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县城所在地,俗称关口,顾名思义就是进陕入川、出山进山的隘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物流必经之路。
回想50年前,关口最繁华的莫过于关帝庙,处于现在的迎宾酒店及森林文化中心路段,因在河心滩涂上修建,建筑风格与老城现存的城隍庙遥相呼应,不仅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且香火很旺。在我的记忆中,关帝庙完整的迹象保存于50年代末期,庙宇功能基本退化,时为县农具厂加工铁器、木器、农具之类的场地。内侧也就是现在的广场路,是一条明显的干河沟,由于上游堵截,不再走水了。如今古老的建筑已不复存在,唯有庙门口的红豆树历经沧桑而不倒,半枯的树干如今也发了新芽。
1961年在关口上小学时,那时的关口街总长不足1公里,只有一条正街(河东老街),上起上街头(方家),下止下街头(范家),街后面就是长安河。我们一群小伙伴玩耍,从廖家巷到河边要走几十步石梯才到河边,居民吃水也是从此下河去挑,直到70年代中期才开辟了一条河堤东街,上街头有一座木柱桥,是进街的主要通道,桥西边有一条人行小路(征稽所),沿小路旁有四、五家加工磨坊,他们共用一渠水,串连着别具一格的几个大水车为动力,带动直径一米多的大石磨,加工磨面(称为水磨),紧靠公路第一家刘姓父子经营有方、和善可亲,为人们所熟知。
1958年,西万公路(210国道)通车了,当时山里人从未见过的汽车,首次路过关口,男女老少、成群结对去看汽车成为儿时难忘的记忆。那时的公路管理段设在校场村的三官庙道班,大约在60年代中期迁至关口,修建了一座三孔石墩、木枕平桥,取代了上街头的木桥。于是苏家巷(现运输社巷)、中街便成为最活跃的街面,上起原工商行(人行),下为原关小路口,以公有制企业为主的商业网点都集中在这段,成为人们赶集、购物的场所,每月的2、5、8逢集,买菜的、卖零货的大都是当地人,肩挑背扛,零星叫卖,赶集时间大约持续半天时间,是最热闹的。
西万公路的开通给关口小镇带来徐徐生机,南来北往的长途车辆都要在关口路宿一晚,关口街有国营一旅社、二旅社、国营一食堂、二食堂,关口成为过往旅客别无选择的宿营地。这种行程方式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县运输社修的一座二层小洋楼,属于当时的标志性建筑,吸引了不少众人的目光。
到了80年代,城镇建设迅猛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真是旧貌换新颜,横跨长安河的五座大桥连接着河堤东、西街,昔日的乱泥街铺设成宽阔的水泥街道,各类商业网点云集街面,超市购物应有尽有。县城中心广场、滨河公园成为人们娱乐、健身、休闲的好地方;河堤两岸汉白玉石雕护栏光彩夺目,迎宾大道连接西汉高速公路,北连省城、南通汉中,一日出行,当日往返。
现如今,县城关口辐射建筑面积达4平方公里以上,一座美丽壮观的山城呈丁字形座落在秦岭南坡下的长安河畔、东河之滨。来自西安等地的开发商纷纷涌入宁陕这块天然森林公园来投资旅游业建设,宁陕可谓是陕西古城西安的后花园。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