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昭文著
大约是过去一段时间常听《杨家将》的缘故,心里总喜欢那个操着山西口音的寇准寇大人。后来接触的渭南志书多了,才知寇准竟是渭南乡党。他出身贫苦,早年入仕,三次为相,两居枢院,敢于擢贤才,黜庸碌,整吏治,不怕犯君颜,居官四十年清正廉明,临危不惧,勇平敌寇。由于不造私第,被称为。无第宰相’,死后葬于渭南官坻乡。于是我便肃然起敬了,总想去看看,正好劳人局约写寇准的文章,一行5人便去谒寇准墓。
正是初秋时分,半阴的天空滴落着稀疏的太阳雨,车子过了渭河约行40余华里,又拐向西,便成了土路,难走极了,不知转了多少弯,经打问才知离寇准墓不远。
并被连片的芝麻地严严实实地包围着。穿过芝麻地,这才看到寇准墓座北面南,有一丈五尺多高,周围长约六七丈许,墓前是清朝乾隆年间立的碑,碑身断裂,字迹剥落,只有。寇莱公之墓’5个碗口大小的隶书,虎虎有生气,新修的青砖碑楼有一丈多高,背面有一方石刻小记,记录着官坻乡重修碑楼和石碑失而复得的经过,碑楼旁竖着约3尺高的小石碑,上刻省级文物保护字样。
此时,同行的老郭兴致正浓,折了一根JJ、树枝,拨开浓密的酸枣丛,带头爬上墓顶。极目四望,渭河之滨,广袤百里,尽染秋色。玉米、豆荚、棉花、花生的嫩绿、深绿、墨绿、浅黄所泛起的晕圈,被责任田的方块切割成奇特的图案,闪烁着初熟的温馨。此时的寇准墓显得十分恬静,仿佛是站在绿色田畴中的关中汉子,透出几分朴实,包含着一些粗犷,也许是渭北大自然的壮美。才塑造出这一历史名人的性格。
不是么?寇准不正是以这种独有的气质,常和太宗皇帝争论不休,甚至扯住龙袍,直到申诉得让太宗诚服,才肯告退;他当殿指责朝廷用刑不公。并以祖吉和王淮贪污受贿为例,一状告倒丞相,扳倒三辅,正气凛然;他曾在辽兵南侵瑚N县被陷之时,力排众议,率兵出征,克敌制胜…… ’
这种精神和气质,让人必然地和关中人的倔强性格联系起来,难怪千百年来,感受生存·散文集人们像足踏黄土地一样坚实地记着他,歌颂他。是啊,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尚能如此,而生活在反腐败斗争的今天的人们,该把自己定到什么格上呢发表于1992年《渭南报》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