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善懋
在宁陕,打谷子实在是一首欢乐的歌。
“桂花香,绊桶响”农历八月,稻谷成熟了,田野陆续响起打谷子的欢快乐曲。“嘣嘣,沙~沙~”,“嘣嘣,沙沙”,特别有节奏感。
宁陕打谷子用“绊桶”,一个略带长方形的木桶,像只放大了的斗。绊桶三面用量身定做的竹席拦档,叫做“档席”,—人多高,为的是挡住四下飞散的谷粒。没拦竹席的一面桶内斜放一个“撒子”,一头搭桶沿,一头支在桶底,形状如同一架小梯子,横档是一根根拇指粗细的树棍。一张桶常常有三五人割谷子,四个人打谷子,一个人背运谷子。四个打谷手是演奏乐曲的主角。两人一组,各拿一大把稻子,双手举过头,使劲往撒子上摔打,第二个紧接着摔下去,“嗵嗵”两声。这叫“绊”。稻把子上被绊掉的谷粒大部分洒落在撒子下,但还有些夹在谷穗中。这时得把稻把子往前送,在挡席或撒子上磕碰,把谷粒抖落,于是就有“沙~沙~”的声音。这叫“抖”。为避免谷粒扬起洒出绊桶外,讲究要“—绊一抖”。然后在手中将稻把子翻一个面,叫做“翻把子”。翻面后再把稻把扬过头,使劲摔,又是“嗵、嗵”,“沙~沙一。几个回合下来,稻把子上谷粒所剩无几,打谷人便不再“抖”,双手高举过头连续绊几下,“嗵嗵,嗵嗵”。
打谷子忌讳把谷粒抛撒满地。旧社会,雇工给地主打谷子,苛刻的地主会撑—把伞站在打谷手身后,听有没有谷粒飞撒在伞上。要是听见落到伞上的谷粒多了,地主就会借此克扣雇工工钱,或者干脆解雇打谷人。
打谷好手不仅活干得快,还一点谷粒不抛撒;更绝的是能把谷子打成一首歌。
真佩服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力。“绊、抖”那么枯燥的动作;“嗵、沙”那么单调的声响,却被他们演奏得有板有眼、节奏丰富、情趣盎然。打谷子的“谷点”就有好多种:三点水、牛擦痒、凤凰亮翅、老牛弹蹄、秀才甩笔······节奏各不相同。
牛擦痒”的“抖”是在挡席上擦,节奏为:“嗵、嗵、嚓嚓嚓嚓,,嗵、嗵、嚓嚓嚓嚓,嗵、嗵、嚓嚓嚓嚓,嗵嗵,嗵嗵,嗵嗵”。“老牛弹蹄”的“抖”将稻把子斜竖着在绊桶沿上磕,曲谱是“嗵、嗵、沙沙、嗵、嗵、沙沙······”。
“三点水”一定是从锣鼓点子“三点水”演化而来:“嗵、嗵、嗵、沙、沙、沙,嗵、嗵、嗵,沙、沙、沙;嗵嗵沙沙,嗵嗵沙沙,嗵沙嗵沙嗵嗵沙沙”。远远听到,田野里分明是敲响丰收的锣鼓。:“咚、咚、咚,锵、锵、锵,咚、咚、咚,锵、锵、锵,咚咚锵锵,咚咚锵锵,咚锵咚锵咚咚锵锵。”
打谷子不仅是欢快的乐曲,还是美妙的舞蹈。打谷人丁字步斜对站立,臂、腰、腿随着节秦起落、扭摆。相互还要协同动作,按照不同的“谷点”或此起彼落,或同分同合,或快,或慢,不能乱了节拍。
“凤凰亮翅”简直就是载歌载舞。“嗵嗵”两声,打谷人臂膀前伸,稻把子前端散开成扇形,从绊桶中央到两边挡席来回摆抖。伴着“嗵嗵沙沙沙沙沙沙沙沙”的节奏,两人同时舞动臂膀;扭动腰肢,扇形稻把子忽闪忽闪地抖晃着,真有点凤凰展翅欲飞的味道。
如果你在秋天来宁陕,有杌会细细欣赏田间打谷子的情景,你就会发现打谷手们的劳动的确是在创造艺术。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