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职场生涯,如何理顺与上级的关系,进而得到上级的理解、赏识、信任,恐怕是所有下级职员普遍关心、头疼的问题,也是普遍性的规律了。说到底,还是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怎么样才能正确理解上级的意图、体察上级的好恶,从某种程度上说,左右着下级职员的工作、思想导向,甚至决定自身发展的前景。这种现象,不是现在才有,而是历史上早就存在,将来恐怕也不可能消失。 历史上很多名人,为了自己的前途或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降低身价以媚上的典故比比皆是。比如,在中国文人眼里,李白这样一个逸兴横飞的“诗仙”,也有“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样非常谄媚的话,很奇怪吗?一点儿都不奇怪,老百姓都知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嘛。从古到今,下级要想一展才华,首先必须取得上级的支持,至少是上级不干预,如果上级处处掣肘,结果恐怕可想而知。有多少才华横溢的人,奋斗经年最后只能慨叹:虚怀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我们知道,才能只有施展出来才会被人知道、认可,前提是这个才能要有施展的空间。有的人能力不高,需要的空间不大,但有的大才,需要更广阔的施展空间。这个时候,对上级的支持、信任需求也更高。我们看《三国演义》中,有位贤士叫庞统,道号凤雏,和诸葛亮齐名,名闻遐迩,有真才实学,但是他也有不被赏识的时候。刚开始,庞统选择去东吴“应聘”,结果就因为长得丑,孙权一看见他,就打心眼儿里不喜欢,可是,孙权还是象征性地询问了一番:你学的什么呀?跟周瑜比怎么样啊?等等。这位凤雏先生非常不谦虚地回答:我什么都行,而且我的专长周瑜也比不了。这种回答可能显示了庞统的个性,也可能庞统自认为只有这样回答才符合自己的才能,但是恰恰招致了孙权的讨厌,因为孙权最信服周瑜,见庞统轻视周瑜,就很不高兴,于是婉拒了庞统。你看庞统一共和孙权说了两句话,就给孙权留下了这么差的印象,以至于发誓绝不任用。按说,有了这个挫折,庞统应该吸取教训,可是他不但不,在转投刘备的时候,反而变本加厉,越发显示狂态。结果,刘备只是让他当了一个小县城的县令,直到经过一番波折,庞统才被刘备重用。 我们姑且不论庞统的才能,仅仅从他先后与两大集团首脑见面的情景看,他就犯了不察上的错误,险些埋没自己的能力。好在刘备这时候正处艰难,用人之际,没有一下子拒绝庞统,如果象孙权一样直接不给机会,那庞统在魏蜀吴三大集团几无立锥之地了。这一点,与先秦的商鞅比,就差远了。《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公孙鞅(商鞅)听说秦孝公求贤,于是到秦国推销自己,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的引荐,如愿以偿见到了孝公本人,但是并没有立刻被孝公接纳,连续三次见面之后,才终于被秦孝公认可。这个过程文字描述寥寥数十字,然而,我们可以想见其中的厉害关系。如果第三次秦孝公仍然认为商鞅不行,那商鞅在秦国肯定就呆不下去了。那么,商鞅是采取什么办法扭转了秦孝公对自己的看法呢?这就显示了商鞅非常善于把握秦孝公意图的才能,从他和景监的对话中,我们大约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我们说要施展自己的才能,必须具备几个条件,其一、是本身具备一定的能力,而且对自己具备的能力要心中有数,要知己;其二,要有发挥的空间,没有空间所有的能力都是空谈;其三,是要让上级了解自己的能力;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了解上级需要什么样的下级,需要下级具备何种能力,要知彼,要察上。那么,做到察上非常难,难点有二:第一,难在对上级的观察、揣摩、分析上,判断正确之后,才可以适时调整思路,更好的应对,就象商鞅一样。判断不准,会适得其反;第二,难在要不着痕迹,因为毕竟对于很多上级来说,被下级摸透了想法意图,是很不舒服的事情。我们从商君列传的有关描述中可以看出,商鞅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首先找到秦孝公的宠臣景监,通过景监给秦孝公推荐,在第一次拜见之后,没有达到目的,甚至引起了秦孝公的反感,也没有气馁,而是接二连三地求见,最后终于所谈“中旨”,被秦孝公认可。 拿到现在来说,察上这个本领已经成为决定职场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了,尤其是政务工作范畴内显得更加重要,这也成了官场内不成文的潜规则。比如,做秘书工作的,就要根据领导的喜好组织材料,有的领导喜欢标题四六对仗的,有的喜欢三段论的,有的喜欢说大白话的,千人千面。如果秘书写材料的时候,不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起五更爬半夜写出来的稿子,十有八九被毙了。为什么有的单位换了主要领导,原来的秘书就要被调整岗位?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就包括新领导不喜欢他写材料的风格。 察上对于施展抱负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于下级的自我保护也同样重要。从古至今,只有那些具备自我保护智慧的人能够善终。刘向把这类人称作智臣,他在《说苑》中指出:“明察幽,见成败早,防而救之,引而复之,塞其间,绝其源,转祸以为福,使君终以无忧,如此者智臣也。”这样的智臣历史上有很多。比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就有这样的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一个是范蠡,勾践最重要的谋臣,帮助勾践打败了吴国之后,没有选择继续当他的高官,而是当机立断,马上离开吴国,离开后,他给他的好友,也是勾践的另一个重要谋臣文种写了封信,信上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意思是说:飞鸟没有了,再好的弓箭也得收藏起来;狡猾的兔子死了,抓到兔子的狗也就被煮了吃了。勾践这个人长的脖子很长,嘴象鸟嘴,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享乐,现在越国战胜了,你还不赶紧离开越国。可谓见识超绝,看透勾践的人性了。可是文种怎么样呢?文种对勾践还抱有幻想,或者是不太愿意离开越国,于是假装有病不上朝,希望能躲过灾祸,但是,勾践并不想放过他,有个人向勾践进谗言,说文种要谋反,正好给了勾践杀他的理由。勾践赐给文种一把剑,说:你教给我七种讨伐吴国的办法,我用了三个就胜利了,还剩下四个,你还是去地下帮我的父王吧,最后,文种只好自杀。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从前文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首要的必须具备察上的本领。用个比喻来说,就是“千里马”要想得到机会“日行一千、夜走八百”,首先,要看是否在“伯乐”面前展现了自己;其次,要看是否得到了“伯乐”的赏识;第三,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己“千里马”的实力。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