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就像凝重的帷幕,不由分说地完结天边最后一线光亮,入夜的一切,像是烈火焚烧后黑色的灰烬,悄无声息的笼罩住这个大山臂弯里的小县城,逐渐粘稠的暮色,挥之不去……
入秋后,气温骤降。独自走在街头,纵使周围人市喧嚣,也不免有些萧瑟,吸入的空气也变得潮湿清冷,仰视路灯,还没亮……
用力裹了裹单薄的衣服,真冷。恍惚间,想到了奶奶常跟我讲的那个属于曾经的年代,那些细琐的悲伤。
她们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人们,那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年代的人们。那时,她们总是担忧着,忧虑是否能继续上学。家里一贫如洗,连盏像样的煤油灯都没有。在没有光亮的境况中,她学会上山砍柴,拣柴,把炉火烧得很旺很旺,然后借着火光来完成当天的作业。那火光并不十分明亮,但很暖和。奶奶是这样说的。她有时会从家中稍稍“富裕”的同学手中得到一根煤油浸过的树藤,视同宝贝一般装进口袋,很久很久都舍不得用。
后来,家里有了第一盏煤油灯,终于有了渴望中那盏暖暖的光。
那时的奶奶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那年,她才拥有儿时从未享受过的光亮。
她告诉我:“刚买回它时爸爸和叔叔们十分新鲜,每次点亮,他们就守候一般将灯团团围住,眼睛一眨不眨的盯住跳跃的火苗,像是那火苗中会上演什么好戏,每个人的脸都被灯光映成暖色,幸福而甜蜜。灯中升华的烟尘会在他们的脸上留下黑色的烟印。”每每讲到这里,奶奶会咯咯地笑着,布满皱纹的脸也被浸上了暖色。
许多年后,爷爷与奶奶被调配到县城工作,在县城安了家,落了户,盖起了一座瓦房,装上了用黄漆漆过的房梁。门前还有被红砖围裹得小院与饶有韵味的青石阶梯。这时奶奶收起了那盏劳苦功高的煤油灯,在房间里安上了电灯泡,轻轻一拉灯绳,“啪!”,房间里瞬间浸进了那暖色的灯光,很亮很亮。从窗帘中溢出的光线也在地面打上暖色的斑驳。煤油灯在角落里也被照亮,那光在它光亮的玻璃罩上闪烁,就像当年煤油灯闪烁在人们脸上那抹暖色的光,我想,那时一切被包容进这光亮中的一切,都是幸福而温暖的。
再往后,家里有了我,常常看到奶奶在那柔和的光中为我缝制小小的衣服,小小的鞋。
脸被浸在那暖色的灯光中越发地慈祥。
妈妈在柔和的光中喂我吃饭,一口一口的,笑着,幸福着,与暖色交相辉映。
小小的我觉得这光中的一切都这么美好,幸福,温暖。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搬家了。
搬进了小区的楼房,装潢讲究,雪白的墙上再也找不到土墙的龟裂,雅致的吊顶也不会再雨夜漏雨,只是家中客厅的吊灯还是拥有当年那不变的橙色暖光,很温暖的感觉,从那时到现在,也没有改变。
这是2000年。爷爷奶奶,老了;妈妈爸爸,忙了;我,长大了;唯一不变的依然是那暖光。现在的“它”被镶在美丽的灯具中像幸福的源泉一样,源源不断地发出橙色的温暖与甜蜜,爷爷在家中还是会哼起小时候经常唱给我的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啊,今天的一切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么!领导着一切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他们就像黑暗中暖暖的灯光,不论境况怎样的严峻,着一抹温暖的光永远在为人们照亮走出困境,冲破黑暗的路,给逆境中的人们源源不断的力量。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钢铁般的脊梁撑起今天这片美好而又蔚蓝的天空,用幸福与和谐画出最美的彩虹。相信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这样的一盏灯,他一直亮着,一直亮着,经过六十年的风雨磨难,不但没有熄灭,而是更加的光芒万丈。相信炎黄子孙们能感觉到,我们十三亿人口都浸在这美好而又甜蜜的光芒中,在每个人脸上镀上幸福美满的表情,橙色温暖的表情!
想到这里,我笑了,情不自禁的!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浑然不觉已经走过了整整一条街,走了那么远了。刚刚,像是回到了过去,去找寻那道亘古不变,属于全中国的那道暖光。
再次仰视,路灯亮了。似乎已经亮了很久,橙色的灯光像是收不住,从满满的灯里溢出来,充斥着每条大街,每个小巷,萦绕在每个人身上,脸上,散发出甜甜的香气。
回到家,打开床头的小灯,依然是那样的光,暖的,甜的。戴上耳机,就着暖暖的灯光入梦。
清晨醒来,漫无边际的黑暗早已消了颜色,散了浓重,像从未有过一般,天空澄澈的犹如少年的眼眸,轻薄,明净!像淬炼后的钻石,炫目闪耀的璀璨这个大山臂弯里的小县城,逐渐渗透的清新,新鲜,舒畅……
在阳台上看太阳升起的地方,云彩被渲染成明亮橙色,太阳就要升起来了。我带着一脸橙色的幸福与甜蜜,暖暖地微笑着说:中国,早安! 中国,生日快乐! 宁陕政府网宁陕政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