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昭文著
渭南是戏曲之乡,剧种之多冠全省之首,历代名艺人、名剧作家灿若星汉。上世纪60年代并以抓戏著称,其间我也被卷入写戏这个行列。弹指一挥间,三十多年过去了。。枕上推敲忘夜长,苦吟人与睡相妨”。笔耕之苦,苦多于乐,种多于收,因为近年来戏曲这个神圣的事业似被人们遗忘,更加重了苦的成分。多少人曾劝我:写的那戏干啥,又没人看。可是由于我对减曲爱得真切,心中的神圣使我不敢有半点懈怠,戏曲的不景气,也没能让我退却半步。人常说十年磨一戏,三十年中大/J、戏曲还有小品之属我写了30余部(件)。有的剧本历时十余载,夜夜披删,稿纸盈尺,不说是铁砚磨穿,也是。吟得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正像王安石说的。看似寻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数十年中,我没睡过懒觉,没有节假日,连女儿考上大学去学院报名,我也因去北京了解创作材料没能去送。每每提起,女儿总是耿耿于怀,我也觉心头隐隐作痛,我没能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呀I在去北京的火车上,我想到女儿去报名了,不由得心头一热,流下了泪水。心中暗暗喊着:女儿呀,你应该理解●你的父亲呀数十年中,我为了写戏辛苦有加,不断地拷问自己:有没有离队或在思想上和感受生存·散文集自己的队伍拉开了距离的情况。为了搞好创作,我没有忘记生活这个源泉,同时也翻阅和研究着有关创作方面的理论文章和资料,深深地思索着、调研着、体察着。在这种思考的作用下,写了30多篇有关戏曲美学和探讨戏曲危机方面的论文,并在国家、省、市(地)刊物上发表或获奖,也有参加省、市研讨会的。当然这首先得感谢渭南这个戏窝子,为我坚守阵地提供了诸多方便。市上每次举行的戏剧专题研讨会我是必去参加的,每次都带着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形成文字以求认可,积累下来收获甚丰。
此后,我还向传记文学和电视方面努力,特别是对革命历史题材情有独钟。为此曾在高塘渭华起义纪念馆住过数个月,好心的馆长孙仲光并李志海同志、许共和同志,为我提供了大量资料。仲光同志每天骑着摩托带我到秦岭一带察看革命遗址并找人谈话,使我写出了《许权中传》、《王尚德传》、《留得真情在人间》、《银菊赋》等长篇传记文学,并和散发在各报刊的报告文学、散文札记数十篇计逾百万字。
革命历史题材方面的电视剧《毛泽东的秘使》、《渭华起义》的创作和拍摄受到渭南地委老书记白云峰及丁文德、刘步芳、刘京运、别魁检诸同志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使我相继又写了20集电视剧《刘志丹》和20集电视剧《李十三》等近200万字的电视剧作品。《渭华起义》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十多家省、市台相继播出,并获得第二十届中国金鹰奖中篇电视剧优秀作品奖。30年耕耘播雨不尽艰苦,30年含辛茹苦带来的是丰收的喜悦,30多次获国家、省、市创作奖、证书盈尺。每每收获我只把它作为加油站、起跑线,并不断回过头去审视走过的路程,常觉感慨多多。其他方面的创作收获无论如何也没能让我忘记戏曲这个心中的圣物,虽然觉得对戏曲创作付出的太多,收获甚微,但无论如何也不肯辍笔,可以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痴情不改,不说以前的戏曲创作,自2000年世纪之交始至今,就创作了五部大型戏EB]BU本,有:《路在脚下》、《果熟时节》、《女县长》(改编)、《十五月儿明》、《生命之歌》等,小戏曲小品那就更多了,不过,还是广种薄收,这五部大型剧在这四年中发表和演出的还占不到一半,其中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非艺术因素的干扰。剧本和小说不同,不但要写还要赶机遇,难言之隐只有天知地知我知同行知了,急功近利当然是自身的过错。感叹之余,常常对已发表的论文和有关资料反复揣摩,想多悟出些人生的真谛,尽可能地作深层次的思声。于是在戏曲创作方面发现了一个怪圈现象,那就是多愁善感的戏曲对其命运的抗争,由于人为的作用使其偏第十二辑向往崇高离了自身运动的轨迹,总是走回头路。因受责任感的驱使,别无选择的我只有狠着心沿着这条艰难的路探寻着,这种探寻不是怜香惜玉,而是发自肺腑抱着殷切希望的探赜索隐。因此可以算作是赤诚的关注,求实的坦言,其出发点是甘愿当铺路架桥者,这种真情的奉献使自己决心为一往情深的戏曲继续呕心沥血,捧出至深的情思。于是,把自己已发表的或获奖的或有价值的剧作和论文,经反复筛选,用其一部分,以飨读者,或许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戏曲的发展,戏曲的振我,或许有所裨益也未可知。有了这种想法后,我便和全国著名评论家王安葵先生联系,寄去了文稿嘱他作序,他欣然答应。这使我倍感戏剧界师长与同仁的亲切、温暖和关爱。
安葵先生和我的关系,还要上溯到1988年,那时,我创作的大型历史剧《焚佛记》在省《当代戏剧》发表后,和我素味平生的他站在全国的高度上首先发现并在《1988年戏剧创作概观》中作了高度评价。对他的人品文品我是极推崇的,虽在当时未见其人,但他的文章我读过很多,深感文笔独到,造诣极高。他对我的关注和厚爱,在这里用感谢这个字眼很难表达出自己的全部感情,只能把他作为人生学习的榜样,让自己终生受益。
在准备出版时,赵熙老师热情地帮助了我,他欣然命笔,为选集题写书名,师长的情真意切,更使我感激不尽,深表谢意。在出版时,高英杰老师作了许多工作。在这里只能说一声谢谢了。
其间,也受到好友吴孝斌、李高田、李悌南诸人的帮助和支持,在此谨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认识有限,选集中偏颇之处难免,愿诸位同行包涵并多多赐教,以求共勉,书中所涉及到的一些事例,并不是对某个地(市)、县而言,是对一些普遍现象作表层开掘是对戏曲危机的感言,是提点建议和看法,绝没有针对性,一切都是善意的。
请不要对号入座,更不要断章取义曲解初衷,以求对戏曲危机寻找出正确的振兴路子发表于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谭昭文剧作论文选集》
[网络编辑:孙杨军]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