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气回肠 一曲奔小康的赞歌
--评广播连续剧《郭孝义》
广播连续剧《郭孝义》,是王旺山同志一部荡气回肠的作品。听之,确让人有种回味无穷之感,似乎那种特殊的且带着浓郁的渭北民俗风味的声响不断地在耳边萦绕,真是感人至深。诚然,广播剧是借助声音和音响的作用,反映现实生活,塑造时代英雄的,单从艺术表现手法说,有它的局限性,要和电影、电视并其他门类的艺术相比较,显然有许多表现上的不足,有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但王旺山同志由于在渭南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并担任着副台长,这种工作上的使命感促使他毅然决然地选用了这一艺术表现形式,而且把这种听觉艺术形式运用得活灵活现,恰到好处。把个军人出身的郭孝义,为了率领山村群众奔小康,在山区路窄、缺水远离城镇的恶劣自然环境中,毅然走出了一条致富路的事迹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个农民优秀带头人的形象被高高地树立起来了。郭孝义为了村民共同富裕起来,舍己为人,敢于克服一切困难。为了修路,他捐了盖房钱,自己住70年前盖的旧房,他卖了自己的耕牛,最后在款项实在无法凑齐没了办法的情况下,竟卖了父母的棺板。这是什么样的精神?这就是一种无私奉献精神,是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这就是我们民族所具备的“义”,是大爱大孝呀。在建设三个文明的今天,这种精神是极需要的,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为了充分展现这种精神,昭山同志调动了广播剧所有的艺术手段,他借物抒情,采用象征的手法,在曲折的故事叙述中,深刻地把握人物的感情冲突,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让作品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哲理内涵。这就是找到了戏魂,找到了落脚点,这就是这部作品能站住脚的直接原因。文艺表现就是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王旺山在他的解说词中,是这样叙述东英村的地理环境的:
“东英村地处柏鼎原的南端,属于典型的台塬地貌。三面环沟,大部分耕地是坡地,吃饭靠天,交通不便,是当地有名的穷村子。吃白馍,盖新房,娶媳妇;两亩地,一头牛,热炕头,几乎成了东英村人老几辈子的奢望。”
就是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并在这种环境所造就的守旧的思想状态中,怎样去奔小康呢?当然也正是这种让人心中有种说不出的痛楚折腾中,才激起了郭孝义心中那种大孝大爱的情结。王旺山在他的广播剧中是这样展示人物思想动态的:
“[党员和村干部聚在祠堂里开会。
[一阵热烈的掌声。
郭孝义:这几天,我和同川在村里走访了一些群众,也到县里咨询了专家。刚才我给大家说的就是咱东英村以发展花椒和苹果为主的三年规划。再过几年,我要让咱东英村的前沟后坡,椒树遍野苹果飘香,让柏鼎塬上的村庄都羡慕咱东英村,让全县的乡亲们都眼热咱东英村!”
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心胸?王旺山在这里写得何等回肠荡气。正是有这样的愿望,有这样决心,有这样的心劲,才使郭孝义在修路、治水中表现出了大气派。他为村子把他的盖房钱捐了,又把牛卖了,剧作中是这样写他捐牛钱时的情景的:
“[郭孝义坐下,他端起杯子一气喝干。
郭孝义:给!这是一千三百五十块钱。
郭同川:这是啥钱……
郭孝义:(长长地吐了口气)我把牛卖了。
郭同川:郭支书,不是我说你哩,你白天黑哩忙村上的事,把家里的十几亩地,撂给孝能嫂,你把牛一卖,叫一个女人咋弄去?”
在交钱这一细节处理上,写出了郭孝义爽直大度的个性,也写出了他对村民的一往情深,他具有的是那么深切的爱。剧中用入骨三分的对话,让听众对郭孝义肃然起敬。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就尤现可贵了。当然,这只是个开头,特别是修路工程到了关键时刻,由于二期款项未凑齐,工队要停工,郭孝义无奈卖父母的棺木,那段戏更显得迭岩起伏,富有诗意,在沉闷的格调和强烈的感情冲突中,更高扬起了他坚忍不拔的个性特征,营造了大美的氛围。不仅是个人心绪得到充分展示,而且在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的冲突,情感的抒发方面,有更新层次的升华,当然也是一种人生意义上的谱写和更高层次更完美的人生价值的追求和期待的展现。在这节骨眼上,王旺山同志熟练地把握着广播剧的表现形式,他是用具有鲜明的个性语言,去写这一场场的对话的,因为郭孝义面对的夫妻、兄弟、父子的感情冲突,这在艺术表现上叫作情景破坏的一种手法,王旺山同志用它让郭孝义带着难以抑制的内心的痛楚,来作决定和处理这一件件事情和冲突的,而且写得异常精采。他和妻子是这样说的:
“郭孝义:孝能,跟你说个事。
郭 妻:(收拾锅碗)啥事?
郭孝义:你都知道了,再不拿钱,工队就要歇工了。
郭 妻:家里能卖的,都让你卖完了。要不,你把我也卖了吧。
……
郭孝义:我想给老人换副好点的?
郭 妻:(停住洗碗)你说啥?
郭孝义:(迟疑)把爸妈的棺板卖了应个急。
郭 妻:(把洗好的碗往桌板上一礅)你不嫌人骂,我还怕人笑话哩。”
再看他和父亲的冲突。郭孝义是在千方百计地做工作,才说服了兄弟和父亲的。他的父亲同意后是这样说的:
“郭补乾:人活着受罪,死了,睡再好的棺材有啥用。
郭仁义:那也不能……
郭补乾:(制止)只要咱村富了,乡亲们家家有钱了,不要说一副棺材,你俩就是用一张烂席一卷,把我埋了,我也高兴!
郭孝义:(感动得双膝跪倒)爸,儿子给你磕头了。”
至此,广播剧进入高潮,且一下抓住了听众的心。
清末理论家王国维说过这么一段话:“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状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他虽在这里说的是诗词,当然我们说旺山也非是大家,可是这个广播剧所包含的真切感情,和所反映出的时代感,是感人至深的,是沁人心脾,豁人耳目的,听之让人振奋,给人一种冲击,一种震撼。所反映出的人和事也是真切的,感人的,似乎那些人和事就发生在身边,出现在眼前。因此,我认为这部广播剧是成功的,并且和时代贴得很紧。人们需要小康,更需要富裕,但是富裕不是一说就能来的,是需要努力的,这就必然地出现一批时代的弄潮儿,歌颂他们,就是歌颂时代,也就是呼唤人才,呼唤时代精神。王旺山同志恰当地抓住了这一时机,并以他的文学才能,充分地展示出了这么一个时代的英雄,应该说这是给渭南三个文明建设添了光彩。
我们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歌手,但每个时代的歌手,只有和人民站在一起,为民呼喊,启发民智,关注民生,那么他就会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其作品也是会不朽的。抗战离我们已很远了,但是,我们看了《血战台儿庄》等影片,也会热泪涌流,这就是震撼力。因为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是不受时空限制的,会以文化的力量占据人心的。我个人认为郭孝义精神,是代表民心的,代表时代的,也会以民族精神永存的 。当然王旺山同志的广播剧是以一种艺术形式表现郭孝义的,因为代表着时代前进的方向,所以是会站立得住的,因为这个广播剧充满了人格美和情感美,并以质朴、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表现出了纯真的艺术追求,而这种追求被恰当地表现在这个广播剧中。虽然这个广播剧有些地方在表现上还有粗糙之嫌,有些地方缺乏主旋律音乐,有的声响如牛叫羊咩还和要表现的环境贴得不紧,但瑕不掩瑜,经修改是会大有起色的。我衷心希望郭孝义精神和这个广播剧受到时代的关注,让时代打造出更多的英雄史诗性的作品。这是我的深切希望,也可能是整个民族的呼唤。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