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千古绝唱,可以说是 家喻户晓。我自小已把这首诗读得烂熟,可鹳雀楼是什么样儿,却从没见过,所以登览鹳雀楼应该说是心仪已久了。游了普救寺以后,听说离鹳雀楼不远,同去的人都喊着要去看鹳雀楼。
鹳雀楼确离普救寺不远,坐着车子眨眼的工夫就到了。当在一个十分宽阔的广场里停下车时,一抬头便看到一座座高大雄伟的古建筑群,楼阁殿堂,硫瓦挑檐,十分壮观。这里大概是鹳雀楼的北大门,因为买票后就是从这里进去。和北大门楼阁相对应着的还有很大的一片林园和花圃,在那里一株株桃花开得喷霞吐焰,一片胭红。此时虽然天气阴沉,不时地滴下几滴稀沥的雨点,但却让这片桃林花圃,显得分外妖娆且色彩艳丽。于是便有人去桃林照像。我当时急着看鹳雀楼,少了一份照像的雅兴,便匆匆通过门卡,走向鹳雀楼的广场。一踏进门槛,顺势看去,便给人一种博大的壮美,那是一个广场,且大极了,这是我领略过天安门广场之广阔后,又领略到的一个巨型广场,太宽阔了,而且全是平整的水泥地面,把个鹳雀楼映衬得更加雄伟,显眼。映入眼帘的除了开阔的广场便只有鹳雀楼高大的雄姿,那是直插云霄。鹳雀楼巨大的身肢似乎让周围所有景物都低矮下去,难怪广场这样宽阔。广场的周边布满了广袤无垠的田园林野,给人一种无比博大的感觉。这里和普救寺相比,可以说是大巫见小巫了。那鹳雀楼大约是改革开放后重修的,所以既有古代建筑风格,又透出些许现代化建筑特征,可以用高大、壮阔、雄伟、俊美来形容,且一点也不为过。楼下是高大的石台基,需上数十级石阶才能到一楼。楼大约分六层,朱门红窗,雕梁画栋,飞檐斗角,红柱林立,十分壮观。这当然不是唐代的鹳雀楼了,但是唐代建筑风格。一到这里,还确把人引入当年王之涣登鹳雀楼时的情景中去了。难怪导游介绍说:鹳雀楼是山西省十大景区之一,足和中国有名的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相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历史名楼之一,是黄河文化的象征和标志。这四大名楼虽然所在地不同,可是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特征。黄鹤楼据传有仙人乘黄鹤经过,又因历代名人的诗而出名,滕王阁是因唐代诗人王勃著名的《滕王阁序》而蜚声,岳阳楼是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穿越历史时空成为名胜,鹳雀楼更是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而家喻户晓。看来,文化这个软实力着实重要,它的穿透力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给人以更加美好的向往的传承。看来,重视文化建设十分重要和必要了。
此时的雨点稠密起来,由于周围平坦广阔,风便无遮拦地刮过来,实在是大得很,呼啸着,铺天盖地扑面而来,刮得人脸生疼。我一边思考着一边拾阶而上,到了一楼,那厅堂是宽大极了,周围尽是阁门红柱,给人以传统建筑美且古香古色的感觉,我不禁感慨其壮美的特色来。楼中设有电梯,我一下上到六层。走到阁外,在林立的红柱包围中,鸟瞰四周,一片雨色,九曲黄河如丝天际来,穿越在平坦的晋中大平原上,那么宏伟,那么秀丽,那么飘逸。阁外一角还塑着王之涣穿着唐代长袍,正举笔写作的雕像,那么入神,那么洒脱,大概是黄河的壮美一下抓住了他的心灵,从此才有了那首千古绝唱。《登鹳雀楼》诗确写得太好了,出神入化,如信手拈来,又天衣无缝,那么壮阔,那么博大,那么传神,情景交融,让读诗的人无不顺着诗人思绪和心志飘游。诗的语言是那么平实晓畅,朗朗上口,又给人以深远的意境和哲理的启迪,真是难得的好诗呀。
由六楼向下,我是步行下楼梯的,为的是尽情浏览。这个鹳雀楼的设计非常奇特,看得出设计师是费了心血的,每层的展示都不一样,五层还把古代人民劳动的纺织、耕作、酿酒等项生产程序塑成人物劳作蜡像,组成一组组生产流程线作业式图景,以此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生产和生活方式,供游人参观。大约是为了唤起游人对历史的思考吧,又是以一种人文景观的再现,让今天的人们由此更明晰地认识到我们祖先勤劳善良智慧的性格。总之,其意义是积极的。下边各层都有卖小工艺品的,还有古剑古扇的出售点,这些可以透出开放搞活的气息。
当我走出一楼时,外边的雨更大了,已打湿了广场的水泥地面,风也很大,但周围的林木、田地却似乎享受着春雨的滋润,显露出一片勃勃生机。此时的我同样也浸润在我们祖先创造的美好文化润泽之中,感受看黄河文化之根的美妙。我想我们民族的千秋万代还会在这种文化之根的浸润下发展,显示出更加兴旺的勃勃生机。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