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昭文著
我见到汪老已有五六次了吧。初次接触是在1992年腊月里,那时我正改编电视剧《毛泽东的秘使》,戏中的主角是汪锋,开始还不敢写汪老真实姓名,只好甄士隐贾雨村了。但有些材料是要了解的,所以只有去北京见汪老了。
对于汪锋这个人我听说得很早,大约是我一开始创作电视剧就和中共党史结下了不解之缘,连着写了几个大人物的传记,有幸在渭华起义纪念馆住过一段时间,那个好心的馆长把我用摩托车带上到处搜集材料。所以对汪锋、高克林等人的事迹材料看得多了,也听得多了,知道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从材料中知道,汪锋十多岁就在兰田参加了革命,后来在陕北和刘志丹一起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也曾二下渭华创立根据地,毛主席一到陕北就派他作为特使去到西安,说服杨虎城将军一起抗日,搞统一战线,以至到第二年就爆发了西安事变。后来他还化装成国民党少将千里走单骑,去接替中原突围后生病的李先念将军,让其返回延安。赴任途中真是历尽艰险。解放后历任几个省的省委书记,后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应该说我对汪锋是肃然起敬了。可这个敬并不是因为他官职大,能找个靠山,而是因为他确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且是有胆有略,拜访他也不是我要把他作为感受生存·散文集主人公写成电视剧图到什么好处,而是更能多知道一些他在西安见杨虎城时的具体细节,这样就能使剧情更生动,并且更真实的反映历史。
时值隆冬,天还下着小雪,汪锋的秘书王刚打来电话,他大约是寻不到我单位的电话号码,所以打到市文化局,才又和我联系上的。他一开口就是:“谭昭文先生吗l”先生二字虽听得多了,但别人用于我,却是第一次,让我感到陌生,突生紧张,这种称谓实在让我诚惶诚恐,实在觉得有点承受不起。加上几十年来,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互称同志中泡大的,同志称谓习惯且耳熟,称先生便觉有点害怕,不过当时这种名词确已流行,有的人也学国外称她的男的为先生。为了尊重对方,也称对方为先生。所以,权且让称呼一回吧。
据王先生的意思让我于元旦后来北京。我是第一次去北京,北京究竟是什么样儿,虽从书本上和图片上看到过不少,可亲眼目睹她却是从没有过的。也许是由于这次机会,使我多次进了北京,并且在1996年进到人民大会堂开了会,发了言,真是荣幸之至。因此,这第一次太重要了,应该说还应感谢作为原政协副主席的汪老愿意接见我。
交九后的北风是十分寒冷的,在滴水成冰的日子,我乘坐着去北京的84次列车出发了。V这趟车是特快列车,只在省级站上停,所以速度快。车上有空调,在严冬中温暖如春。我的座位上同坐着一位解放军战士和一位藏族妇女,那位战士很热情,他是宝鸡人,说来也是乡党,他把回家捎来的红枣柿饼让给大伙吃,并热情地为同座的人端水。因他是在北京部队里的,对北京很熟悉了,所以下了车,他指点我坐几路车便可以到达西直门,因为我住的地方被安排在中直招待所。
冬天里的天黑得早,我们出火车站时,天就慢慢黑了下来,公共车是乘着夜色向前驶去。忽然天安门出现在车窗外,她周围整个是由灯光装点成~个五光十色的轮廓,在夜色笼罩的空间中闪烁,仿佛一座琼楼仙宫,那么雄伟,那么美丽,那么迷人。以前的天安门我都是在书本上看到的,今天虽是在车窗中领咯到她的风采,但还是让人为之一震。我的心似乎在激烈的跳动,沸腾的皿液似乎一下冲上头顶,激动不已,不由得站起身子,凭窗全身心地瞻仰着她的光彩,似乎要把她的每个角落都尽收眼底。我太兴奋了,但又怕人笑话,笑话这个乡巴佬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没有见过大世面。后来想起那次看天安门的情景还暗自发笑,觉锝自己太可笑了,可这在当时确是事实,大约在那些见过世面的大人物眼中也许觉得这是小人物的举第二辑人格撞击动,是愚昧的乡里人的心理,但天安门确是我从小在课本中看到的圣物,是心中的向往,是神圣得再也不能神圣了的建筑。文化革命中我也曾想借串连去北京,看看天安门,可是没能做到。当时我还问过一个去串连的人,天安门是什么样子,像画上的么?他说,就像西安的城门楼子,比城门楼稍宽稍大一点,我在心中确画不出个大、来。但心中一直想着啥时能亲眼看到她是什么样子,究竟有多大。
我到北京的第五天才在汪老家中见到了汪老。他家住在新街口外大街4号院中,是个老干部的家属楼,楼的建造格式是独院式的,有两层楼,前边一个大门。上了石阶进门后又有个中门进去便是客厅了,这个客厅也不算大,看样子不到30个平方吧。里边放着几对单人沙发和一付长沙发,客厅中还放着一些古玩和大瓷瓶之类,铺着地毯。进了门汪老就热情地把我迎进去,汪老那时有八十岁了,个儿不高,花白的头发,胖胖的身材,看去很精神。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皮肤有点黑,这大约是,过去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到处奔波晒的吧,也说不清。她的夫人陈芳也出来了,看去是个很精干的人,不过看去比汪老JJ、许多岁,头发也全白了。听说过去汪老做省委书记,她做办公室主任。据说她原来不姓陈,原藉和我一样是蒲城人,而且出身富贵之家,后来姊妹俩个都参加了革命,才用了化名,而且开始做地下工作和汪老扮的是假夫妻,后来假戏真做了,不过这个化名一直化下来到今天。
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戴临风同志介绍,他们原来都在一起搞工作,汪老晚上爱打呼噜,他们问陈,晚上怎么睡着,陈说开始睡不着,后来习惯了,汪不在家,没有呼噜声倒睡不着。惹得大家都笑了。
作为汪老应是长辈了,我来向他了解的是当年的历史,当然不是考究他的家事了,说这些只不过是当时听到的一点传闻而已。
汪老看去是个不喜欢多说话的人,他看着我,让倒上茶,只是在抽烟,但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嗡嗡地响,似乎是落地有声。
我问到当时的情况,他说:。开始陕北也是闹极左,毛主席初到,是在黄龙县往上走好远一段路的一个小山村住着,村子里没有几户人家,在村边的土窑洞中支上木板,点上小油灯。十月里陕北已是很冷了。寒风透着骨,战士穿的还是半截袖,半截裤。后来徐海东给毛主席制了身袂衣,生活艰苦得很……。
我问到极左的一些具体情况,汪老似乎不愿多说,但还是长叹一声说:。我是在二下渭华时受了伤,治病时党中央指示我要我向红25军说明西北军杨虎城部的张感受生存·散文集汉民是共产党员,可那时是非常时期,红25军也是从鄂豫皖突围出来到陕南,情况不明,不但消灭了警三旅,还把我和张汉民逮捕押往陕北。张汉民被杀,我是到陕北后被说明是红26军一团政委,才放了的。可崂山战役后,我和刘志丹、习仲勋等又一次被捕……’
我听了心情十分沉重,当然汪老说的有的我在材料上已经看到了,有的是从一些人自述上看到的,当时的情况确实严重呀。我的目的只不过想通过汪老把有些情况证实一下。我也想过,汪老是在。文革。中受过迫害的,犹存余悸,作为他有那么多的经历,是很有城府的,所以不可能把有些细节或看法直接谈出来的。
在谈话中,汪老的女儿汪南宁也带着孩子来了,她是在《人民文学》编辑部工作的,性格很直爽,一进门就让我感觉出火辣的味道儿。她坐到沙发上只和我寒暄了几句便谈起电视剧的创作来。她直言自己的观点,认为不管有些人当时怎么样作,历史有大趋势,当时的大趋势就是抗日。她笑着说:。你写的那个县长也好,杨虎城也好,应该看到大趋势,不然就不会有以后的西安事变。”
她说的话立即受到在座的人的反驳。都说道,你这是大道理,那里知道其中的艰难险阻呢。
汪老的夫人是个很沉静的人,她坐到那里一直没有说话,有时也插话只是很简短,更多是倾听。看来她很有修养。只是有时不断给汪老解释汪老听不清的地方,年纪大了耳朵毕竟不灵了,或理解上有误差。
谈话很愉快,这夭也是在汪老家吃饭的。他的餐厅就在客厅的右边。门内摆着两张饭桌,窗明几净,厨房紧靠着餐厅,做的是陕西饭汤面条,端来放到桌子上,大家便边吃边谈。我后来遗憾的是这次会见可惜没能照一张照片作为留念。
后来北京下了雪,雪下得很大,真是瑞雪兆丰年呀。北京的天气真冷透了,我踏着厚厚的积雪专门访问了当年参与秘谈的庞志杰和闰揆要,庞志杰住得很偏僻,我直拐了十几个胡同还没有寻到。后来,都快到他家了还是寻不着,打电话,家人又说了方位,七拐八拐还是找不到。小巷中一群买菜的家属我打问了一下,才问到。
庞老年事已高,他家住在一个很大的家属院中,房子的样式都差不多,排列得也很整齐,仿佛是集体宿舍。我到了他家,老人还睡在里边,他的老妻把他扶出来时,走路都有些困难,让人看去身体条件很差,穿得很厚,尽管房子有暖气,他似乎还感到冷。他的夫人看去比他年轻多了,个儿不高,很精干,很健谈。她说:。他呀耳。第二辑人格撞击朵也聋了,眼睛也看不清了,唉,身体差得很,你要问什么就问吧。”
我连说了几遍,他还是听不见,还是夫人在他的耳朵边上喊着说:。就是问年你保护汪锋和杨将军谈判的事。~噢噢,”庞志似乎明白了,点着头,用沙哑的声音说:。噢,其他事情统统忘记了,惟有这件事像刻在心上,忘不了。前几年我见了汪锋还说,习BB,-J亏我没把你枪毙了,习BB,-J毙一个人很容易,不需多的手续。。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呢。
庞志杰说着激动了,眉飞色舞起来,似乎看去年轻了许多,他说:“那时我就是共产党员,有天传来党的指示:让保护汪锋,让谈判成功。我听了傻眼了,当时杨虎城将军虽然开明,部下共产党员很多,可红军消灭了警备三旅,还把旅长张汉民杀了,这在西北军中震动很大。你想么,那时的军队江湖义气很浓,哥儿弟兄的邦派气很重,弄不好就出问题。但党有指示,就坚决照办。不过汪锋一来就被逮捕软禁在军法处,我当时就在军法处任保卫队队长,所以趁机会保护他,给他搞联络,向组织提供情况,促使谈判进行……。
庞志杰说得头头是道,没有半点含糊的,我真庆幸这位老人能提供这么多情况。后来我还和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联系,正好他病了,发高烧,他的夫人陈茵说,只有等他病好了再说。
在访问中,天气惭惭晴和,我又一次瞻仰了天安门,以尽心中之愿。记得那是九点多一点日寸间,我乘地铁到了大前门。北京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习gB,-J我总以为北方的风沙多,造成这种灰暗的颜色。直到l998年,在报纸上看到北京被评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北京提出治理黑锅盖,我才知道北京当时的灰是工业的废气污染造成的,尽管如此,由于心理上的崇敬和信仰,所以总觉得那儿是明朗的。
我首先走入天安门前的大广场,这广场好大,真是数百万人都能容纳下的大广场,一眼望去广场大得让人感到一切放在这里都显得很渺小一样。方砖和石条铺成的地面,平整如砥,让人一下子觉得眼宽极了。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便很近了,这时我才明白,天安门原是故宫的一个大门,看去并不高,只是那硫瓦和红墙显得很特别,过了金水桥就可以通过前安门进入故宫。宫门修得高大雄伟,全是拳头大的铜钉钉成的。进门是个椭园形的穹窿顶式长长的通道,可能是平时说的城门洞吧。里边有条小街我不知是不是过去说的御街。反正摆着各种小摊,有相机,刀剑和小雕刻之类,还有卖小吃的小摊点。总之,是热闹极了。
感受生存·散文集这天我也乘兴游了故宫,里边残雪犹存,台阶上尽是冰,所以很难走。故宫里边没有树,大殿显得更加雄伟了。在这里我没敢多逗留,只是把皇帝的寝宫和后院转了一下,感觉也只是平平淡淡的。大约是这天天特别冷,寒风呼号,游兴大减吧,所以没有新的感觉。
第二次见到汪老是在1993年9月以后。在这之前我去北京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送审剧本《毛泽东的秘使》文学本,批准后我只是把批件送给了汪老。回来后,陕西正庆祝毛主席诞辰100周年。蒲城县也庆祝杨虎城诞辰l00周年,并在蒲城尧山中学这个杨虎城当年办的学校里为杨虎城塑了尊像,当然要有个揭碑仪式了,所以便要请杨虎城的子女及汪老等一些老同志来参加,报纸上也发了消息。
地委老书记白云峰想约我在西安见见汪老,因为电视剧《毛泽东的秘使》虽然于1993年9月经中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领导小组审查发给了路条,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未进入拍摄。可是听说汪老在西安病了,原因可能是天气凉了,蒲城的风头高,用汪老儿子的话说老头子受不了。知内情的人透露:汪老在开会时受了点刺激,当然这也可能是猜测,未必是事实。据说会上念到毛主席派人和杨虎城谈判时,不知那位老兄未弄清这段历史,说是毛主席派他的秘书张文彬去谈判的,这使汪老受不了了。因为汪老对有人蓄意篡改党史本来就很有意见,特别是对给一些人加上不实之词,使有的人蒙受冤枉更有点气,所以听了不知那位笔杆子竟把他亲自经历的事情说得走了样,生气地站起来就要走。事情虽然平息了,县上提出来认真核对并改过来,但给汪老留下的印象是有的人对党史和历史太不严肃了。
这次和汪老在西安见面,几乎没有说什么,只是谈论了些党史之类的事情,汪老说:。党史要写,不可能没有疏漏或不实之处,就是同时参加一事的当事人在一起核对,恐怕都有出入,但大的事件一定要真,起码有八九成是真实的。”说着他严肃起来了,眼睛里闪着亮,给人的感觉是在认真地思考着一些问题。
我早就听说汪老这个人是很认真的。据渭华起义纪念馆的同志介绍说,原来秦岭山里边有一户人家,上辈人当个民团连长,汪锋等人被逮捕后押出去让他枪毙,他见汪锋是个诚实人,就说:。向前走到山道上,你就跑,我向空中开枪。”
就这样把汪老救了,后来纪念渭华起义60周年.汪老来了,还记忆起此人,一定要开车去他家里看看。大家劝他说路不好走,还是把那人叫来吧。汪老不行,坚持第二辑人格撞击要去。后来由于天刚下过雨,路窄道滑,车开不过去只有作罢。派去的人回来说,那个人早已死了,家中有个女儿,招了个女婿,山里边人太穷了,见不得世面,说啥也不肯来。后来听纪念馆的人说,汪老还亲自掏钱让周济此家人。
这次拜访汪老后,我还和当年的抗日名将许权中的儿子许共和一起去了一次,原因是我当时正写《许权中传》,许权中和汪老是老关系,许权中的爱人还是汪老介绍的,并在结婚仪式上当了证婚人。我们去一来征求一下汪老对当时的历史的看法,许权中和他共事多年能不能提供些材料,二是让汪老为他的战友许权中的传记也写篇序言。
对于写序汪老慷慨答血,而且拿出当年西安事变后他和许权中一起到华清池游览时写的一首诗给我们看,那首诗后来收入到汪老的诗集中,诗曰:
“许君约吾赴骊游,笑看苍龙锁此湫。
帅府厅中除旧恨,洛阳道士结新仇。
狂风急卷九州怒,巨浪横流四海愁。
背诺囚良天下耻,国家命运令人忧。”
汪老的诗写得很漂亮,语言特别讲究,诗集书名是赵补初题的,至今我还保存、着。
汪老提起许权中来也很感慨,说:。从渭华起义到参加同盟军抗日,许权中为革命立下了大功了,可惜被国民党杀害了,未能活到今天。’他顿了顿又说:“那时救许权中,是毛主席亲自指示的,并提出让权中到延安来,可惜……’他没说下去。
话说缛很和谐,同去的许共和也很高兴。说话间我不经意向沙发的另一边望去,那里放着一张桌子,上边铺着纸,我问:。你每天还写字吗?’
。写一写,有些人总让题题字。。汪老说。
我站起来看了一下,汪老的字写得一般,可很端庄,也不花梢,像一个关中汉子一样,显得那样朴实无华,丁是丁,卯是9口的。
后来我们还到另一间住宅和汪老的夫人谈了谈。汪老住在人民大厦的总统同,房子是一大一小,大的房间有客厅,有卧室,布置得很讲究。小的房间约有20多个平方,只有个卧室和卫生同。我下.知道许共和和汪夫人竟是那么熟悉,据说是老关系了。当然这也不是讨近乎,父辈在一起干过事嘛一和汪老第四次见面是在1996年6月份,那是西影厂把电视剧《毛泽东的秘使》
感受生存·散文集拍成之后,要拿到北京审查,并要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座谈会。
我们~行去的有地委老书记白云峰,有西影拍这个戏的导演金音和制片主任,还有西影报的主编。
电视剧一拿到北京,就送交中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领导小组审查,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戴临风同志,这次见到他,也是第三次了。戴老已是70多岁的人了,看去很文气,个儿不高,胖胖的,梳着个大背头,大脸盘上眉宽眼长,说话逻辑性很强。又显得文绉绉的,东北味的普通话里藏着很深的哲理。
我和戴老第~次见面是在1993年9月。我来北京送审电视剧《毛泽东的秘使》文学剧本,首先接触到的是他,那时他正卧病在床,他的太太听说我是渭南来的,立即就引见了。因为戴老在50年代未,中央让干部下基层锻炼,戴老在当渭南县当过_任县委书记,所以提起渭南倍感亲切。当然。我拜访他并非是因有这层关系开个后门,因为我知道中央对重大题材把关很严,通融也不行。戴老大约是先打预防针,他说:。你们陕西好几个戏都让拿回去了,有个写刘志丹的戏,陕北派来个副专员,我们还是让他们回去另打本子,刘志丹应该写,可戏要写好。,当日寸我确被他的认真态度感动了。他说他每天要看许多剧本,有个写三大战役的剧本,在他房内循环了三年。
偌大年龄的人还耕耘不上,真是难能可贵。因为他患的是高血压,和我们谈话也是躺在床上的,所以不哽讨扰,便告辞出来。
过了几天戴老打来电话,说他和领导小组的同志看了剧本,让我来听取意见。
我和史育民同志立即赶到那里。他已准备好茶水,在他的客厅中专候我们到来。戴老看得很细,谈了好多意见,并一直是谈笑风生。他这个人一接触让人感到的是那么乐观,总是笑眯眯的,他谈意见就像挥笔任意挥洒写出的一篇妙文,游刃有余。对有些事的处理像是举重若轻,驾轻就熟。他似乎怕我们听得不耐烦,说:。我是躺着把剧本看完的,这个题材很好,统一战线尤为重要,现在不是还有个和平统一问题么。我说得细,说明我对这个剧本感兴趣,所以谈的意见就多。把这些意见消化了,就可以给你们开路条了。。说着又笑了。
后来,我们又见了几个领导小组的负责人,包括阮若琳,不过后来她去了四JIl,我只有和戴临风接触了。经研究剧本是通过了。那次见面戴老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亥|J了.第二辑人格撞击再后来审查成品片,又是首先见到戴,真是荣幸得很。这次见面感觉到他的精神状态很好,容光奂发,虽然是晚上但也能看到他神采奕奕的样子。他高兴地说:
。带子一拿来,我护和太太看了,好,这是陕西多年来拍的比较好的一部戏,很成功。
不过几个演员没选好,好在是次要角色。”随后,他谈了一些意见,让再修改一下。
接着西影的同志也拿来阮若琳等人的意见,说阮老看了很高兴,当时就让给把通行证发了。我接过看时,那批示是:
“中央电视台:
集电视连续剧《毛泽东的秘使》(完成片)已经审查,该剧政治上没有问题,艺术处理也较好,情节起伏跌宕,具有较强的可视性;汪锋,杨虎城的形象塑造也不错……同意播放。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电视办公室年6月6日”
。 看到这个批示大家都很高兴,感到经过辛勤劳动有了收获,特别是西影的同志更是高兴,他们是在天气最冷的时候拍的片,辛苦之至呀。
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电视连续剧《毛泽东的秘使》座谈会是6月6日早晨9时进行的。一大早我和老书记白云峰及西影的同志还有扮演杨虎城的演员薄贯君,驱车赶往人民大会堂。薄贯君是个名演员,他在许多电影中都扮演了角色,诸如《闪闪的红星》中的赵大叔等。这次扮演杨虎城这样的角色还是第一次,但他演得很成功,受到大家的好评。他在空政话剧团工作,现在已是大校了。虽已近花甲之年,可看去很年轻,似乎不到50岁,高大的个儿,看去很有些派头。特别是那大盖帽一戴,更显出几分威武来。他是专程赶来要参加这次会议的。
我们是从人民大会堂的西门向里进的,时间还没到,守门的军警不让进去,大家便聚在一起,看着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那高大的水泥巨柱,别具风格的建筑样式,特别是国徽挂在上面更显庄严,不由感叹起来。于是大家便站在一起,在那里摄影留念。 .进大会堂每人都发着一张红颜色的出入证,而且这个证只能出入一次。于是感受生存·散文集大家都持证鱼贯走入大门。大会堂里面修建得非常典雅,我们踏着朱红色的地毯穿过窄窄的过道走进海南厅。厅里密密麻麻挤满了人,照像机的镁光灯不住地闪烁。这次座谈会是由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汪锋同志办公室、海南国邦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部门联合举办的。会议由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刘某主持,参加座谈会的有原中顾委副主任宋任穷,原中顾委常委陈锡联、段君毅、刘澜涛,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等老一辈革命家。有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王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领导成员戴临风,厂电部副部长同向荣等。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中国青年报社、北京日报社。北京晚报社、台湾工作通讯、西影报等20多个新闻单位的记者参加了会议,所以会场显得非常肃穆庄重。
在这里我又一次见到汪老。他坐在会场的正面,穿着深灰色西服,系着红色领带,面色还是那么沉稳,但精神状态似乎大不如前,面容有点呆滞,许多人和他打招呼,他只是点点头,没有说话。据他的家人说汪老病了好长时间,生活不能自理,脑子也不太清楚,好像是老年痴呆病。近几天精神能好一点,头脑也清晰了。这只能说比过去能好一点,也许是回光返照吧。人都有老的时候,谁也跳不出这个自然规律的圈子。汪老也如此,当然没有当年在西安搞统一战线的气魄了。
别人给我和汪老照了张像,导演等人也和我与汪老合了影,只不过汪老总是端坐着,和谁也不说话。
会议的程序很简单,主持人对会议作了简要介绍之后,就由制片人白云峰及导演,扮演杨虎城角色的薄贯君发了言。我的发言很简单,只是介绍了一下电视剧的创作过程。
会议开得时间虽然不长,但很热烈、庄重、肃穆。会场呈方阵,全部是沙发式坐椅,领导们坐在一边,五六十名记者们坐另一边,我们这些编创人员坐领导对面一边。也许是在庄严的大会堂开会,会场上静悄悄的,开始只有主持人那银玲般的声音响动着,十分动听。发言也是一个接一个,很自然,很紧凑。
会上宋任穷写了贺词是:
“祝电视剧《毛泽东的秘使》拍摄成功。我相信这部电视剧的放映,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第二辑人格撞击刘澜涛写的贺词是:
“汪锋同志作为毛泽东的秘密特使,只身前往西安与扬虎城将军会谈这段经历,拍成电视剧很有教育意义。
汪锋同志当时英勇机智,临危不惧的气魄和胆识,表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祝贺这部电视剧拍摄成功年6月6日”
我真没有想到当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就作了报导,而且把会场用几个特写镜头放了出来。其中一个是:在一幅巨大的深红色条幅上,贴着白色的仿宋字样:。《毛泽东的秘使》电视剧座谈会-F面放着一排沙发,汪锋端坐在那里。看了新闻,我们来京的同志都感到十分高兴,并把当天的情况用电话告诉给西安和渭南的同志。
电视剧一带到北京,中央有线电视台就提出让他们先播,他们可以给万元,中国音响音像出版部门也提出让他们首先发行,可具体谈报酬,但我们都回绝了,目的还是想让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播。白老说:。有线电视台的覆盖面毕竟、,农村人很少能看到,电视剧就是为观众看么。。
播放事宜也就按白老的意见定了下来。
开会的那天,我们还在中直招待所和汪老吃了一顿饭,是由国邦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东。他们的经理都来了,大约有六七位,其中一位还是我们西安人,他说他夫人也在电视台工作。他们都把名片送给我。
白老关切地坐到汪老身边问:。汪老,最近身体还好uB?。
汪老说:。好l’就再没有言语。
我看到这种情况再也没有和汪老说什么,只是和汪夫人谈了谈汪老的健康状况。
电视剧敲定由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1997年元月13日播出,但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的纪念日,这个电视剧的内容正好反映的是西安事变的前奏曲,因此,理应陕西电视台先播放了。为了这件事,我们反复和中央电视台交涉,人家答应了,但提感受生存·散文集出好几个条件:首先让在播放前一天把带子交省台,并提出不准复制,不准交换。这样才让陕西电视台于12月份放了,随后渭南台也放了。观众看了片子,有的捎话,有的打电话,纷纷赞扬这个片子拍得好,只是提出领袖人物的演员没选好。
外省的电视台也打来电话要播,浙江、上海、南京、四川I等,一时间好不热闹。当时我们不便和人家谈条件,于是便交省电视台处理。先后有l6个省市台要了带子,大部分已播放’了。后来,省电视台的同志说,这个带子的题材好,而且是独一无二的,你在那里找第二个去,是集军事、政治、外交、民族、统一战线诸种因素和诸种矛盾为一体,很有戏,可惜拍得还不到位,只有表示遗憾了。这对我来说只有总结经验了,但有些经验可以总结,有些只能表示遗憾。最近我们正和省电视台联合拍电视剧《渭华起义》,也许有些事情可以避免,为前车之鉴了,有些事说不定还会重复出现。
在我们积极筹拍《渭华起义》这个电视剧的时候,时间一晃一年多过去了。因为写稿拍片再没有和汪老联系过,只听党史办的同志说,他们去了北京,见了汪老,身体大不如前了。家里要雇请一个保姆,请他们帮忙给找找。可不久报纸上登了汪老已经逝去的消息,大家听了,都感到很悲痛,汪老的一生确留下许多让人思考的东西。有个兰田人对我说,汪老一生作那么大的官,没给家人办一件事,他的兄弟都在农村,而且兢兢业业作了很多好事,问我能不能把汪老家乡那些亲属写一写。
还有人提出汪老化妆成国民党少将,带少数人过渭河,穿秦岭,遇土匪,闯关夺隘,千里走单骑,去商洛接替中原突围后的李先念的工作,很惊险,那种大智大勇有戏极了,值得一写呀。
当然,这些建议都很好,如果有机会我一定写,总之,通过接触,我对汪老的过去和现在都很敬佩,为他做出的那种惊天动地的事业而感动,为他的人格力量所震服。
汪老安息吧发表在《银菊赋》集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