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夏,我去了趟宁陕。那是我八十年代所鄙夷而拒绝去的地方。这次之行,虽说是怀着吊唁的悲痛,又是在雨中匆匆往返,但却有了与先前迥然不同的心境——初到那里,怎么会给我留下如此特别的印象呢?愉悦与探知的心情,让我打开了尘封的辞海。原来,“宁”一被释为“平安;安定”之义。二被释为意愿的选择,如“宁可……也不……”以示坚定,顽强不屈之义。三是用作地名:“宁陕,县名。在陕西省南部。清置宁陕厅,1913年改县。地处秦岭南坡,经济以农、林业为主,产稻麦、杂粮、生漆、木耳、黑桃及当归、党生,并产珍贵动物金狮猴。”确切地说,宁陕之所以蕴含着安宁陕西的深层寓意,还因为它在公元1783年,划长安、周至、镇安、石泉、洋县等五县边境一部分而集中设的厅。这就集秦岭精华于一处,关乎陕南社稷固宁于要冲了。
我们的去处,自然不是媒体或文人雅士笔下的宁陕有名的若多景区,而是没人问津过的宁陕县皇冠镇河心堡村。从紫阳坐火车到安康后,听说得乘四个多小时的汽车到宁陕县城,再换乘两次车才到达那里。在我的记忆里,五年前的宁陕遭受过百年不遇的洪灾,县城和四亩地镇几乎毁于一旦。而今是全省有名的绿色旅游县、森林覆盖率达标县和双拥模范县。凭距离推断,河心堡村定是一个偏僻宁静的山沟沟了。
路过汉阴、石泉县境,便进入了宁陕地界。在车上只能看到来往的车辆在水墨画中穿行,呼啸而过的车速声不时地传入耳鼓。自然听不见山峦叠翠中的啁啾声和欢快而去的溪流声。可又能让你全然地感受到,这寂静的山野中其实是个欢乐的世界,物种丰富的世界,神秘莫测的世界。诸如珍稀的羚羊、金狮猴、朱鹮、大鲵等十几种动物和天然药材,这里要有尽有。只是它们都深深地藏在了大家闺阁,除非你有诚心善意,才能一睹它们的芳容。
“到了,到了。”我从侄子的告诉声中回过神来,在县客运站门口下了车。因要买些祭品,我们进了县城。
宁陕县城坐落在三面环山的开阔地带,在那天的雨中显得空寂而殷实。大概是绿化的作用,充满了城中村的韵味。我很想把这城逛个遍,哪怕是走马观花也好。可时间不许可,天公也不作美。我们只从河堤路上经过。街面宽敞,两旁建筑齐整,满街看不见一个烟头儿或一片纸屑。“我们县城是省级文明卫生达标县城呢!”司机带着自豪的语气介绍说。“你不是在‘王婆卖瓜’吧?”我弟弟笑着插言到。“不信?我带你们多逛逛,保证跟这条街一样。”“咋不信?就你们的车站就能证明了。”想到这里文明卫生教育的到位程度,我连忙赞赏地解围说。
“简直变的太快了!”我暗自感叹,“纵然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可这毕竟不到十年啊?”目之所及,基础设施成了绿色世界最美的点缀。将山水、城乡巧妙地融合着,神奇的宁静透着仙境般的祥和与圣洁。
我们接着从县城出发,乘完18公里高速引线公路,在一个叫关口的地方转乘双排座货车,便进入了河心堡村。这是个仅有300多人的村子,全被层层叠叠的、葱茏丰满的小山包环拥着。一条清澈的溪流不知从何处悄然地挤出来,又如淑女般地缓步而去。全是一色的泥瓦房舍散落在溪流两旁,偶尔的鸡鸣犬吠声证明着这里人烟的宁静与闲适。那没有密林,没有山包的地方,被小块儿小块儿的菜地和一棚接一棚的黑色纱帐占据着。司机告诉说,那全是用袋料培育的香菇和木耳,是村民的钱匣子。不然,我们哪能买得起几辆小客车和几台载重货车呢? 显然,这些年轻人也钟情于大山,在这里安居乐业了。
如果说青山绿水能让人陶醉,那么青山绿水间的纯朴民风和民俗文化更会让你受到陶冶。我原来相信“人走茶凉”的说法,而这次却是例外。
我堂妹是八十年代从紫阳山坳搬来这里,又于三年前搬进县城的。妹丈在四年前患了肝癌,被在河南打工的长子接去治疗。在医院每天以上千元的费用维系到生命最后一息,才送回宁陕老家安葬。连续三天两夜,村上干部亲自主事,左邻右舍的村民举家前来帮忙,都像自己的事一样忙碌着。没想到在宁陕的边野小村里,民间祭祀文化氛围也如此浓厚。绕灵柩唱孝歌,歌师们轮番对垒,前朝后宦,古今世事,让人听得津津有味,深受感化;设神坛念道经,孝悌忠顺,礼义廉耻,莫不叫人谨记于心。那唱孝歌的年轻人冯厚国说,“算我在内,全县能唱的有八个。我们很多时间忙不过来,只能分头应付。”那年长的丧鼓打的特好,既那么如泣如诉,又那么引人化悲痛为力量。
一个通宵,我竟然没有丝毫的倦意。我走到返程的车旁,环顾那堂妹也将告别的故居,不,还有那个聚宝盆似的村子和还在那里忙碌的村民们,我默默地感激和祝福着:谢了,纯朴善良的村民们!别了,宁静、祥和的小山村!祝福你们更加富裕,永远康宁!
宁陕——河心堡村是你宁的浓缩! 宁陕政府网宁陕政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