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昭文著
人们常把烛光比作教师,照亮了别人,燃尽了自己。可文艺界也有这样的人呀,在关中北填一个古城中,就高树着一支文坛上的蜡烛,是一支不熄的烛照。可以说为了一批文艺新人的出现,他竭尽全力,使尽浑身解数,放下自己的创作,宁作新人的引路人,至今仍不辍笔。
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末期,“文革”火焰正在燃烧,到处都是造反的人群,工厂,学校,农村都处在一片混乱的状态中。可是在高有十三层的古城的北寺宋塔下的文化馆院内,古式建筑的长廊。和高大雄伟的大成宝殿,把这里的一切映衬得十分庄严,且一片古香古色,金碧辉煌。已近年关的冬季,刺骨的寒风呼啸着,把院中高大的数百年古柏刮得发出凄厉的响声,瑟瑟发抖。天空是灰暗色的,使这里的一切都变得灰蒙蒙的,但呈现出一片远离混乱整齐有序的景象。就是在这样的天气中,文化馆的古式建筑长廊下的砖铺地上,挤满了人群,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穿着各色破烂服装的人们,不得不裹紧衣裤,因不禁寒风而抖动着,但他们都显得那么认真,一脸庄重的神情。长廊门里也挤满了人,长桌上有人正在作文学讲座,那宏亮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直冲寒冷的天空。
这是县文化馆主管创作的干部赵作雨组织的文学讲座,而且是在每月都举行两次,要赶在有集市的日子。他说,有集日,既上了会,还听了讲。我那时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当然是其中一个积极分子了,也常把写的稿子送到赵老师那里。赵老师非常热心,他似乎对文艺事业爱得出奇,不仅经常组织讲座,而且每年还组织两次创作会,把有基础的稿件拿到会上讨论,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举行这样的会还要请来省上和地区的专家来评点,我那时也因此结识了省地许多著名文艺专家,诸如:张沼清,李群芳,李孑,高少峰,叶涛等,这对我这个文学爱好者说来,影响极大。
一个不知文艺创作为何物的人,知道了怎样创作,知道了怎样从生活中掘取宝藏并提炼成文艺作品。他每年必要举行一次改稿会的,这样的会一般要开l0数天,并把感受生存·散文集有基础的稿子送到地区和省上,把有基础的作者送去参加省上的改稿会,他必要陪着参加到底,或直接深入进去。记得我的处女作小戏《新任支书》、《验猪记》等作品的出笼,就是凭他用这样的方法扶植起来的。我写的大型戏《峻岭春风》他和我参加了省创作会,一改就是数个月,真是尽职尽责。记得那时在古城举行的改稿会,多是在寒冷的冬末,和火热的夏伏,因为这时人闲一点,学校也放了假,那时没有火炉和风扇,真是难熬极了,可他总是乐呵呵的。
由于赵作雨老师热爱人才,使蒲城的创作力量大增,当时在省上和地区都是名列前茅,那时其他县多是一名到数名创作人员,而我们县皎皎者就有20多名,这使省地专家们大为兴叹,看着这位当时已年过40余岁,且消瘦得腮帮窄窄的,像刀削一样,整个身体可以用高粱杆子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且脸色黄黄的。由于劳累,让他的脸色黄中透着青黑,这让许多创作人无不发出赞叹。赵作雨老师为了让有更多的新人出现,他组织起县创作组,我当时就在其中,长年累月地改稿子。为了方便作者,他把自己宿办合一的办公室腾出来,供作者住宿,他自己则住回城边的家中。为此,老婆抱怨起来,他也毫不在乎,领着创作组几个人,深入到农村、工厂体验生活。那时艰苦,不管是赤日炎炎,还是冷冬寒天,他都是骑一辆半旧的自行车,穿一身褪了色的旧中山装。有时,我跟着他,每到一处,他还要给学校学生作辅导报告,并亲自动笔修改稿件。为了使作者们长足前进,他常常把在外地工作的文艺专家请回来,为本地作者辅导。诸如《延河》编辑部的雷乐长,还有当时在部队的王东汉。东汉在部队搞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创作,颇有些成绩,发表了好些小说。他回古城时,赵作雨老师就让他作过两三次辅导报告,每次都有六七十名业余作者参加,我当然地也参加了。记得有次是在南门跟前城关镇里的一个会议室,当时天热得出奇,可在会议室中,赵作雨老师挺着身子坐在那里,极认真地听着,脸上凝聚着庄重。 ’
赵作丽老师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的隶书写得很到位,笔笔见功,他的画也画得好,可惜他没有发展,如发展,现在必是一个著名书画家无疑了。他的诗文写得很有特点,可是他把这些都放到一边,专心致志地扶植新人,抓创作,因为他是一名文化馆抓创作的干部,他要尽职尽责呀。古城是一个文化大县,文化人很多,可以说,除了一些原有的有名气的人外,六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文艺创作人员,十之八九都是他培养起来的。现在,我见到一些文友,特别是过去在一起改过稿,开过会的人,第四辑回味友情不管现在干什么工作,提起赵作雨老师来都竖大拇指,认为古城的文艺力量是赵作雨一手抓起来的,功不可没呀。
赵作雨老师酷爱文艺可以说是一种嗜好了,他不管走到那里,抓创作到那里,扶植新人到那里,他也写作到那里。记得八十年代初,赵作雨老师离开文化馆,到城关中学图书馆工作,他立即在那里生根发芽,搞起校园文学。他出一种校园期刊叫《新苗》,在校园中爆晌起来,形成一种气候,学生中的会员日渐增多,有的文艺爱好者的文章不断地被刊登出来,有的还被推荐到省刊发表。他还约一些教师和知名人士写评点文章,使这些作品得到升华,文艺新人辈出,在这里他又桃李遍天下了,他又成为校园中的知名人士了,他又成为学生们崇拜的人物了。此时的他已年近六旬,可笔耕不止,作品颇丰,有校园文学,有戏曲作品,有小说故事。且是历史的,现代的,传说的,涉及面很广。赵作雨老师可称之为不倒翁,可称之为文艺辅导的领军人物,可称之为文坛上的传奇人物。
后来,我见到他,那是在20世纪末的一天,省作协在渭南举办省作协会员会,他来了,那时他已届7旬了,还是过去那一副模样,瘦瘦的,但脸色朗润了许多,身材笔挺,看去没有一点衰老的样子,走起路来还是那么刚强,没一点萎缩的感觉。他一见我就问书号上的事,说古城某作者要出一本诗集等等,我不由得心头一颤,这么一把子岁数了,已是古稀之年了,还关心着别人。一问到他的情况,让人大吃一惊,他还手不释卷,笔耕不止,出了好几本书呢,有小说有散文,还有传奇故事,他已把王鼎的有关故事写成小说,戏曲,故事等版本,还正写郭坚了。当然郭坚我是知道的,是民国时古城一位传奇人物。且书法很有造诣,堪称上乘之作,枪法极准,又很有文采,应该写哇。大约是在去年,赵作雨老师已是七十六岁了,好友李高田说,《郭坚》小说稿已送给了他,二三十万字呢。写的很好,并说:。原来那些作品的文字功底,我不敢恭维,可这部小说好,可读性十分强烈,文字功底极好,极老到。。
我听后,不由得沉吟起来,对其精神吟颂道:
人到古稀罢耕桑,赵老握笔更刚强。
古城培育桃李盛,书案挥洒风雅生。
百尺竿头仍跃步,千古文章欲称雄。
著作等身待品评,精神永著圣人风。
感其精神,赞其为古城培养人才之盛举,属文以记。
愿赵老愈老愈坚,著作更丰,万事如意。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