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久前发生在陕西富平的医生贩婴案让白衣天使形象蒙羞,中国医师协会建议,对医德医风问题严重的医生,在《执业医师法》中应增加“终身禁医”法条。 中国社会的道德危机有三方面的突出问题:社会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大面积失序、官德官风沦丧、职业道德严重缺失等。中国处处都需要构筑和加强道德的底线。 当下的医患纠纷呈上升之势,极大影响了正常的医疗秩序,传统的“从林法则”来讲,医生是强者,患者是弱者,而当出现医疗事故导致的纠纷时,则反之。一方面是患者对医生诸如虚开药品、小病大医、收受红包、医风不正等涉及医德的行为“颇有微词”,另一方面却是医生“低收入、高风险”,当医生被利益所裹挟,医德不复存在,那么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也就会“形同陌路”,甚至“分庭抗礼”。 医德考核,是一个任重道远的难题,急需建好病历本,开好处方药,治好健康病,但问题是系统配套工程都建好了吗? 一、考核细则如何制定,制定了怎么核实。针对目前的医德医风出现的问题,考核细则尚不能从法律角度去核定,部门制定的措施只能是“隔靴搔痒”,医生的自由流动性和人才紧缺性,钱少活多压力大的现实都决定了处理的难度,就算是制定了,怎么去核实,管理部门很难有效衡量,靠举报、投诉,又无公检法的介入,处理很难具有法律效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机构或者组织”负责对医生考核,这种近似于老子找人考核儿子的做法,难免有遮丑护短之嫌。再者,一些医生为了逃避黑名单,势必想方设法进行利益公关,带来权钱交易的暗箱操作。 二、黑名单的执行有难度,相比较其他信息渠道查询,医生信息尚无全国联网,查询机制不健全,对整个人才市场来说,医疗资源紧缺,就算是上了黑名单,单位迫于用人,不得不采取网开一面的态度。此前地方版黑名单都是各自为政,上榜标准五花八门,缺乏统一。医疗技术的评估和评价是很复杂的,涉及到的问题非常多,在黑名单计划制定过程中,就有医院和医生提出反对,称有的医生未通过考核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给不合格的医生建“黑名单”,看上去是改变医风、提高医德的好措施。能否拥有一套公正、完整、合理的评价标准,直接关系到医师黑名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三、“黑名单”上的医生会受到怎样的处理。什么程度,需要永远吊销行医资格;什么程度,可以受到处分或多少年不能行医,什么程度要承担法律责任。既然建立规则,这些都要明确,并且执行下去。即便医师黑名单出来了,卫生职能部门和医院也可以不予理会。倘若只是停留在“建议医疗机构不予聘用”的层面,则黑名单的威力无疑将大打折扣。有必要将黑名单制度写入《执业医师法》,明确取消相关医师执业资格,终身禁入医疗行业,从而促使广大医生加强道德自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由此看来,建立“医生黑名单”,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更多繁杂的系统工程亟待政策出台,规范。没有有效的制度规束,医德就可能会开小差。医生黑名单”良愿甚好,但应尽早出来具体的时间表和完善的路线图。唯有让公众“看得见希望”,“医生黑名单”的善意初衷才能实现。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