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闲暇时无意地看到一个有趣的小问题:“如果桌上有只鸡,那么,皮滑肉嫩的鸡腿谁吃?”与家人讨论时得到的一至答案是:“当然是给孩子吃了!”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孩子是家中的宝,最好的、最香的、最可口的,通通都给他。
无独有偶,周末到安康看望父亲,抽空带着儿子走进了肯德基,儿子一路上罗列了一大串他要吃的,新奥尔良烤翅、可乐、鸡腿汉堡、冰激凌等等,虽知道他小小肚皮绝对不可能一次消化得了,但我还是没有犹豫地满足了他,结账时我回头问了下父亲要不要来个汉堡尝尝,父亲先是问我一个汉堡多少钱,在知道价格后,父亲摇头表示太贵了,不如花一半的钱去吃碗葫芦头泡馍来得实在,我便也没再坚持,于是我们爷俩空着肚子看着儿子吃,很自然地想到了前些天讨论过那个小话题。于我,原本自己也是个喜好洋快餐的主儿,但自从有了儿子后,每次都是由着他吃,想着他一餐就要吃掉我一天的薪水,再三思量后还是不舍得再去花钱自己解馋,因为自己是成年人了;于父亲,十几块钱的汉堡,不够他两口就干掉,他首先考虑的是相比一碗葫芦头,那个经济且实惠,结果显而易见,葫芦头占了上风。但在我照顾儿子进食的期间,父亲借口去洗手间的间隙,去给我买了个嫩牛五方,他知道我多年来没有吃早餐的习惯,可眼下已近正午。是呀,在我眼中儿子是我的宝贝儿,在父亲眼中,已为人母的我同样也一直是父亲的宝贝,这也许就是中国特有的餐桌文化,无论你多大,在餐桌上永远能得到父辈们的照顾,他们即便再老,也会一直记得你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餐桌上靠近你放着的永远是你所喜爱的菜肴。
于是,我又想到了另一个故事,虽已老得掉渣,但我此时仍然记忆犹新。故事中的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便告诉孩子,要多吃鱼,因为鱼肉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她还告诉孩子,她不爱吃鱼肉,只爱啃鱼头,于是餐桌上每每有鱼的时候,孩子们都欢欢喜喜地把嫩嫩滑滑的鱼肉吃个精光,妈妈呢,每次津津有味地啃着那无肉的鱼头。孩子长大后,误以为妈妈真的喜欢吃鱼头,便常常用鱼头孝敬妈妈,去圆妈妈无欢的梦,直到孩子们长大成人,也做了父母后,方知父母一片慈爱之心。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我们每个人都有“爱吃鱼头”的可爱可敬的双亲。
行文于此,我便想到一个词:尊老爱幼。想想看,处于风烛残年的父亲,人生道路已经走了大半,就不该好好地让他颐养天年、尽情享受口腹之欲,非要让他在汉堡与葫芦头泡馍之间做选择?于自己,天天为生活劳神费心,还不该好好地宠宠自己,由着性子好好地吃他一顿?而儿子,他小小年纪,前头的路还很长很长,吃香喝辣,机会很多,可为什么现在就把最好的、最香的、最可口的给他们呢?只因为这种不合情理的愚爱成了现代社会的风俗,是我们的父辈的父辈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虽有心去尝试先尊老,但一个鸡腿从老人的碗里最终还是回到了孩子们的嘴里,奈何?
如今的“四二一”的中国家庭模式,孩子身上寄托着一大家人的期冀和希望,想着日后孩子将承担的家庭责任与社会压力,各位家长又怎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健康食谱、微量元素,不管孩子需不需要,健康与否,统统都给他,填鸭式的饮食与教育,让孩子小小年纪就承受得太多太多,如此想来,娇惯着点孩子,虽有点违背“长幼有序”这一美好的伦常关系,但适当给孩子灌输些“敬老”的概念和“分享”的哲学,何尝不是一种维系家庭成员团结爱睦的方法?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