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昭文著
故乡有个十八庙会,十八指的是农历正月十八。庙会是由十几个村社轮流过的,听老人说,由西向东,在长达30余里的数十个村庄里,分大社小社,大社大约年抬一次,小社有l2年或20余年抬一次的。要说热闹,那真热闹,在童年的记忆里,那是热闹得再神奇不过的事了,每逢过了春节(俗称过年)正月十五,人们就筹备上庙会了。庙会第一个程序是抬神,要这个社接那个社送,那个热闹劲就甭提了。接送神像的村社的仪式非常隆重,样子像皇帝的全副銮驾,前边是麻鞭开路,沿路是手拿水火棍的保卫者,下来是金瓜钺斧、朝天镫,旌旗招展,仪仗队是浩浩荡荡。
送神的队伍半夜就过来了,沿途的村民早已伺候在那里,据说谁要是能摸一下扶一下或抬一下神的轿杆,那就会受到神的保护。大约有这么个讲究,所以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摸轿杆,那个蜂涌而上的情景的盛况真是趋之若骛。这样的社事只是到了上世纪的50年代初才被禁止了的。不过,过庙会日寸的我还很很小,但抬神留给我的印象却很深。很清楚地记得,天还没黑,母亲就遭着我们上炕睡觉,说半夜迎送神的人要从门前过,那是断不能错过的敬神机会,一定要起来早些。
现在想起来那时的人怎么那么虔诚,虔诚得难以让人致信,大约是中国人经历的磨难太多了,命运折磨得人都企盼着有个好日子过,企盼着自己有个保护神吧。
由此,便敬起神来,又造起神来。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六七十年代,打倒了旧的神,又造起了新的神。因为那时是不准信过去的神的,说是迷信,说中国人中毒太深,愚昧,必得一番清扫。从此,全国的神事一扫而光,这个十八抬神也是在那个时候被清扫掉的。可是,人们大约是被上世纪60年代初的饿神吓怕了,由于吃不上穿不上又敬起了新神,把像章别到肉里,表示心连心,早请示晚汇报,表示忠心,比历代敬神运动都显得更虔诚,虔诚得可以冤枉他人。人像木偶一样被摆弄着,传统的道德规范一律视为旧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变得失去理智而疯狂起来,为了。三忠于四无限。可以对任何善良的人下狠手。不过,由此想来十八庙会的敬神,人们心愿还是善良的,只是企求保护而已,绝不会弓I起同类的自身残杀。
感受生存·散文集上庙会,是祖母带我去的,搞社事的村庄提早就在村边用木架搭起彩门,插上柏朵儿,飘上彩绸,写上红对联儿,又请来好几个村的社火来助兴,那些经商的早摆上百货布疋,沿街搭起棚,做起生意来,卖小吃的也在街道上支起摊子,盘起锅灶。
上庙会的人天一亮便会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来,那样子比任何大的集市都热闹。
这时,过庙会的村子中间早用木椽搭起巨大的神棚,盖上席,绑上布,贴上对联。庙会要进行三天,第一天是请神,要在正午l2点让神像进入神棚。举行迎神仪式热闹极了,一时间唢呐齐奏,鼓乐喧天,万字头的长鞭燃起。到了这种环境中谁也会被肃穆的气氛感化得虔诚起来,变得毕恭毕敬,当时,我虽然d、,但看着那种人人恭立的情景,是望而生畏。 .神像是泥塑的,金色的脸,帝冠蟒袍,面色谦和,但给人的却是威严,我当时确不知这是什么神了。只是后来才听老人说,十八庙会抬的是显神。显神是谁?是伍子胥,说的是伍子胥保太子的故事。那是春秋时的事了,据说那时,我们这里还是一片大湖,叫卤阳湖。这个湖现在没有了,现在有的是连绵数十里的滩地,积水成洼,盐草遍地,不过这儿做的盐和硝那可是宝贵极了,盐里边含着碘,数百年中,把它用担挑车推到南山即现在的秦岭山中去卖,山里人不吃这种盐是要得痈瓜瓜的,变成粗脖子,像骡马耕地时戴的臃子。硝是工业用品,当然金贵了。据说,春秋时,伍子胥保太子经过此地,前有大湖,后有追兵,又迷了路径。焦急中,向湖边一个浣纱的姑娘问路,姑娘感其诚,让他喝了水,指了路径,伍子胥走后,姑娘感到自己尚未许配,和男人这样来往,羞于见人,便跳湖自杀。流传下来,人们感其义,一个忠诚了得,便奉之为神,过起了庙会,世代敬奉。当然,这儿有湖的传说很多,说是湖面很宽,一日一渡,后来被一个造福于民的官员杨爵拜下去了。据有人考证说:湖水是被改排走的,至今在滩地的东南面有~条水道,一直延伸下去,我不敢说这些都是真的,也不敢说伍子胥保太子就是经过过这儿。伍员逃国的故事被编成戏曲、故事、演唱本是很多的,说法不一,有一点是统一的,那就是伍员道德观念中透出的忠和义,被人们所认可,达成共识,产生共鸣。大约是中国人敬重忠义吧,礼义之邦么,有道德规范是个好事儿,比起以后把什么都打倒了,没了礼仪廉耻,道德信条,敢于胡作非为好到天上去了。
庙会接下来是敬神了,就是敬上边说的伍子胥了。人们络绎不绝地排成队,走到神像前烧香磕头,在神像脚下的木槛内撂香钱,每次大约是一角钱,然后神前的第一辑流年往事坐班便发条红头绳儿让戴在脖子上。这只是一般性的礼拜,还有还愿的,那就是先一年上庙会时,在神像前磕头烧香,或是求子,或是求财,或求官司赢,或是求事成。
或是乞求保佑远方的亲人,遂了心愿,第二年必是要还愿的,有的晌起鞭炮,献上红布,红头绳,有的抬上饭盒,献上五牲,有的请台大戏或皮影戏,总之十分隆重。
接下来,是看社火,那才叫热闹呢,几十家村社的社火齐聚广场,这是一场民间艺术的大比赛,胜了游客会牢牢地记住的,什么村的顶芯,什么村的锣鼓,什么村的高跷,什么村的血故事。社火队是按秩序出场的,前边是麻鞭开路,后边是拿着水火棍的守护者,高跷队排得长长的,有的高跷有丈二高,上边的人多扮成历史英雄人物演民甲传说故事,其中有民族英雄岳飞,巾帼英雄穆桂英,有三国人物,唐僧师徒等等’后边还有纸糊的白鹤,猴儿上杆,顶芯、旱船、大头娃、风轮、血故事,并且还有跑马,推车车、娃娃打架一些表演,总之是应有尽有,其艺术造诣十分精湛。各村的社火都带着锣鼓队和仪仗队,旌旗招展,锣鼓喧天,打鼓的小伙全是古代人物的穿着’黄衣黄巾,两条胳膊翻着花子打鼓,围着大鼓转着,有时还在鼓上翻斤头。鼓又分着许多种类,有门鼓(大鼓)、有腰鼓,有蹦鼓,可以说闹社火是民间艺术的大展览,无论谁到了那里都会看得眼花缭乱,热血沸腾,为之一震的。
由于庙会是三天,所以,必是要叫几台大戏助兴的。因是给神唱戏,这些戏班来是不要钱的,当然是有商家赞助。这些戏班来,多是对台戏,在场地中并列搭起几个台子。开场也有规定,叫东起西落,就是位置在东边的戏台先开戏,西边的戏台后开戏。演戏是不能停的,演员是轮换着休息。那边戏台上唱得好,把观众一下吸弓l过去,叫赢台,赢了台那可了不得,台下几十杆三眼枪一齐鸣放,霎时烟雾缭绕,一片呛人的火药味。此时必须要给胜者抬上酒饭去台上,戏伶们便在台上吃喝。商贾们也会给戏伶们搭红的,即抬上去绸的或缎的红被面搭在戏伶身上,看去十分荣耀。输台的一方,此时变得一片冷寂,显出了尴尬。于时,就会换戏,请出名角,当时叫把那时,我小,不知道这些名堂儿,臾知道随大人看热闹,但留在儿时心中的是企盼’是畅想,是对艺术的向往。由此可推想那些社火中的表演,为啥能一代一代人争着学,不断延续下去,且不断发展。可是,大约在解放初的几年里,庙会便在破除迷信的运动中,被~扫而光,听说神像被打碎上了田地。今天想来,迷信是应破除,可艺术创造不能丢啊,特别是人们心中的向往和积淀下来的拜恶扬善、向往美好和人感受生存·散文集类应具有的正义感说什么也不能丢。可是,这些极宝贵的东西像倒泔水连同婴儿一起倒掉一样,全被清除掉了。潜藏在人们心底最朴素的道德观念,特别像积德行善类的向往没有了,留下的只有人们无休止的争斗,使心眼,抓把柄,揪小辫子和抡大帽子了。宣传和教育没了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力,只有空对空的艺术说教,整个世界显得干巴巴的,没有了生气。新的造神运动,比旧有的造神更落后,只留下悲哀二字。所有艺术只剩下忠字舞了。老百姓是什么,是愚民,成了被愚弄得辨不清东西南北的工具,只会跟着喊口号,我当然也是其中一分子了。现在回想起来,真像大梦初醒一样。可在那个环境中,即使有点先知先觉,谁敢说真话,不被打成反革命才怪呢。说不定由于愚昧,在61年那些饿死的数以千万计的人群中,有人愚到在九泉之下,还跳忠字舞呢。
哀哉,造神运动,悲哉,远去的庙会上的社火艺术。这些东西一走就是几十年。
大约在改革开放的第一年,古城东南有个d、镇,那里有个下放劳改担任着一个从九品小官的八级高干。他可能意识到民间艺术的珍贵,第一个发起组织了一次民间社火。这当然是个新鲜事了,去看热闹的人很多,把个小镇挤得水泄不通,大约是费了好些功夫,才把人们早已在记忆中抹去的民间艺术搬了出来,应该说是不容易的。社火虽不算大,有锣鼓,有高跷,有仪仗,前边也是麻鞭开路,那麻鞭碗口粗细。
左右甩动,。嘎嘎4作响,十分清脆响亮,堪称民间艺术中一大创造。不过,这次社火比起原来庙会上的社火,不管是规模还是艺术造诣,都相去甚远。可是,人们还是拥挤着,争相观看。给人的启发是人民是多么需要艺术呀,不管是自娱自乐,还是粗俗的表演,但只要具有观赏性都是须臾不可缺少的,少了艺术,就少了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并创造力了。我从来都认为艺术的作用和价值是潜移默化,是大众化的,不能强迫,不能灌述,否则会适得其反。 ’
也许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很多。大约在八十年代初,渭北古城的有志之士,就以极大的魄力,组织了一次大型社火活动,从全县的各个乡镇,选出最优秀的社火节目,集来县城表演。古城的各大街道,人山人海。各乡镇的负责人,不但选出最好的节目,而且亲自助阵,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整个古城锣鼓喧天,旌旗招展。
有的老人的须发全白了,还亲自拿着社火杆按节奏指挥社火队,还有个年过七旬的老人蹬高跷,真让人大饱眼福。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我童年看到的庙会盛大。无论如何,人们有了自己的意向,第一辑流年往事和选择,且让我明白了一个哲理:那就是民族的道德观念,艺术欣赏应该具有传承性,并让在不断的发展中留其精华扬弃糟粕,神万万是不能再造了。
愿民间艺术带着自己的风格和意志,沿着应有的轨迹发展,愿优良的传统道德观念长存。 第一辑流年往事
岁月的风/能吹去历史的伪装/当你回过头来/再次品尝以往/便会有更多的感叹/更多的发现/才会知道自己曾受过蒙骗/这个蒙骗包括自个/也包括别人/包括整个时代的扭曲/也包括历史的扭曲/岁月是梦/多是苦涩的梦/这个苦涩/给人的却是/曾被征服的畏惧/因为抱着迟疑爬山/就无法爬到山顶/历史让人明白/只有建立自信/才有信心拼搏/只有去做感到有前途且艰难的事/并抱有决心/才能获得成功/这大概是从苦涩的经历中得来的哲理。
远去的庙会
故乡有个十八庙会,十八指的是农历正月4-/\。庙会是由十几个村社轮流过的,听老人说,由西向东,在长达30余里的数十个村庄里,分大社小社,大社大约6年抬一次,小社有l2年或20余年抬一次的。要说热闹,那真热闹,在童年的记忆里,那是热闹得再神奇不过的事了,每逢过了春节(俗称过年)Bg J:E月十五,人们就筹备上庙会了。庙会第一个程序是抬神,要这个社接那个社送,那个热闹劲就甭提了。接送神像的村社的仪式非常隆重,样子像皇帝的全副銮驾,前边是麻鞭开路,沿路是手拿水火棍的保卫者,下来是金瓜钺斧、朝天镫,旌旗招展,仪仗队是浩浩荡荡。
送神的队伍半夜就过来了,沿途的村民早已伺候在那里,据说谁要是能摸一下扶一下或抬一下神的轿杆,那就会受到神的保护。大约有这么个讲究,所以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摸轿杆,那个蜂涌而上的情景的盛况真是趋之若骛。这样的社事只是到了上世纪的50年代初才被禁止了的。不过,过庙会日寸的我还很很小,但抬神留给我的印象却很深。很清楚地记得,天还没黑,母亲就遭着我们上炕睡觉,说半夜迎送神的人要从门前过,那是断不能错过的敬神机会,一定要起来早些。
现在想起来那时的人怎么那么虔诚,虔诚得难以让人致信,大约是中国人经历的磨难太多了,命运折磨得人都企盼着有个好日子过,企盼着自己有个保护神吧。
由此,便敬起神来,又造起神来。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六七十年代,打倒了旧的神,又造起了新的神。因为那时是不准信过去的神的,说是迷信,说中国人中毒太深,愚昧,必得一番清扫。从此,全国的神事一扫而光,这个十八抬神也是在那个时候被清扫掉的。可是,人们大约是被上世纪60年代初的饿神吓怕了,由于吃不上穿不上又敬起了新神,把像章别到肉里,表示心连心,早请示晚汇报,表示忠心,比历代敬神运动都显得更虔诚,虔诚得可以冤枉他人。人像木偶一样被摆弄着,传统的道德规范一律视为旧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变得失去理智而疯狂起来,为了。三忠于四无限。可以对任何善良的人下狠手。不过,由此想来十八庙会的敬神,人们心愿还是善良的,只是企求保护而已,绝不会弓I起同类的自身残杀。 上庙会,是祖母带我去的,搞社事的村庄提早就在村边用木架搭起彩门,插上柏朵儿,飘上彩绸,写上红对联儿,又请来好几个村的社火来助兴,那些经商的早摆上百货布疋,沿街搭起棚,做起生意来,卖小吃的也在街道上支起摊子,盘起锅灶。
上庙会的人天一亮便会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来,那样子比任何大的集市都热闹。
这时,过庙会的村子中间早用木椽搭起巨大的神棚,盖上席,绑上布,贴上对联。庙会要进行三天,第一天是请神,要在正午l2点让神像进入神棚。举行迎神仪式热闹极了,一时间唢呐齐奏,鼓乐喧天,万字头的长鞭燃起。到了这种环境中谁也会被肃穆的气氛感化得虔诚起来,变得毕恭毕敬,当时,我虽然d、,但看着那种人人恭立的情景,是望而生畏。 .神像是泥塑的,金色的脸,帝冠蟒袍,面色谦和,但给人的却是威严,我当时确不知这是什么神了。只是后来才听老人说,十八庙会抬的是显神。显神是谁?是伍子胥,说的是伍子胥保太子的故事。那是春秋时的事了,据说那时,我们这里还是一片大湖,叫卤阳湖。这个湖现在没有了,现在有的是连绵数十里的滩地,积水成洼,盐草遍地,不过这儿做的盐和硝那可是宝贵极了,盐里边含着碘,数百年中,把它用担挑车推到南山即现在的秦岭山中去卖,山里人不吃这种盐是要得痈瓜瓜的,变成粗脖子,像骡马耕地时戴的臃子。硝是工业用品,当然金贵了。据说,春秋时,伍子胥保太子经过此地,前有大湖,后有追兵,又迷了路径。焦急中,向湖边一个浣纱的姑娘问路,姑娘感其诚,让他喝了水,指了路径,伍子胥走后,姑娘感到自己尚未许配,和男人这样来往,羞于见人,便跳湖自杀。流传下来,人们感其义,一个忠诚了得,便奉之为神,过起了庙会,世代敬奉。当然,这儿有湖的传说很多,说是湖面很宽,一日一渡,后来被一个造福于民的官员杨爵拜下去了。据有人考证说:湖水是被改排走的,至今在滩地的东南面有~条水道,一直延伸下去,我不敢说这些都是真的,也不敢说伍子胥保太子就是经过过这儿。伍员逃国的故事被编成戏曲、故事、演唱本是很多的,说法不一,有一点是统一的,那就是伍员道德观念中透出的忠和义,被人们所认可,达成共识,产生共鸣。大约是中国人敬重忠义吧,礼义之邦么,有道德规范是个好事儿,比起以后把什么都打倒了,没了礼仪廉耻,道德信条,敢于胡作非为好到天上去了。
庙会接下来是敬神了,就是敬上边说的伍子胥了。人们络绎不绝地排成队,走到神像前烧香磕头,在神像脚下的木槛内撂香钱,每次大约是一角钱,然后神前的第一辑流年往事坐班便发条红头绳儿让戴在脖子上。这只是一般性的礼拜,还有还愿的,那就是先一年上庙会时,在神像前磕头烧香,或是求子,或是求财,或求官司赢,或是求事成。
或是乞求保佑远方的亲人,遂了心愿,第二年必是要还愿的,有的晌起鞭炮,献上红布,红头绳,有的抬上饭盒,献上五牲,有的请台大戏或皮影戏,总之十分隆重。
接下来,是看社火,那才叫热闹呢,几十家村社的社火齐聚广场,这是一场民间艺术的大比赛,胜了游客会牢牢地记住的,什么村的顶芯,什么村的锣鼓,什么村的高跷,什么村的血故事。社火队是按秩序出场的,前边是麻鞭开路,后边是拿着水火棍的守护者,高跷队排得长长的,有的高跷有丈二高,上边的人多扮成历史英雄人物演民甲传说故事,其中有民族英雄岳飞,巾帼英雄穆桂英,有三国人物,唐僧师徒等等’后边还有纸糊的白鹤,猴儿上杆,顶芯、旱船、大头娃、风轮、血故事,并且还有跑马,推车车、娃娃打架一些表演,总之是应有尽有,其艺术造诣十分精湛。各村的社火都带着锣鼓队和仪仗队,旌旗招展,锣鼓喧天,打鼓的小伙全是古代人物的穿着’黄衣黄巾,两条胳膊翻着花子打鼓,围着大鼓转着,有时还在鼓上翻斤头。鼓又分着许多种类,有门鼓(大鼓)、有腰鼓,有蹦鼓,可以说闹社火是民间艺术的大展览,无论谁到了那里都会看得眼花缭乱,热血沸腾,为之一震的。
由于庙会是三天,所以,必是要叫几台大戏助兴的。因是给神唱戏,这些戏班来是不要钱的,当然是有商家赞助。这些戏班来,多是对台戏,在场地中并列搭起几个台子。开场也有规定,叫东起西落,就是位置在东边的戏台先开戏,西边的戏台后开戏。演戏是不能停的,演员是轮换着休息。那边戏台上唱得好,把观众一下吸弓l过去,叫赢台,赢了台那可了不得,台下几十杆三眼枪一齐鸣放,霎时烟雾缭绕,一片呛人的火药味。此时必须要给胜者抬上酒饭去台上,戏伶们便在台上吃喝。商贾们也会给戏伶们搭红的,即抬上去绸的或缎的红被面搭在戏伶身上,看去十分荣耀。输台的一方,此时变得一片冷寂,显出了尴尬。于时,就会换戏,请出名角,当时叫把那时,我小,不知道这些名堂儿,臾知道随大人看热闹,但留在儿时心中的是企盼’是畅想,是对艺术的向往。由此可推想那些社火中的表演,为啥能一代一代人争着学,不断延续下去,且不断发展。可是,大约在解放初的几年里,庙会便在破除迷信的运动中,被~扫而光,听说神像被打碎上了田地。今天想来,迷信是应破除,可艺术创造不能丢啊,特别是人们心中的向往和积淀下来的拜恶扬善、向往美好和人类应具有的正义感说什么也不能丢。可是,这些极宝贵的东西像倒泔水连同婴儿一起倒掉一样,全被清除掉了。潜藏在人们心底最朴素的道德观念,特别像积德行善类的向往没有了,留下的只有人们无休止的争斗,使心眼,抓把柄,揪小辫子和抡大帽子了。宣传和教育没了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力,只有空对空的艺术说教,整个世界显得干巴巴的,没有了生气。新的造神运动,比旧有的造神更落后,只留下悲哀二字。所有艺术只剩下忠字舞了。老百姓是什么,是愚民,成了被愚弄得辨不清东西南北的工具,只会跟着喊口号,我当然也是其中一分子了。现在回想起来,真像大梦初醒一样。可在那个环境中,即使有点先知先觉,谁敢说真话,不被打成反革命才怪呢。说不定由于愚昧,在61年那些饿死的数以千万计的人群中,有人愚到在九泉之下,还跳忠字舞呢。
哀哉,造神运动,悲哉,远去的庙会上的社火艺术。这些东西一走就是几十年。
大约在改革开放的第一年,古城东南有个d、镇,那里有个下放劳改担任着一个从九品小官的八级高干。他可能意识到民间艺术的珍贵,第一个发起组织了一次民间社火。这当然是个新鲜事了,去看热闹的人很多,把个小镇挤得水泄不通,大约是费了好些功夫,才把人们早已在记忆中抹去的民间艺术搬了出来,应该说是不容易的。社火虽不算大,有锣鼓,有高跷,有仪仗,前边也是麻鞭开路,那麻鞭碗口粗细。
左右甩动,。嘎嘎4作响,十分清脆响亮,堪称民间艺术中一大创造。不过,这次社火比起原来庙会上的社火,不管是规模还是艺术造诣,都相去甚远。可是,人们还是拥挤着,争相观看。给人的启发是人民是多么需要艺术呀,不管是自娱自乐,还是粗俗的表演,但只要具有观赏性都是须臾不可缺少的,少了艺术,就少了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并创造力了。我从来都认为艺术的作用和价值是潜移默化,是大众化的,不能强迫,不能灌述,否则会适得其反。 ’
也许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很多。大约在八十年代初,渭北古城的有志之士,就以极大的魄力,组织了一次大型社火活动,从全县的各个乡镇,选出最优秀的社火节目,集来县城表演。古城的各大街道,人山人海。各乡镇的负责人,不但选出最好的节目,而且亲自助阵,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整个古城锣鼓喧天,旌旗招展。
有的老人的须发全白了,还亲自拿着社火杆按节奏指挥社火队,还有个年过七旬的老人蹬高跷,真让人大饱眼福。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我童年看到的庙会盛大。无论如何,人们有了自己的意向和选择,且让我明白了一个哲理:那就是民族的道德观念,艺术欣赏应该具有传承性,并让在不断的发展中留其精华扬弃糟粕,神万万是不能再造了。
愿民间艺术带着自己的风格和意志,沿着应有的轨迹发展,愿优良的传统道德观念长存。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