相当好。炒好的天仙米可以和上核桃米、花生米、包谷麻糖做成仙米块块糖。往年嫁女陪嫁多用它填箱,在抬陪嫁经过人户多的地方,小伢儿会高声喊:新姑娘,块块糖。路支客就会打开抽屉发糖,小伢儿会继续喊:新姑娘,块块糖,头发飘飘好漂亮。如果没有糖,他们会喊:新姑娘,块块糖,鼻子掉起多么长。随着小孩的叫喊声,吸引了更多的出来看热闹。也用它来招待客人或给孩子作零食。现在的八仙集镇上依然有卖这种块块糖的,五元一斤,好吃得很。

把炒好的天仙米磨成面,煎成粑粑,切成小块,炒成菜上席,是一道少有的美味,一般的家庭是很难吃到的。

花椒叶,不是普通的花椒树叶,它是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上化龙山深处的野花椒树嫩叶。在莽莽大山向阳的坡上,在一簇簇的灌木的混交林中,总能找到一些花椒树的身影,它们扎根在山崖缝隙的泥巴中,顽强的在林木中争得一席之地,那坚硬的枝条上布满了尖刺,不知是气候还是自身的原因,不像低山的花椒树那样有密密麻麻的花椒籽。但却在这样艰难的环境里适应了,生长了,繁衍了。每年的夏至前后,花椒树醒了,舒展了,开始萌发嫩芽。精明的山里人三、五人一路,背了口袋、干粮,步行几十里山路,在深山老林里穿行,在曾经采摘过花椒叶的地方找寻,有时遇到的是两三株,有时遇到的竟是上十株成片的。花椒树找到了,兴奋的山里人来不及歇气,就开始在尖刺中摘花椒叶。灵巧的手在树枝间翻飞,很难相信这就是笨手笨脚的山民。饿了,啃几口随身带的干粮,口干了,到沟边上喝几口凉水。到太阳偏西爬坡的时候,手脚快的,摘的有上十斤,手脚慢的也有五、六斤。大家开始收拾,准备返回了,还有几十里的山路等着他们,不然就要抹黑走夜路。

集镇的菜市场上陆续有卖花椒叶的,一斤三十多块钱。也有经济头脑的人收购花椒叶做生意。龙门桥有家姓张的,自己找花椒叶,也买人家的。收来的花椒叶,择好了焯水,再用布包了在洗衣机里脱水,然后装袋抽空封口冷藏,主要卖给餐馆或农家乐。

嫩花椒叶做菜简单。直接倒进热油锅里和腊肉炒熟就能吃了,细细的品味,淡淡的青香,有一丁点麻麻的感觉,在腊肉的香味中,若有若无。闭了眼,仿佛自己成了一粒花椒,被鸟儿啾起,盘旋在半空中。

天蒜是八仙独有的高山植物,生长在海拔2900米以上的化龙山主峰――黑老扒。是一种草本植物,每年清明至端阳节,它就开始抽苔发芽生长,在长到40公分时,就可以食用了。
  天蒜因散发一种似大蒜的芳香气味而被当地人称为蒜,又因生长的地方天地交界而叫天蒜。天蒜长年生长在极寒的大巴山主峰,人们食用它的茎叶,因性猛味辛而无人生食,就是熟用也要先进行腌制。在做菜时佐以天蒜,厨房餐厅立刻散发浓浓的清香天蒜味,缭得人清口水直翻。
  虽然八仙化龙山长有天蒜,但真正扯过天蒜的人不多。扯天蒜首先要早起,凌晨4点多就得起床,骑车走到千家坪往镇坪方向的柏子沟口,拐进柏子沟公路完头的地方,天才刚刚亮。其次是要走3个多小时的山坡小路才到长天蒜的地方,这时已快到中午。第三,天蒜扯到一起后,要现场剥蔸蔸,清理杂草,然后装进袋子。这些忙完已经是下午6点,太阳在下山了,赶紧召唤同伴,急忙忙跑下山,到大路上车时已经是傍晚了。等回到家里,早已人困马倒,天蒜就让家里人把它倒出摊开,免得抠黄。

如果是扯天蒜卖钱,运气好,从山上下到岚镇公路,就会遇到收购天蒜的面包车;不然就要二天捆在车上沿路叫卖,每斤也就五元上下。

鸡蛋皮,是用洋芋粉和鸡蛋搅拌后摊出来皮子。这里边对洋芋粉要求很特别,一般是八仙产出的洋芋粉为最好。八十年代以前,农村人推洋芋粉的工序很复杂,先是把小的、半边三块的洋芋洗干净,抠净虫眼,然后剁成指头大小的丁丁,又用石磨推成浆过滤,过滤的水分沉淀,等水清了把清水倒掉。再把几个缸里的洋芋粉水集中到一口缸里,加入清水顺时针搅拌到整缸粉都旋起来就行了。再等一会,把沉淀的清水倒掉,找一块比缸大的干净白布,盖在粉上边,上边再放用包袱包灶洞里的地灰,一个对时,地灰就把粉里的水份吸光了。

这时把最上边颜色较深的粉铲起来放在一起亮晒,这粉俗称油粉,一般自家人吃;里边最白最亮的粉铲起来放在另外一边亮晒,这粉大多送人或摊鸡蛋皮子待客。

用八仙的土鸡蛋和洋芋粉摊出来的鸡蛋皮子,金黄金黄的,既可和腊肉炒了作菜吃,也可拌上天蒜瘦肉酸菜汤做早点,这样的早点色香味营养俱全,是八仙人家中突然来客措手不及待客的首选。看似简单的一碗鸡蛋皮子,实际上把八仙美味中的腊肉、洋芋、土鸡蛋、天蒜,还有那一脸的厚道真情全部溶在了里边,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苦荞,八仙人一提到苦荞,自然就想起了七十年代以前过的苦日子。那时候,由于粮食严重不足,一些生产队开始在一些二荒坡种荞子。荞子分两种,一种叫花荞,一种叫苦荞。可能是不适宜人长年食用,这两种粮食又叫杂粮。二荒坡本来就是荒地,杂草灌木丛生,只要将草丛杂木砍倒,等太阳晒干点火一烧,开挖出来就是火地了。这时撒上荞种,密度以“不稀不密一巴掌按七”为准,下种后既不用薅草,也不用上肥料,等到收荞子就行了,农民称种荞子为懒庄稼。只是苦荞的产量比花荞的产量要高些,但味道却差得多,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哪个还有心思品味道,能填饱肚子不挨饿就是万福了。

苦荞面呈淡淡的绿色,味道极苦,要想吃它,还真得花些心思下些功夫。记得小时候过年,就是生活再困难,祖母也要想办法做些零食给我们这些孙子。她蒸出来的苦荞虽然也是绿色的,但味道却是甘甜的。原来,她在蒸的时候在锅里放了很多的青竹叶。

现在的生活好了,人们也种一些苦荞,本是一种怀旧的情感,免得掉了种子。哪知道苦荞还有降血糖的功用,一时间苦荞成了抢手货,苦荞做成了保健茶,成了送人的礼品;苦荞面做成的饼,也成了美味上了大席。

蜂糖也是八仙的一大特产。这里山高林密,四季花草茂盛,是个养蜂的最佳场所。八仙人把蜜蜂叫糖蜂子,早年主要是一些老年人饲养,在屋团转搁几桶糖蜂子,无事时转转看看,瞅瞅瞄瞄那些蜂飞来飞去,在蜂桶的门洞里钻进钻出,无聊的心情自然就舒坦。要是听到有人喊叫蜂子朝王了,养蜂子人知道那是蜂子分桶了,会立刻拿了招蜂子的板子,抹些蜂糖,去跟踪那些嗡嗡直叫的成千上万飞舞的蜂儿,直到它们落在哪棵树上或屋檐下,飞舞的蜂儿很快将蜂王围成一团,要么搬梯子,要么爬上树。终于在千难万险中把蜂王和它的蜂儿招了回来,养蜂人的脸上堆满了成功的笑容。有时个也会遇到两桶蜂子在空中嗡嗡的打架,养蜂人一边洒水或烟薰一边“哦哦”的吼叫,象是吵自已不懂事的孩子。

现在的一些八仙人,把养蜂当做一项增钱的产业,少的饲养二、三十桶,多的五、六十桶,每到春暖花开后,就陆续把蜂箱拉上千家坪或者正阳的大草原上,轮流值班看守。由于海拔高,阴阳坡温差大,这里的百草花次第开放,勤奋的蜂儿不辞辛劳的在方圆几公里采花酿蜜。如果夏天到这里游玩,遇到养蜂子的,现场摇几斤蜂糖,绝对是上上佳品。

其实,八仙餐桌上的珍品还有很多,只是为了便于心传口授,才编出了这么一个顺口溜。只要你常到八仙来,就会品尝到更多更好的八仙山珍野味,体会到更深更广的八仙饮食文化。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互动平台:
  三秦游网站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sanqinyou
  三秦游网站腾讯微博: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公共平台: sanqinyou 或用微信,添加朋友,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编辑:秦人
平利县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平利县旅游景点:平利关垭子城关 平利女娲山森林公园 平利天书峡景区 平利八仙悟真观
平利县琵琶岛景区 平利县古仙湖景区 平利县关垭古长城
平利县翠茗园景区 平利县长安旅游镇 平利县城
长安--十里茶乡 西河漂流--田园风光水上看 琵琶岛--西北最大的钓场
黄洋河--逍遥漂流 女娲山景区 天书峡景区
平利县八仙镇大安坪硝洞沟 平利西河景区[图] 平利县龙头村乡村旅游景区
平利县美食 更多
平利县炖腊猪腿[图]
平利县甜酒蒸肉[图]
茶香肉 拔丝木瓜
腊肉炒蛋皮 药膳鸡
狮子头 素手补天
南瓜排骨汤 砧板肉
中皇晴雪 平利县炖腊猪腿[图
平利县特产 更多
女娲富硒食品[图]
女娲山珍[图]
女娲红茶 天然蚕丝被
平利绞股蓝 女娲绿茶
女娲富硒食品[图] 女娲山珍[图]
女娲红茶[图] 天然蚕丝被[图]
平利绞股蓝[图] 女娲绿茶[图]
推荐信息  
·担当与感恩
·遍地黄花
·遭遇假货
·卜算子 瞻谒太史公
·陋室铭
·局长升“渠长”
·景谷艺术[图]
·为南宫山景点介绍献一点文字
·南四府街的童趣旧闻
·下雨天穿“泥屐子”去上学
·过去北广济街有一家“宏蚨银号”
·我家住在钟楼边
·春风又绿洽川水
·潼关记忆
最新更新  
·魏峰书法作品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剪纸作品
·剪纸作品
·双生花开时(上)
·陆彩凤剪纸作品
·平利县书艺名人深入乡村写春联送祝福
·平利的书家柯尊勇
·全心蓄正气 云烟萦笔墨
·邢中桂书画作品
·向军书法作品
·王定成书法作品
·吴光明国画作品选
·程军书画作品选刊
·罗华军国画作品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艺术作品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zuopi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