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华阳国志·巴志》云:“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
对这一历史事实,重庆市政府门户网站“历史沿革”刊巴史专家白九江《巴国·巴人·巴文化》一文作了通俗解释:巴人“于公元前11世纪,参与周武王伐纣,由于巴人英勇善战,迫使纣王军队阵前倒戈,终于打败商纣王,西周建立。西周初期分封了71个诸候国,宗姬在汉水上游被封为巴子国,简称巴国。”“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陕南的汉水上游,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期,巴国竭力扩张其势力范围,东渡汉水,与邓国相争,又同楚国缔结军事联盟,扫荡江汉小国,北进中原”。“古代巴人不但作战勇猛顽强,以致被称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极其乐观。他们曾在商、周、楚、秦等强大部族的包围中经过不断征战,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岭中,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自强不息,世代繁衍。他们斩蛇蟒、射熊豹、猎牧捕鱼、垦荒种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巴国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终止于公元前316年的战国中期,约有800年历史。此后,巴国为秦国所灭,巴王被虏。
巴子国设立在何地?
国家级史学大家、《中华民族源流史》系列丛书作者何光岳先生在《南蛮源流史》一书〔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中明确地说:“此时巴子国都城已迁汉阴一带。”
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著名史学家杨东晨在《陕西古代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一书中肯定地说:“巴族大部分唐虞时由汉中北迁时,部分仍留居在安康一带(时称鱼邑)。巴子国封立,安康巴人归之。”“巴国在今陕西汉阴至安康一带”,“巴的东南是楚国”、“巴国位于糜国之西”。
汉中市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4月4日发表的《陕南开发》一文中,追忆陕南历史说:“周灭殷后,武王封巴国于今陕西汉阴县地,并封周宗室贵族去统治,赐爵为‘子’,称巴子国”。
安康著名历史文化学者丁文先生在《谈安康人文资源的八大亮点兼论宣传高僧怀让的意义》一文说:“东晋常璩,字道将,晋世蜀郡江原县人。所撰《华阳国志》成书于永和元年(416),凡12卷,全书共约9万字,在绢素时代,为地方史一鸿篇钜制。常璩在这里说得十分明确:巴族在西周初年成了宗周的封国”。他并引用何光岳、杨东晨两位史学大家的论点,认为巴子国在今陕西汉阴至安康一带,巴子国都城在汉阴。
那么,巴子国都城在汉阴哪里呢?汉阴在上世纪考古发现了城西沿的李家台古城镇遗址,很可能是巴子国都城遗址。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汉阴及其附近的古城遗址都己探明,各有其主,古安阳县故城在汉阴汉江北岸阮家坝,古安康县故城先是在今汉阴阮家坝,后是在汉江南岸今汉阳坪,古汉阴故城也是在今汉阳坪,今石泉县城则是东晋时晋昌郡及长乐县故城、北魏时的永乐县故城,今紫阳汉王城为昔日的汉阳故城,今紫阳白马石为昔日的宁都故城,唯独李家台古城镇遗址不知是谁家的,可明明巴子国故城又在今汉阴;二是从李家台古城镇遗址中发现有绳纹瓦、灰陶残片、细泥红陶、夹沙灰陶残片、红烧土块等,这些明显带有周代标记,《汉阴县志》说它系汉代城镇遗址是站不住脚的;三是西周巴子国是受封小国,城池不大,李家台古城镇遗址正符合这一特点。
需要说明,由于秦朝大规模的“焚书坑儒”,加之战乱、灾荒和历史年代久远等,其史料逐渐绝迹,巴文化已埋藏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融化在大巴山人民的民俗文化里。对巴文化的更深层次研究,有待依赖考古新发现。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