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汉阴社火,曾名噪陕南。特别是汉阴每年一届的东城西城社火大比拼,在陕西更为少见。民国年间,先父李传泽是汉阴西城社火的主办人之一,儿时的我,耳濡目染,对社火也有一些皮毛的了解。那一台台栩栩如生的社火艺术造型,一次次东西城社火大比赛,数万人汇集汉阴城争看热闹的大场面,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社火,作为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产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的宗教活动的。先民们所说的“社”,为土地之神,“火”,指火祖,相传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火祖,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随着社会的发展,远古时代保留下来的社火,融入和赋予了新内容,表现形式也日臻完善,注入了民间传说、戏曲故事和英雄人物等元素,成了民间一种娱乐形式。据传,社火起于西汉,唐宋时成型,传入汉阴,兴盛于清代、民国。汉阴社火与中国著名的宝鸡陈仓社火有相同处,但也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点;陈仓社火代表的是黄河流域粗犷型,汉阴社火属长江流域秀美型。且陈仓社火多在正月十五前表演,不搞对抗比赛,汉阴社火则从正月十六玩到农历二月二甚至三月三,兴搞对手赛。
汉阴社火有高台芯子、坐台、高跷三种形式,尤以高台芯子著称。
高台芯子,是以大方桌为基座,以铁轴作支架造型,绑扎童男童女仿古典戏剧和民间故事中的各类人物,装扮成型。例如:貂婵芯子,用一根长一米的铁棍(叫身棍),在身棍以偏离中心约30公分长处,与身棍保持平衡中心,将扮貂婵的小孩吊装在上面固定好,下面扮吕布的小孩站在桌子上,将吕布头上戴的鸡翎子放在貂婵脚下,看到的就是鸡翎上站人;又如:孙猴盗扇和书页站人,用一米长的棍,在身棍上偏离中心的拐弯处,制作一个芭蕉扇,或一本书,加上一个铁嘴,在嘴上安装一个小轴承,将小孩固定在轴承上面的铁棍上,脚踏在芭蕉扇上或书页上,孙猴便很灵活地转动了;《白蛇传》,将白娘子和青儿两人,站在白、绿两种蛇头上;而《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则将京娘站在赵匡胤手举的蟠龙棍上;又如《关公保皇嫂》,要使刘备的两位夫人,站立在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的两端,这样显得更形象,给人以玄妙的艺术享受。
坐台,是在大方桌上扎制成富丽堂皇的楼台亭榭,装扮成戏剧典故,各种才子佳人活动其中,形象逼真,赏心悦目。
高台芯子、坐台装扮造型后,各以八人拱抬,伴以悠扬的各种器乐声,白天在大街小巷缓缓行进,供人们观赏取乐。
高跷,俗称“柳木腿”,表演者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如孙大圣、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骨精、牛魔王等《西游记》中的人物,或包公、王朝、马汉、秦香莲、陈世美等《铡美案》中的人物,双脚绑扎在一米左右的柳木腿上,伴以锣鼓声、唢呐声,列队在大街上配合高台芯子、坐台表演或单独表演,演而不唱,供人们观赏。
往日汉阴东城西城的社火竞赛,是汉阴社火的最大看点,也是提高和繁荣汉阴社火艺术的“助推器”。每年腊月,西城、东城都要组建庞大的班子,开始筹办社火,告示所辖各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邀请绅士、商贾、粮户开会出资赞助。正月初十后,备齐服装、道具等各种物资,明确人员分工。正月十五下午,策划和演出人员便到社火大本营集中,研芯子的铁匠红炉开始生火。社火所选剧目典故和造型及服饰、表演很重要,意在压倒对方,获得观众喝彩。双方都要派出密探,打探对方第二天所出社火剧目和规模,所以各方策划人员和造型艺师都在十分保密的状态下工作,一旦发现泄密,另改戏路。中午社火出来前,各方都有三次“跑报”,告诉观众不要远离,找好观看位置。跑报人多化妆成马戏小丑的样子,骑在两人抬的独木杠上,在打锣声中做出各种诙谐、滑稽动作,满街跑。第三次跑报后,社火便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出行,东西城社火大比拼也就开始了。这种大比拼,是双分在比造型、比戏意、比服装、比乐器、比人气,更是在斗智、斗勇、斗艺,是力量和自信心的表现。
据《汉阴县志》载,仅民国26年(1937年)春,城厢镇东西城举行社火竞赛,共出高台芯子15台、坐台12台、高跷40对,大街小巷热闹非凡。新中国成立后,汉阴社火在20世纪50年代举办过三次,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1984年还各举办过一次,内容有所创新。
可惜,这么多年在汉阴未看到社火。如果我们的节庆活动,旅游高峰期,能有社火助兴多好!其实,现代玩芯子社火有利条件很多:一是可以用车载社火,再不必用一帮人来抬社火;二是有优质钢材和纯熟的焊接工艺,想造什么型就能造什么型;三是可以调动各种科技手段,造型布景,既能保留传统戏剧内容,又能设计杂技、小品、滑稽戏、现代戏等多种造型;四是演员不再拘限于儿童,也可以是大人;五是现在造型人才不难求,服装道具易制作;五是企业有做广告的冲动,镇村社区有宣传和自娱自乐的欲望,完全可引导组织他们玩社火,不必像过去为筹款而犯愁。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