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这是发生在十年前的黄河岸边的一个故事。 累,是一种释放,是一份收获,是与自然的亲近。哎,弹指一挥间,三十八年过去,我也是奔四的人啦!好久没有这么累过了……昨天家里的领导老婆大人说孩子大姨家里要掰玉米,问我是不是去劳动改造一下,我想反正在度假,在家里也没多大个事,闲着也无聊,能搭把手就搭把手吧!再说人家三女都去啦,难道我这个大男人还不如个女流之辈吗? 一大早牺牲了懒觉,坐上公车同妻一起向她大姐家开拔。火红的朝阳,蓬勃着。车上人不少,挤得满满的。这是一条由市区通往乡下的乡村公路,坎坷不平的,颠簸那是自然而然的事,在现实的条件下,也是顺理成章啦!孩子大姨大姨夫勤劳了半辈子,年纪越来越大,干劲也越来越大,闲不住,收完了麦子,秋地一块也没闲着,菜呀豆的,听说,还有几亩苹果园,能栽能种的就栽就种,为了孩子嘛!他们有两个女儿,一个读初中,一个读小学,正是花钱的时候呀!说是今年的玉米种了三亩多,地比较远,离家三里多的样子。到孩子大姨家时不到八点,路上走了一个小时的样子!简单收拾了一下就与孩子的的大姨大姨夫一起,还有岳父母和三女一起向战场进军!岳父母他们昨天就到了,这已成了惯例,每年到农忙的时候,大家都要来,尽份心。三女,也就是孩子他三姨,大老远的从灵宝赶过来。大伙顺着乡村公路往地走。秋汛过后的河滩,乱七八糟的大小石头晒了一河滩,仿佛萝卜排队似的。大家说说笑笑走了二十分钟的样子才到地里。极目而望,齐刷刷满地的玉米,还有累累的苹果招摇着,也快到了离开枝头的时候。这是果园间作玉米和蔬菜的。心里不由得有点敲鼓,好天,看架势,把玉米掰下来应该不算问题,成问题的应该是待会儿得把掰下来的玉米装袋运到路边再装上车,实在有点不容易!这路,空走都呼哧呼哧直喘,深一脚浅一脚的,有时还得躲避果枝的戏弄,若再背上百十斤玉米,还真是有点怯场。就这,打电话说去帮忙时,两位东家还再三说不用回去,没事,一点点地,不值顾……说干就干,大家拉开了架势,掰将起来。这掰玉米是个技术活,你不能挽袖子,因为要在挺立着的玉米杆上耍手段,那样的话,玉米叶会使坏的,在你的胳膊上留下道道记忆,戴上手套,手指不灵活,不戴手套呢,手指倒是自如,就是受罪。大伙扎好架子,甩开膀子,呼呼啦啦就上线了。一个个玉米被人们手起穗落,纠结于地。不过痛快了不到二十分钟,我就不行了,手也疼了,胳膊也困了,手腕也划破了,飒爽一点的姿势也没法讲究了,脚上包上了两跎厚厚的粘泥巴,左右各一,甩也甩不掉,重若千斤。也顾不得讲究了,先一屁股坐在麻袋上,抹抹汗再说吧……太阳当头的时候,也是汗水如注的时候。我看着岳父母,六十多岁的人啦,干起活来却不如后生,玉米在他们手里仿佛流水一样,一个个源源不断地滑向地上。啊,这分明是流水线嘛!三女也不输须眉,她家里家外一把手,深得公婆的喜欢,勤劳善良。那两个东家更是了得,望着金灿灿的玉米穗子,棒槌似的,乐滋滋的,情不自禁。妻子也奋勇向前!该是吃饭的时候啦!来得时候带有开水和馍,人们就各尽其量啦!吃饱才好,吃饱干活才有气力嘛!农人就是这样,吃得苦,好对付。吃饱喝好后,大伙就又动作起来!人和机器一样,都需要休息,机器需要加油,人需要吃饭,有了动力,才能向前。在人们的争先恐后下,终于掰完了地里的玉米。那就装吧,那就运吧!女的装,男的运,一包包装起,一袋袋背走。我背着玉米,弯三弯四,左拐右拐。这正如人生的路,笔直的不多,曲折总是难免的,想开了就好!看准了就好!!走对了就好!!!孩子的大姨夫往坡下背的多。我背得是小袋,还不太满,重实在不算太重,不过腿发软,脚打滑,好容易背到车跟前,我的那个头呀,真是汗出如浆,头发都湿了。就这样来来往往,玉米们快乐地躺到了车上。 已是下午两点多了,太阳正严厉地考验着人们。 回来后,我倒头就睡,把早上没睡的懒觉连本带利都补上了,我睡得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在梦里,我看到了孩子她大姨家满屋都是黄灿灿的金子,啊,一条金光大道从她家门前开始,通向远方……梦醒时分,想想农民们一天也真是不容易,一年四季也确实不容易!今天自己干了一点活,怎么就朽成这样了呢?他们常年这样,该怎么得了呀!写日记的当口,这胳膊还酸痛酸痛的。无论如何,今后有空得多来搭搭手了。这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脑体差别就从自我开始缩小吧!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