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昭文著
这是2001年的事了。
电视剧《渭华起义》拍出后,北京有好几位重量级专家来陕西审片,其中来的杨伟光就是原中央电视台台长,后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的主席。他看了片子很高兴,当即就说:。你们拍摄《渭华起义》填补了革命史上的一段空白,这是一段小的空白,还有一段大的历史空白没有填补,那就是刘志丹’。消息传来,我当然很高联了,并据我掌握的史料完全可以写成一部好的电视剧。但还是要翻更多的资料呀,虽然我跑遍了渭南市委党史办、渭华起义纪念馆、省委党史研究室,得来的材料,仍然是有限的。于是,我找到刘志丹的女儿刘力贞。刘力贞我早就认识,记得大约是在1993年前后,我在渭华起义纪念馆体验生活,那时的馆长还是孙仲光,这是一个非常热情的馆长,他不仅给我介绍了一些革命史上的知情人,还帮我把馆藏的革命历史档案材料全调出来,供我查阅。每天我都是在这些文史资料中游弋,这些材料可以说帮了我的大忙,特别是一些知情人谈话记录留下的原始资料,这些资料毫无掩饰地写出了当时复杂的斗争经历。一些资料是鲜为人知,是正面宣传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更不允许出现的东西。使我真正了解到一些革命史上的真实。后来这位好心的馆长还用摩托带着我走村串户,了解知情人。期间,我又认识了李志海,这是又一个非常热情的人,他不仅向我介绍了刘志丹当年兵败秦岭山的情况,还约我见到了当年为刘志丹送饭的两个老人,而且还给我介绍了刘力贞的情况,这才有了他和我相携去西安拜访刘力贞的经过。
记得那是在1993年的6月份,天气已经很热了,平原上的麦子已经成熟搭镰了,高塘的麦子成熟晚,还是一片青绿,我和李志海于一个晚上在西安朱雀路老千所见到刘力贞。这时的刘力贞还担任着省人大副主任,看上去瘦瘦的,和墙上挂的。
。
第十二辑向往崇高镜框中的刘志丹像片十分相像,也是高颧骨,大眼睛,眉浓鼻直,皮肤白皙。她微笑着,看上去十分深沉祥和,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当晚,李志海谈了关于当年刘志丹困在秦岭山中为其送饭的那两个人的孩子安排的事。据说这两个老人当时只有七/\岁,把熬好的包谷糁粥盛到桶中,由两人抬上山去,放到一片包谷地里,由刘志丹等八九个人下来吃用,据说还打了欠条。这两个人应该说和刘家有历史渊源了,帮帮忙也是应该的。
说老实话,1993年的我,虽然创作了电视剧《毛泽东的秘使》,并已由中央重大壹命题材领导小组批准,进入筹拍阶段,可那写的是汪锋啊。对刘志丹在革命史上的贡献我是知之不多,只知道刘志丹是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并搞过渭华起义,可在陕北怎么闹革命,掌握的材料并不是很多的。后来创作电视剧《渭华起义》,对刘志丹的资料翻阅得多了,才知道他曾上过黄埔军校,参加过西安解围,整编过马鸿魁的部队,蒋冯郑州会议之后,曾因是共产党人被押送到河南,许权中在商洛整训准备渭华起义时,才被陕西省委派到许旅。后来在李虎臣和冯玉祥打仗时,和唐澍把部队从潼关撤了回来,参加了渭华起义。至于以后在陕北搞军运,特别是在战略上提出从。红、白、灰。三个方面发展红军,在根据地发展上提出。狡免三窟’的发展方向,在游击战上总结了一整套打法,说句老实话,我对这些方面实在是知道得很少也不全面。特别是刘志丹在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下,表现出的大智大勇,更是一无所知。后来,我写了个电视剧《刘志丹》的提纲给刘力贞寄去,她看了后,很快就来了信,特别指出:刘志丹为什么能称得上革命家、军事家,那不是一句话,那是有史可查的,是有一整套战咯方针的,要不然怎么会打出那么大一块根据地,并成为全国唯一的一块根据地。由此使中央红军长征有了落脚点,抗日战争有了出发点,全国解放有了新起点。此后,我向刘力贞要了许多有关陕北革命方面的书,并大型画册,有一本叫作《纪念刘志丹》的书还是新出的,约六七十万字,全是当时创建陕甘根据地的重要人物的回忆录,特别是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像周恩来、彭德怀、聂荣臻、李维汉、习仲勋、林伯渠、宋任穷诸人的文章,都是历史的见证。
这些文章像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户,使我全面地、具体地、细致地了解到了刘志丹的品质、作风、为人处事的精神、以及他博大的胸怀,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革命必胜的信念,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顾全大局和善于团结的伟对心志。这些材料我一直看了数个月,每每掩卷思索,刘志丹的身影就会出现在我眼前,他那微笑的面容和炯感受生存·散文集炯有神的目光,似乎给人一种启迪和力量。使我再也按捺不住创作的激情,便提笔创作。我先写了一个很详细的提纲,大约有五六万字,送给刘力贞后,她不大满意,送给我了一些未出版的回忆材料,还有过去拍的诸如《刘志丹和谢子长》、《北斗》等影视片让我看。她对过去拍的东西十分不满意,认为不符合历史,还受一些流行的不正确观点的影响。我看了这些材料和影视片,不断地沉思着,说实话是有些困惑不安,不断地思考着如何拭去70多年的历史尘封,去创作这部全国老百姓都在拭目以待的作品,而且其中还包括许多扑朔迷离的历史迷团。当时,有人还建议写成刘志丹之死。,因为全国许多人对刘志丹之死还心存疑惑。有的人建议写成“落脚点’,或“太阳升起的地方。,因为陕甘根据地就是长征的落脚点么。最后我还是把目光投向刘志丹顽强不屈屡败屡战的斗争精神上。正是有这种精神,我们中华民族才得以生存下来,并不断地总结完善自我,冲向世界强国之林。这种中华民族最可贵的品质,才是教育年轻一代的生动教材。
剧本很快写出来了,写了20多集,还是从刘志丹青少年时写起,由刘志丹青少年时期的救国志向写到了刘志丹为创建陕甘边根据地所作出的巨大努力。特别是以他那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来贯串全剧,并在失败和阻力中使他敢于斗争,顾全大局,不怕艰难困苦的坚强性格得以充分展示。剧本送给刘力贞后,她一直看了一个多月,在稿纸上画了许多点点圈圈。她认为剧本的框架可以,但刘志丹写得不够,于是,我又做了数次大翻腾的修改,剧本已改得和过去面目全非,可以说四易其稿。刘力贞才说:剧本只要能达到60分就可以让上边看了。于是,我把剧本交给电视台,当时万盛华导演正在新疆拍戏,他说让电视台刘嘉军代他先看。刘嘉军看后,提了许多宝贵意见,经过再次修改,才报到省党史研究室。
时隔数年,我的愿望只有一个,愿这部电视剧早日和观众见面。
[网络编辑:孙杨军]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