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需要“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新编线腔现代戏《洽川人家》就是这样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源于生活。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洽川人家》取材于发生在陕西省合阳县农村的一个真实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村民王有仁、李景云夫妇捡拾留养了一个面部严重残疾的女婴,艰难养育二十年。为了使女儿能够治愈面疾,夫妇俩毅然将健全的次子过继给了三弟,奔波求治十年有余。超乎寻常的义举深深地感动了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军医们数度攻克世界级医学难题,终于使丑小鸭还原为美丽的白天鹅。剧中人物原形,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活生生的人。剧中的医院,就是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 生活不等于艺术。艺术的真实也不是生活的真实。合阳县将这个故事搬上舞台,经历了艰苦的创作过程。新蕾剧团团长赵小龙、编剧李笑迎深入乡村走访、挖掘,创作完成初稿《爱催花儿开》,后又数易其稿,改名为《大爱情缘》。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指导下,综合文化界戏剧界有关人士意见,再次对剧本作了重要修改和提升,更名为《凹面女》,被省剧协评为2013年创作剧目一等奖。随后省文化厅召开了改稿会,邀请省戏曲研究院着名编剧党小黄对剧本进行修改润色,剧本正式定名为《洽川人家》,邀请省戏曲研究院一级导演贺二琳与贾建忠共同执导。使本剧有筋骨有温度,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彰显大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洽川人家》的成功之处在于她充分展示了陕西农民大善、大德、大爱、大美的光辉形象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了社会正能量,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起到了引领社会风尚、教育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本剧中,这种大爱体现在三个层次上。首先是村民杨仁厚、淑云夫妇对弃婴杨娜的情感,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人类的爱基本是源于血缘的爱,对生命的延续和存在的爱护,这是个体的爱。杨仁厚夫妇对杨娜的爱跨越了血缘关系,可以称之为大爱。现代社会中,个体的爱往往显得有些苍白,在很多情况下无法改善人们自身的生存状况。其次,村民及乡村干部,乃至第四军医大学的医护人员的爱,这是一种群体的爱,社会的爱,体现了社会道德原则广泛的遵守和认同。借助社会的爱,可以积聚更多的能量,实现更多一些的目标。剧中,杨娜的面疾,光有情感的付出,或者有物质的给予,也无法改变的。真正为生命唱响赞歌的是科学技术,这就是本剧体现的第三种爱。 杨娜患有一种世界罕见的先天性双侧颧骨、上颌骨缺失病,病情复杂,就连从医几十年的专家教授也从未见过。完成治疗不仅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而且需要综合运用多项高新医疗技术,手术精度和难度前所未遇。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面对花季少女求助的眼神,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专家教授们多次论证、缜密推演,决心攻克这道世界医学难题,在得知杨娜家境贫寒之后,同时决定免去所有治疗费用,并把她专程接到医院。经过三期五次手术、历时四年时间,手术终于成功,大爱之歌再次奏响。杨娜和同龄人一样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小戏大爱。《洽川人家》这部戏,讲的是合阳故事,编剧演员是合阳人,音乐用的是合阳线腔,舞美设计融入的是合阳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不仅是新时期合阳人道德风貌的展示,也是时下合阳地方风情的展示,让人们在感受人间大爱的同时也领略到了线腔这一古老剧种的独特魅力。 线戏渊源,十分久远,距今差不多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流传于陕西合阳、大荔、澄城和山西芮城等地,是典型的小剧种。2006年4月列入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线腔音乐旋律是非常独特的,以合阳地方语言为基础,弹奏高亢激越,主调悠扬婉转,柔和细腻。 在《洽川人家》的演出中,我们不仅欣赏到传统线腔的柔美,更多的感受到了现代艺术炫丽的色彩,宏伟的气势。这一切结合得又是那么完美。当独具匠心的心形镜面推上舞台,合着唯美舞蹈,杨娜解开面纱的一刹那,全剧进入高潮,我们感受了时空穿越般的惊喜。随着全场掌声的响起,线腔——这一小戏种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成功地演绎了一场人间大爱!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