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昭文
我和李高田认识是在1972年。那时在渭南开创作会,我见到这个看去才20褂零的他,他穿着一身军装,是在华阴县中队干着秦琼当年干的差事。这一见让我对他的印象极深,一是他长得特别魁伟,近一米八的个头,看去墩墩实实,像一座铁塔。
浓眉大眼,透出股灵气,身材又长得苗条,乍看去十分英俊挺拔。红扑扑的方脸又给人一种朴实俊秀文气的感觉。他的诗写得很漂亮,许多诗都在《渭南文化》上发表,也有省上发的。虽大多都是新诗体,但写得很美,很有些韵味,让人读之有一种春风扑面之感,又像是品茗饮醪,美不胜收。当时不像现在报纸刊物满天飞,刊物则是凤毛麟角,省上就是个。群众艺术’,渭南就是个。渭南文化”,而且。渭南文化’每年发不上一两期,所以能在这个刊物上稿,那没有一定的水准是不行的。因此,我对高田产生了极好的印象,我问他这些诗都疋怎么写出来的,他没有回答。后来经打听才知道,他处的环境并不怎么理想,在县中队管后勤工作,事多如牛毛,由于是个秀才,中队整天要分配些材料让写,忙得团团转,那些诗都是在别人休息后,他才伏案写的,确是用心血汗水换的。
那次相见经打问我们还多一层关系,都是蒲城乡党,所以谈起来格外亲切。后来知他是贾曲宜安人,离我们村更近了,远亲不如近邻么。他曾约我说,啥时游华山到华阴来,这句话当时还没能兑现,时隔两年他便复原回蒲城了,并调到尧中去教书,当个孩子王。尧中虽是个远近闻名的重点学校,出的人才多,可他是个民办教师。我当时纳闷,怎么在部队上干了那么多年没能混上个吃皇粮的,那时吃皇粮可是至关重要,端上这个铁饭碗那可是不得了,婚姻什么的都好解决。作为这么个才子,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连个媳妇也没有寻下,70年代末他已算是个大龄青年了,因家里穷,别人一问又是个民办教师,便退避三舍,我也为他介绍过几个对象,终未成功。但不管怎么样,他还是很刻苦的。尧中有个苏阿刚老师,是个著名的语文教师,高田在课余,经常找他不耻下问,探讨学问。几年过去,他把汉语的字、词、句、感受生存·散文集章、语法、修辞学得精通极了,每每到了晚上,他总是孜孜不地攻读。我每次上县总要到他勇ll]J L去谝闲传,他根本不提什么家庭婚姻上的事,说到的便是字呀词呀的,考试题什么的,特别当时正处在改革开放年代,恢复了高考,考基础题成风,语文课也难教得很。我每次见他都被他的刻苦钻研精神所感动,总有一种我不如他的感觉。后来他考入陕师大函授部学习,我当时也参加了,要求严得很,3年时间,每年要大考一次,他不仅考取了专科文凭,还考取了本科文凭,真是不易呀。
他的婚姻问题解决了,是当初在华阴当兵时一个医院的姑娘相中了他。时隔数年,这个姑娘几经周折,寻人打问,一直寻到蒲城,真是个红颜知已,当然也使高田感动不已。可是谁又知道姑娘的母亲嫌高田家穷,高田不是吃里粮的,这真是当头棒喝。在他绝望之际,姑娘又打来电话,让他到车站接她。当高田用自行车把姑娘往回带时,半路上,高田又怕她嫌穷,便说:。这个事情你考虑好,我家穷,又是个民办教师,不要吃后悔药。’姑娘一听,生气了,从车子衣架上下来,往地上一坐,土路上满是蒺藜蔓,蔓上满是带刺的蒺藜,她把一条手绢一条一条撕碎,手指慢慢地在地上划着,划出了血,全不觉疼。看到她意志这样坚决,高田怎能不心生感动,便拉着姑娘坐上车。到了村前她问道:。你看我脸上还有泪痕么。。她脸上灿着笑,要见公婆了,姑娘是有心计的人,一切不愉快都不能让公婆觉察出来。到了家,那是徒有四壁呀,低矮的土房被烟熏得黑糊糊一片,姑娘并不管这些,亲自下厨,烧水洗刷。
她端来一盆水进了房子寻不见凳子,便半开玩笑地说:。相公,水该放到哪儿,八仙桌呢?。姑娘学过戏,便借戏曲中的语言,开了个小小玩笑,弄得高田确是无地可容。
家穷啊,听高田说,当时结婚的钱都没有,还甭说给人家姑娘娘家的礼钱。怎么办,把个年过七旬的父亲弄得整夜睡不着觉,在院中转来转去。这种尴尬,在70年代中贫穷的中国人大多都经历过。历史真是一面镜子,今天吃白馍夹肉片的日子和过去是天壤之别呀。
因为穷,使高田这个血性汉子成为能刻苦钻研并有才气的人,但是还是不得不离乡背井,二下华阴,承蒙廉北辰先生厚爱,在华山中学这个过去曾是朱熹讲学的地方,执鞭再当猴儿王。本来极想在这里混出个名堂来,养家糊口,无奈迫于生计,想混上个吃皇粮带户口的出身来太难了,便不得不聘游祁连山去当云游教书匠。
听高田说,那里的海拔高,空气稀薄,晚上睡觉都不敢侧身。好赖是解决了家属户口,又吃上皇粮,只有一声叹息。
我后来调到渭南艺研所,约在80年代后期,我又一次见到高田,是在去华阴的火车上,他已是儿女成双了。听说他正往回调。后来我真的在《华山文学》上见到他写的散文,才知道他三入华阴,在华管会当宣传科长,真是为了生计,出山又归山。
不过这次今非昔比,是一身荣耀,官居八品。但仍不忘努力,参与策划了中央电视台大型西岳艺术片《华山》的拍摄工作。他是个闲不住的热心人,足迹几乎踏遍了华山景区的每一个角落,在国内外十余家报刊、电台发表散文,多次获奖。为京津、沪等16家省市电视台采风编印了5万余字的拍摄素材。被著名评论家李星称为。华山儒者’。
我和他再次见面时他已调到渭南电视报社了,他送来~本自己写的书《华山旅游指南》,这是一本饱含着心血的书,是耕耘不止的结晶。我仔细地看了这本书,眼睛湿润了,我真正感受到了他的精神张力和感情的冲动。我觉得我和他大半生的情结大约就结在这个拼搏E。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