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读书是自己的一种休闲方式,觉得空灵而惬意。这天正好看到季老回忆奔母丧的一篇,跟着先生的文字,品味着先生对母亲的感情,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掉下来。季老因为求学而致“子欲养而亲不待”之人生至痛,让人倍觉亲情之可贵!我突然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又有好几天没打电话了,他们还好吗? 由于弟弟家有了小孩,弟弟和弟媳又要上班,父母便离开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小山沟,去了省城带孙子。正好,妹夫和朋友在西安有一处生意,父亲便替女儿照管生意,历史上第一次开始了挣工资的日子。过去每逢周末,我便和妻子回家去看望父母。我总觉得父母的家才是自己真正的家,多少年来,这已经成了习惯!父亲曾经给我说:如果我那一周有事没回来的话,母亲便不停地在村口转。现在,离得远了,周周看望的日子中断了。但我清楚地知道,父母依然像过去一样希望每周都能看到自己的孩子,给我们做上一顿好饭,让我们走时带上些土特产。母亲去西安后的唯一要求便是让弟弟给她买了部手机,经常听听儿女的声音,聊以慰藉思儿之情。 其实老人是最孤独的。年轻人经常因为有人打电话而心烦。而到了老年,电话对老人来说便成了奢侈品。有电话,十有八九是子女的电话。当我拨通母亲的电话,闲聊了一阵后,又拨通了父亲的电话。平时打电话,都是简单的问候两句,今天由于受了季先生的感染,便多问了几句。可我万没想到的是,过了几个小时,父亲又打来电话,急促而不安地问:“儿子,你是不是喝酒了?以后千万别多喝酒,酒伤身体。”我被父亲的问话惊呆了,父亲怎么想到我喝酒了呢?唯一的原因便是平时和父亲打电话问的都是家长里短的小事,而今天虽然没事,我却在话语中动了感情。儿子的这一点点感情竟被父亲误为醉语,真是羞愧难当。 父亲小时候家境非常贫寒,出生不久母亲便撒手人寰。那时候正是缺吃少穿的年代,父亲经常穿梭于外婆家,靠外婆的资助艰难度日。记得父亲曾经给我说:他上初中时最高兴的事便是在学校门口等外爷给他送个白馍。初中毕业后,父亲因为聪明能干,十六岁便开始在村上当干部。父亲曾经说他当年最大的愿望便是能当个公家人。曾经有两次招工的机会,皆因亲人的反对而终结。一生想离开农村,临到老年才捞到了一个女儿提供的城里人的工作。不过,父亲干得特别起劲。一辈子靠种庄稼生活的父亲领到第一月工资交给母亲后,母亲竟然不让存银行,说让她拿在身边,因为母亲从来没有拿过这么多钱。每每想到这些,我便非常难受。 中华民族的优点是含蓄,而含蓄的另一面便是不善于表达内心的情感。我们尽管对父母有满腔的爱,但平日却很少表达,做得多而说得少。其实人和人的沟通语言至关重要。对亲人,请别再吝啬我们的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吧!尽管做很重要,但光做还不够。(作者:景军荣 )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