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元月27日晚上9时,当董林叔和齐兰姨背着乐器的背影消失在瑟瑟北风中,我的眼睛湿润了,为孩子教授乐器知识已一年多从不计报酬,今天因为昱儿生病早晨没去上课,两位60多岁的老人下午提着水果专程来我家看望孩子并为其辅导,目的就是害怕孩子两次缺课把功课拉下了。感动之余,除了想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谚语及“衔环结草”的故事外,更让我想到自己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孩子学会关心、学会感恩、学会爱。这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的需要。不懂心存感恩,是孩子心灵缺损,将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是教育与环境的产物。在中国,感恩一直是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让孩子心存感恩却似乎与生活有些格格不入了。你看,早晨精心为孩子准备早餐,就怕他们吃的少;上学路上为他们背沉重的书包,还叮嘱不已;下午接孩子放学,接过书包,递上为孩子选购的零食,可自己的腹中却唱起了“空城计”;回家后,不仅要做饭菜,还要顾及孩子的功课学习……我们满足了孩子所有的愿望,我们从未想过回报,也从未让孩子知道这是对他们的爱。家长们顺理成章地做着一切,孩子也顺理成章地享受着这一切,有的反而认为父母无钱无势,抱怨吃得没别人好,穿得没别人漂亮,他们得到是应该的,没有、缺失是家长做的不好……不少孩子令人遗憾地成了“不懂得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道汲取的 “冷漠一代”。在面对这些的时候,虽然我们可以把它归咎于教育的功利性对社会的侵蚀,但是审视自身,我们应该明白,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在全民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此无须再对和谐社会的有关理论做众所周知的阐释,但是,以人为本,完善人的德性,始终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是有一定理性自觉的人构成的。因此,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成为和谐社会有用一员,需要培养他们的感恩之情,要让他深入了解“恩”,体会“恩”,记住所受之“恩”,并施“恩”于需要之人,唤醒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从而营造温馨的富有人文关怀氛围的社会环境。
在家庭教育中,要让孩子知道感恩是一种品德,从小就让感恩成为孩子的一种责任。
首先,我们自身要有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所谓“其身正”,自己就应该做惜福的典范,爱亲人、爱社会、帮朋友。以前听说过,在美国父母对子女的照顾是“有限”责任,父母不会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来,相反孩子还必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在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感恩之心。美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无限”责任是教育,它指的一是让孩子懂得自身的价值;二是让孩子懂得必须自己管理自己;三是帮助孩子接受他们赖以立身处世的牢固的社会准则--尊重和守纪。虽国情不一,但仍然是有可借鉴之处的。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与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恩爱。
再者就是要教育孩子从小学会尊重他人、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孩子成年以后走向社会,他们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自己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会自觉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会对自己的职业与该尽的职责有一份由衷的敬畏和使命感。因为知道别人的恩爱并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才会摈弃没有意义的怨天尤人。常怀感恩之心,生活便能更和谐。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