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想起过往岁月的拜年,勾起往事如烟。可是,随着岁月的老去,印象里那种乡村里的拜年热闹痕迹已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渐地消失了,取而代之是那种短信、打电话的拜年,再也难找回那种走亲戚的浓浓拜年情调了。 记得年少时,虽然生长的环境特殊,日子也总是处在那种清贫拌清苦的时光里。但是作为农家的孩子,那时特别盼望着过年、过节的到来,因为在这样的节日才能有得好吃好的和出外的机会。而在新年中另一件最为让自己心动的事就是外出拜年窜亲戚。那时,在乡村的每条小道上你就会看到处处是三五成群外出拜年的行人,它于无意间也成为了点缀在这乡村田野里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说起拜年,小时候的我就有那么点人小鬼大的淘气,也会在期待中等到父母的安排,兴奋地拿着“桐油伞”,挎提着一竹篮的贴有红纸条,用牛皮纸包好的农家自产的“年礼”,同父亲高高兴兴地去到奶奶的娘家、妈妈的娘家、还有好几位姑妈和姨妈的家里去拜年。印象里是每去到一位亲戚的家中,自己都要按照父亲的交待,依着辈份的顺序,像模像样地依次的“拉着”长辈们到厅堂中的香案前的太师椅上坐下,然后对着他(她)们行鞠躬作辑礼,再说上祝福的话,这样才算是行完了对一个人的拜年礼。那时,奶奶的娘家是户大户,要行礼的人特别的多,由于自己还小,总会把辈份的顺序弄错,而引得大人们发出笑声,说这细牙仔真逗人。虽是这样,小小年纪的自己还是会在严谨、严肃的情形下完成这套礼节。过去的拜年不象现在,一般只叫声称呼拱个手礼就算完事。那时行完礼后,还要把带来的“年礼”分送到各家,然后听从亲戚们安排这些天来在哪家吃住。之后才能同在家的表哥表弟们去疯。这样的时光一直延续到我上完高中,自己也变成一个风华青年了,还是遵守着这传统的拜年礼仪而去到亲戚的家里拜年。 如今,事过境迁,那拜年的往事也就永远地成为了我人生里的一种古典的美,一种难忘的甜涩回味。 说到正月里的拜年,我印象最为深深刻的莫过于成家后去岳父母家拜年的这段往事。因为离岳父母家的路程遥远,每到过新年去拜年时,我同爱人总是要拎着大大小小的各种包,并抱着儿子而费尽周折一番,受那么点路途劳顿之辛苦而去感受这拜年里另一种情感的相融。 家乡的拜年素来奉行着“初一郎,初二婿”的传统风俗。在这种民俗的感召下,我这一小家子总会在每年的大年初二就出行,而且必需是在天微亮的时刻就赶忙动身去赶搭长途汽车。想起那时小夫妻俩怀抱着儿子站在国道上于寒风里等车来时的情景,那画面真是让人动情,幸福得好有诗情画意。虽然这等车辛苦,坐车也是极度地“加塞”之举,可心里甜美得陶醉。一百多公里的路程,二个多小时的车程,看似“小儿科”的事,可那时不像现在这样交通便利,有时往往要从早上等到下午时才能挤搭得上班车,达成行程。记得儿子一二岁时,岳父母因担心我们在新年里出行撘车的难处,也就不讲究什么“规矩”之忌讳了,总会要求我们在农历年关二十七八单位放假后就过去。现在回想起二老这些不经意的关心,两位老人的这种慈爱,至今令我记忆犹新,让我感受到有一种特别沉甸甸的爱温暖在心里。 说句不怕别人指责的话,由于路途遥远,我们平时除节假日外,日常也难得挤出时间去看望两位独居的老人一趟,平日里最多的也只是打个电话过去问候一下他们的生活和身体情况。而我这位女婿更是不能尽到婿如儿郎的责任,去关照好两位老人的生活。那时感觉自己总有忙不完的事在等着自己,虽然每年当中也会把二老接来小住几个月,但随着他们的年纪增大,也就不肯再来住了,我们也只好时常记得去电话问候一下他们的平安就好了。然而,每当两位老人知道我们要去时,又总是提前准备这准备那的,生怕慢待了我们。想想,他们的这份呵护,是如此的情真意切,这让我至今都难以释怀。 年轮的流转,换来的是岁月的老去和生命的低鸣。现如今,时光去了,长辈们也都相继去了另一个天国,自己也跟着岁月老人成了一个在家等别人来给自己拜年的对象了。然而,每当新年一到,我也会于无意识里又想起那些过往年轮里拜年的事儿,它总是那样清晰地回旋在我的脑海里,而挥之不去。 只是,我不知道以后的新年将会以怎样地一种滋味在等待着自己,它是否会依然地在我的心里形成一种浓淡相宜的心境。而多年后的我,心里是否依旧会有那种与亲人在一起相聚的特别心结,渴望着那种亲情的渲染与烘托的氛围,而弥补我晚年生活里的另一种人生凄美。是否也会一样在老眼昏花的忙碌里,分享到那种人间天伦之乐带给自己一份愉悦心情,并在共叙家常的畅舒里寻找到人生晚年里仅有的那种亲人间的温暖和幸福。 当然,我也不知道到那时,生活的老人是否会赋予我这种美好的晚年人生之境,让我对传统的过年依旧怀有美好的期待,并会为有亲情滋润的美好时光,自心底里展露出满足又真实的笑意。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