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走向和谐的赞歌
渭南市青年秦腔剧团新近排出大型戏《桥弯弯月圆圆》,在渭南市人民剧院连续数天对外公演,引起极大的轰动效应。其剧以独特清新通俗言情为特征,并以高雅优美别致亮丽全新的姿态面对观众,展现在渭南的舞台上,显露出独有的精悍洗练风格,以情动人催人泪下的艺术风采。演了一场又一场,深深打动着渭南老百姓的心,出现了少有的通堂号和叫好声,台上台下相互呼应,形成感情交流互动的场面。
这种激动人心的场面常常使观众热泪盈眶,看得出场中的人由衷地在内心激起难以平静的浪花。平心而论《桥》剧的剧情并不复杂,切入点十分简洁,反映的是两家人和三代人之间亲情的纠葛。但剧作紧紧抓住一个情字,让开场的歌声和大幕拉开时桥边弃婴的情景一下展开了矛盾,让观众一下跌入动情的漩流中。接着剧作以大起大落,大张大合的戏剧冲突为贯穿线,并以亲情为链条,打开了剧中所有人物的心扉,让其努力抒情般歌唱着人性和修整伦理道德的赞歌。36年前,母亲于被扭曲的时代中无奈丢弃了自己的亲生女儿,36年后就是这个女儿救了她,并无私地把人间亲情和爱奉献给这位不幸的母亲,用朴实淳厚的情感修补着伦理道德的缺失。这种偶然性正是言情剧最需具备的要素。救人和被救,呈现出的全是善良和纯朴,是人性的高扬,道德的修复。当救人的这个家庭的父亲得知这个母亲就是他拾回的女儿的亲生母亲后,又激发隐藏在心底难以启齿的亲情隐密,并与伦理道德和人之常情发生冲撞。36年前为了这个孱弱的女孩,把自己的亲生儿子说成是假的,在新的矛盾面前内心必然掀起激烈的斗争。由“告诉不告诉”的内心矛盾,到亲情(调包)引发的冲撞,活脱脱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呈现给观众,并以儿女真情成为导火索,让矛盾由潜伏到爆发,并引起连锁反应。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一连串的感情的大起伏,大张合把戏引向高潮。儿子一方又因父亲说他是假的,捡来的,而受到同学嘲讽,并因骂他为野种而伤心。女儿又由于被自己的生母遗弃而悲伤,为此认母又激发起一场激动人心的好戏。生母在眼前叫一声“妈”是那么艰难,这些都集中在一个情字上。从情的波澜中,折射出了普通人的人生、命运和由此抒发出的真情实感,真实反映出走向和谐的里程,但又是那么举步维艰。
演出中,青年团的演员唱功十分到位,嗓音清亮而抒情,表演生动而具有程式性,给人以美的愉悦和美的感受,这更加深了感情的抒发,使整个演出时时呈现出热烈的场面。观众的沉静和报以热烈的掌声,就是这种感情的冲击波所表现出的回报。这台戏的导演手法也是戏曲化的,一反过去有些戏话剧加唱的作派,使整台戏显得完整而明快,协调而具有美感,并因此使演出彰显出内心情感的有效抒发。为此形成统一的导演风格,是一招一式都带有戏曲特有的表演性。布景简洁而富有寓意。音乐的旋律很美,特别是主旋律显得别致而动听,配器也很到位,给人一种清新流畅如行云流水般的感觉。
整个戏可以用美来概括,可见是下了功夫的,特别应一提的是市青年秦腔剧团团长史立力,在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以惊人的负责态度把戏弄到这个程度,难能可贵,也可以看出他很有眼力。在戏曲不景气的情况下,有这样的戏剧人,可圈可点。当然,现在的演出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就当前看还存在进一步打造的空间。作为一出戏的深刻性首先表现在能够反映出时代的某些本质特征,在这方面确需进一步挖掘。戏的功能有:认识、审美、娱乐、教育四个方面,应该说都离不开时代打下的烙印,要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就必须加强时代背景的研究,下功夫在戏的深度上开掘。
总之,这是一台好戏,很完整,很动情。因此,希望进一步打造,更上一层楼。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