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对读书总结了六大好:养心、益智、明事理、助业、励志、开襟胸。“一时不读书,心臆无佳念;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读书使人心胸豁达、目光高远、明白事理,能使一个人成为心智丰富的人、目标高远的人、成功概率大的人。但是读书学习不只是个人行为,是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讲,也是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社会责任。
以一个怎样的心态去读书,古人亦有读书“初始如隙中窥月,渐进如庭中望月,参悟如台上玩月”的三境界之说。我想,这每种境界必需用心去读、用心去思,才能从“窥月”逐渐达到“玩月”的境界。
读书如“窥月”,要有志凝意静的专心;读书如“望月”,要有勤学强记的苦心;读书如“玩月”,要有精思冥想的革心。
专心是心平气静,心止若水的求学状态。只有这种状态,才能集聚心力为把书读好打下基础。当代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视听空间,各种信息的迅速传播已经令人目不暇接,使许多人忽视了读书学习,有的人忙于事务,疲于应付,好像根本抽不出时间去读书;有的人为了某种目的为学而学“心不在焉”;有的人虽有求知的欲望,但什么都想学“心多在焉”。凡此种种,都是一种被动学习的心态,缺乏专一的意念调控。所以,不能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应付,要把学习作为一项愉悦身心的运动,用专心培养学习的兴趣,带着兴趣去学。有了兴趣,才能埋下头来,静下心来,善于从繁杂忙碌的事务中,营造“明月一庭为良友,读书半榻呈严师”的宁静空间,用耳用目用情,品味“隙中窥月”懵胧意境。
苦心是勤于躬读,持恒不怠的精学状态。阅读中从认知到会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实现、完成思维由浅及深的对接,就必须经历勤学善记、精思冥想、持之一恒的吃苦过程。无论身处什么环境,读书与工作与生活都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躬读勤学,工作必然得心应手,生活质量亦会提高,从而更加精心于阅读,形成工作、读书、生活的良性循环。埋下头静下心,在当今时代是不容易做到的。“光阴如白马过隙”,在知识无尽与时间有限的对立中,只有充分利用一切的方式,一切的机会,有目的地选择对自身工作生活有较大帮助的书籍去“精读”,下真功夫,下苦功夫,才能读有所得,学有所进。 持久、深入地把读书作为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持之以恒,似春起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获”,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信息的存贮,便会逐渐领略到“与我心有戚戚焉”阅读的精妙所在,在“满目明月,乐此不疲 ”中收获快感。
革心是心化神通,顿悟致远的治学状态。“博百家之长,为我所用”,读书如吃饭,吃进去,还须消化了,学习不是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要浅尝而进,力求甚解。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思”不仅要思出结果,悟出道理,更重要的是“思”到“能从字缝里看出字来”,即从书中已有的,揣摩其中未点化的不尽神韵。就象一幅山水写意图,既看到亭台山涧的精巧灵秀,又要从空白处透视烟波的渺茫与辽远,体摩其情,理解其间不着一色的哲思意蕴。一部《红楼梦》,从成书以来200年间,读者纷纭,但正如鲁迅所说,有人看到色、空,有人看到道学,有人看到阶级斗争。由于性情、经历、学识的不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喜爱和审美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的进步,其读法还将层出不穷。但无论那种审美标准在这种“会意”的境界中融化而生发开去,将自我的理念情思灌入交汇,都会产生一种钻研中的顿悟和灵犀相通的喜悦,进而对个人已构筑的精神世界进行重新审视和融合,不断改善已有的知识结构,改变思维模式。“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灵的会意与默契,逐步接近真理性认识的境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山”,岂只是一个“玩”字所能表述的。 (作者单位:富平县委办公室 石金平)
编辑:秦人
|