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打开电视就是方舟子与韩寒的骂战,起因就是围绕着作品的真实性。这是围绕着抄袭而引起的风波,无论胜败如何,他们都是坚持原创,反对抄袭的精神令人敬仰!但是我认为就文章的拷贝来说,这不但没有错而且很美,就看你用在哪里。
如果没有拷贝,我们恐怕看不到《诗经》。意外吧?《诗经》并不是孔子写的,而是孔子作为一个当时的流行音乐爱好者,收集编写的。如果没有他的誊写,恐怕我们也不知道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们也不能体会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更不会有“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么美的承诺。
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做了一个惊天动地的事情,就是焚书坑儒。当时他严格下令把所有的儒家经典一并地销毁。秦始皇以为烧毁了这些书,就能愚弄大众,就可以控制大家的思想从而稳定国家。那是多么的愚蠢的想法啊!很庆幸,有那么一群不畏死的儒生顶风作案,抄袭了很多份诸如《论语》等儒家的经典,使这些经典的思想保留至今。若不是他们的拷贝,孔子的思想估计也就永远地见不得光。
无独有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陪葬品,在他的墓穴里。如果没有人去拓他的版本,不去拷贝,我们恐怕至今都不知道曾经有一个这么优秀的书法作品,如行云流水般的潇洒。恐怕我们也只能在历史文献里读到,不能领略其中的文采了吧!
再说说宋朝欧阳修早年也拷贝。众所周知,欧阳修是由他的母亲教导成才,年轻的时候,家里条件差,买不起书。欧阳修就向别人借书看,每每看到佳处,情不自禁地摘抄下来。如果没有那么多年的拷贝,他也没有那么深厚的积淀,也成不了“唐宋八大家”。
回头看看中国文革时期,打倒孔老二的呼声是一浪比一浪高。在那个时代,很多的优秀的历史文献因此遇到一场浩劫。如果没有那群执着热爱的文学青年不懈地拷贝,恐怕我们现在历史档案里少了很多精彩的章节!那是不能忘却的历史,那是不能磨灭的事。多亏了拷贝,我们有幸现在可以回味很多名人往事。
但是,如今回望现在的文坛,抄袭之风屡禁不止,拷贝成了一种可耻。就我身边,我曾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她文笔俱佳,原本是很喜欢写作,空闲时间就投稿。有一次,当她看到她的作品发布,她兴奋地打电话给我,可没多久就失落了。上面的署名是报刊编辑的名字。她很愤怒,自此后,她再也不写作,再也不投稿。虽然这个事情很小,却留下了我深深地思考。作为报刊的编辑,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很多佳作,是最有可能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是取还是不取呢?如果因为一时心智的迷失,而去丢掉了自己的尊严,哪个损失大呢?
抄袭不仅流行于传统的纸质媒体,也扩散到了网络媒体。很多作者在原创空间的作品频频被窃取,作为剽窃者自己的东西。这种行为遭到我们的不耻和唾弃的同时,我们也要自我地反思。不要让自己膨胀的虚荣心压倒了自己的良知!
拷贝本身是很美丽的事情,如果是自己摘抄自己喜爱的文字。不要因为一时的嫉妒,去抄袭他人的作品,玷污了拷贝的美!不要因为一时的无知,去侵犯作者的著作权。拷贝也很美,就看你怎么对待了,你说呢?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